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学说的网络世界连载】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

 昵称16177767 2019-12-26

《孔子学说的网络世界》(连载之二十七)

第五章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

孔子志在圣贤,心系天下,仁爱百姓,关注民生。因此治国理政,普济苍生,一展平生的抱负,也是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伟大功业。

一、孔子的为政理念

孔子一生强调仁政。他的仁政思想,来源于他所崇敬的上古圣贤。尧是圣之仁者;舜是圣之智者;禹乃圣之勇者;周文王是圣之义者;周武王是智勇兼备的圣人;周公是孔子心目中尽善尽美的圣人。

《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帝尧(禅位给帝舜的时候)说:“啧啧!你这位舜啊!上天的大任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和之道,要为四海之内的民众解除困厄之苦,上天所赐予你的禄位就会长享于终生。” 帝舜禅位时,也这样告诫大禹。

(商汤时,遭遇大旱,汤向上天求雨)说:“我这小子履(相传汤又名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明察。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的民众,天下万方的民众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

周武王灭纣,大封诸侯,使善良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但不如有仁德的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

(孔子说:)谨慎地规范度量衡器,审订礼乐制度,修复已经废弃的官衙,天下政令就可以畅通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断绝了的世袭贵族世家,启用隐世的有德才的人,天下的老百姓就会真心归服。所要重视的四件事:民生、粮食、丧礼、祭祀。执政者宽厚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诚恳守信就会被人民信任,勤勉就会取得成功,公平公正老百姓就会心悦诚服。

这一大段文字,记述了从帝尧以来历代先圣先王的遗训。最后部分,孔子对三代以来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可以说是对上古圣贤治国安邦平天下思想的总结,对中国历朝历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论语.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泰伯是周朝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国。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三让天下的泰伯是品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让与圣者、贤者,才有可能造福于民,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无比称赞。

《论语.泰伯》: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一点不贪图个人享受。

孔子高度赞扬舜和禹的伟大,是说舜和禹的天下是众望所归的结果。他们没有什么私心,只为天下苍生考虑。

《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说:与民休养生息,不发号施令而能治理好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认真修为做好自己,庄严端正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罢了。”

《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上天最高最大,只有尧才能效法上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法制度多么光辉啊!”

尧是中华民族传说时代的圣君。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不单是对尧的赞美,更是对天道的赞美。要尊崇天道,才有大德、大功和大礼。孔子称赞尧,说他以天为则,而尧也像天那样,他的伟大根本没法用言辞来加以赞颂,尤其对他的礼法制度愈加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之心。

《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舜拥有五位贤臣就使天下太平。周武王说:“我有善于治国的大臣十人。”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正是如此吗?从唐尧、虞舜到周武王这时的人才最为兴盛,周武王所说的十人中还有一位是治内的夫人,实际上不过是九个人罢了。周文王拥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还能服侍殷商朝,周朝的美德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了啊。”

孔子极力赞颂周朝的兴盛,原因一是美德,厚德载物;二是人才,人才难得。有了人才,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才能太平。

《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却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朴素,而祭祀时却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却尽力修治农田水利。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孔子对大禹的无私忘我也是高度赞美。如果说尧是仁圣人,舜是智圣人,那么大禹就是勇圣人。尧则天道而治天下,舜仿人道无为而治,大禹则躬身沟渠,以身示范,身体力行,堪称楷模。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孔子说:“用德政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上众星就会四面环绕着它。”

孔子的思想反复强调“仁”,这里说的意思就是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威信,以得到人民的信任与拥护,就会实现无为而治的局面。反映的是孔子典型的德治天下的思想。接着,孔子又阐述了为什么要以德治国:

《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惩罚民众,老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会感到犯罪是羞耻的;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懂得做坏事羞耻,还会自觉的遵礼守法走正道。”

孔子注重人的心灵修炼,所以治国他着重礼法育人、道德化人。

《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您率先端正,谁敢不端正!"

《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当政者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老百姓就会主动去做;当政者自身不端正,虽然下命令也不会有人听从。