分享

不要丢下我一个人:究竟什么是传播学,它又是为了什么?

 溪cd 2017-09-06



歌如其名,的确是一首可爱的作品。歌词讲述了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子和男生约会,怦然心动的心情。前面的歌词写得都是类似卖萌歌曲的风格,直到最后一句,突然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拉钩约定/绝对不要丢下我一个人。”


“绝对不要丢下我一个人!”


这句话让我沉思许久,如果以女主角热恋中的状态,这种“绝对不要丢下我一个人”的句子,究竟是用一种怎样的心情唱出来的呢?它夹杂着一种恐惧,在整首歌铺垫的欢乐中,反而显得更加突出。应该说,在一首快乐乃至卖萌的歌的歌里面,出现这样有些悲凄的句子,是让我惊讶的。在我听过的K - POP中,纯粹的悲歌,或者欢乐的歌里夹杂着哀愁的歌词,为数不少,这是否也是这个半岛民族的一种性格呢?


当然这也许是因为我想多了,因为我自己骨子里便是一个略有些感伤和内向的人,所以对歌词里的孤独的感受更为敏感。我很能感受到这句话,因为我也曾经历过无法表达自己,又或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只能眼睁睁着看着许多人离去的感受。也有虽然欢欣,却担心这份欢欣行将结束,再不相聚的时候。更不用说夜半醒来,觉得孤立无援,怅然若失的情感。


当然,这些现象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时代病,而其中的大多数,实际上可以通过与朋友在一起来纾解。然而,有时我也感到:即使最乐观的人,也不免在某时遇到一种精神上的孤独,这是因为我们是人。有许多动物在大地上独自生活,但只有孤独属于人类。这是因为我们拥有自我意识,却是社会动物。需要不断的社会交往,不断的沟通,却会突然意识到:其实我们永远无法明白对方所思所想,两颗贴的再紧的心,也隔着一层薄薄的皮肉。而这层皮虽薄,却宽过整个宇宙 —— 无论你的恋人,一只甲虫,或是仙女座X581星上的一个外星人,都在这宇宙的另一边。而传播是跨越无边的孤寂宇宙的唯一一艘飞船,你不知道它会飞到哪儿,但你只有这样一艘飞船。


因为我学传播学,所以很多人会认为我一定能说会道,但实际上并不。在大多数社交场合,我仍然是笨口拙舌。因为传播学从一开始就已经说明了,追求完全的传通,只是传播者的一厢情愿,因为我们发射出的所有信号,实际上在发出那一刻,就已经不归我们所有。这些东西的解释权完全归于听我们说话的那个人。尽管他可能也住在自己的小小宇宙上,我们的这些话,对他来说就像是天空突然出现的一颗小行星,他会凭自己的经验对这颗星星的去向做出大概判断,尽管他也不一定明白这颗星星会在哪里坠落,更不会明白它背后的故事。


但是,学习传播学,却使我更加明白了传播的重要性:我们无法确认他人是否真的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但是我们却可以研究和分析,在我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说出的话的格式,释放出的动作,以及使用的媒介,一句话,所有的传播行为,哪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起来毫不起眼,却是我们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的唯一沟通渠道。避免“绝对不要丢下我一个人”的恐惧,最有效的办法是与另一个人勇敢的说出这句话。而如果我们不想陷入那种“世间万物都是心中幻影”的玄学。我们认识世界,就要从认识我们如何进行最基本的传播开始。


实际上,整个哲学史,最终慢慢也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从泰勒斯开始的对“宇宙是什么”的探索,到康德对我们“能知道什么”的反思,到维特根斯坦“我们能说什么”的追寻。我们其实越来越意识到,我们对于他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一种妥协,而这种妥协很大程度上既存在,也受制于我们所进行的传播行为所提供的空间。


然而,如果承认我们无法互相理解,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们还能够一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建立起一个有缺陷但是是文明的社会?我记得,在刘慈欣的《乡村教师》里,外星人使用的沟通方式已经达到可以直接沟通思维的地步,但是当他们观察人类的时候,惊奇的发现人类还在用声波这样一种缓慢、紊乱、距离极短且沟通不畅的技术传播信息,而更让他们惊讶的是,这原始的方法竟然也能帮助他们创造了文明。


这其实揭示了传播的另一面:除了研究交流而外,传播的另一面(或许也是目前传播学研究的更重要部分)是控制。我们说出一句话,目的往往不是为了描述世界,便是为了控制他人。传播在这里的内涵不仅仅是传播信息,而且是通过有意图的控制信息流通影响一个人的观点。如果我们把这一控制放置到整个社会的程度,那就是社会传播系统对于整个社会的控制。


如果要弄明白这一点,更好是走上你周围的一座人行天桥或十字路口,看看下面都发生了什么:可能就在半个小时内,就会有上千辆的汽车、男人和女人涌过你的身旁,你不知道他们的意图是什么。他们彼此也不认识或者有什么事先约定,但所有的人都能够按照规定的行为标准行事,没有人会跳到车顶上,或者在斑马线上突然躺下来。一种内在的秩序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主宰了我们行动,而这种内在的东西正是社会传播,尤其是社会传播中的大众传播系统教给我们的。


你会发现,社会存在不能离开传播,而现代社会的存在更依赖于精密复杂的传播系统 —— 这就是大众媒介组织的完善。在早期,大众媒介仅仅只意味着简单布告、公众集会和少数群体内部传送的手抄本。而在印刷机出现之后,媒介得到了繁殖的力量,开始迅速繁衍起来。印刷术让知识不再成为一种特权,冲击了原有的社会体系,导致了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产生。在一些地区,用民间文字印刷的手抄本让很多服从不同国王的人意识到他们原来是一个民族一个共同体,导致了例如德意志、法兰西这些我们今天熟知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在商业领域,商业的需求促使了定期信息分发制度的产生,这逐渐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报纸的雏形。


时间转到了19世纪,那是现代社会的曙光,一切都在迅速变动,而媒介组织更是不迋多让。不断变动的社会图景促使了社会学的产生,也使得人们对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进行研究。但直到电报、电话和广播 —— 这几种能够用更廉价的方式大范围传递和复制人类声音的媒介出现,人们才真正回头发现了这个时代的危险:大众传播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它可以随便使得数千万的人在战场上互相残杀,纵然他们之前与对方从没有任何仇怨(参看拉斯韦尔的战争宣传研究)。它可以令好人败坏,坏人登上权力高峰(参看早期传播研究对电影影响和权威人格的研究)。它可以让人们为了一些实际上无法提升生活质量的符号终生付出,也可以固化人们奴性,服从阶级控制的社会水泥(参看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理论)。对于媒介威力的拜服和对于独裁者掌握媒介的恐惧,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大众媒介究竟是如何作用于人的,并且开始通过实地调查进行量化研究 —— 这就成了传播学的开端。


如今看来,这些对于传播的早期想象不乏疏漏。在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传播的控制能力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强,受众有自己的伙伴,自己的圈子,同时还会因为自己的不同条件对信息做出不同判断。受众不仅能够意识到媒介内容中的说服意图,还会对媒介内容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规避和反击,这些都是早期传播研究者没有想到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媒介问题变得简单了?远远不是,它只能说明,我们揭开了传播问题的第一层纱幕。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许才刚刚开始:我们需要去研究和分析,传播效果究竟是如何进行的,我们又是如何识别与判断传播内容的?大众传播如何与社会的其他机制进行互动,在社会变迁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在社会的传播过程中,谁占据着主导权和话语权,谁又在无声无息中渐渐消失?这些问题分散在层出不穷的,各个大大小小的传播问题之中。等待着人们思索。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彻彻底底的媒介社会,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怀疑这一点:移动互联网之后,大众媒介不再是生活的影响因素,而是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所有的人了解世界,彼此交流,都必须经过媒介的中介。在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一分钟,媒介与现实都在更加紧密的彼此相连,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出现之后,甚至媒介会组成比现实更加真实的东西,信息将会比铁更坚硬,比夜更黑。然而,在媒介极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却仍然无法摆脱对于它粗糙的二元对立认知:一部分人惊叹于技术的决定性意义,一部分人则怀念过去的旧时光。至于那些更加细致的工作,包括找到新的让人与媒介和谐相处的方式,或许仍要等待以后的传播研究者——例如正在看文章的你——进行探索。


这使得我们重新回到了最开始的那个地方:我们究竟应该用传播来做什么。如果我们忘记了传播最初的意义,如果我们更加强调控制而非相互理解的属性,那么随着传播与生活逐渐合二而一,这种传播的不公,也会加倍的反映在生活的不公上。不幸的是,这种不公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尽管个人媒体逐渐普及,但媒体的源头却日渐垄断;尽管信息本质已经极其廉价,媒介技术的复杂和昂贵仍然加剧着不同群体间的不平等,还有这一切的最终结果:它正在使得传播越来越不能让人彼此理解,也越来越把传播的权力交予少数人手中,这很可能会造成非常可怕的结果。例如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魏则西事件。


我们学传播学,首先从工具上,是为了使我们明白阻挡在我们与有效传通之间的障碍是什么,我们如何理解他人,并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有效输出我们的想法。其次作为一个与我们生活如此密切关联的系统,我们应当重新发现它在我们周遭的意义,思考它是如何运作的。有时候必须站远一点,重新把它陌生化,通过学理的视角来系统认识它,并且通过理论的导引,来将它纳入到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让它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


但是在这一切之上,我想学传播者还应该有这样的一种基本共识:信息和传播应该是一种公共设施,没有人可以垄断它。我也认为传播学的基本伦理应该是这种公共的观念:传播是一种工业,一种宣传手段。但是传播更重要的不仅仅是手段,也是目的。传播是人能够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途径,都应该为了人们的自由,为了人们能够更通畅的互相理解。


我可能太过理想主义,但是长时间的孤独体验让我更加觉得:我们不应是孤岛,而是彼此相连的山川。没有任何人应该被抛弃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一个实在的世界,还是一个精神的世界。我想起了彼得斯的《传播的观念》里的最后一句话:“我们的生命神圣而又悲伤。”我们的生命或许的确如此,但是感谢传播,我们至少可以不再孤立的面对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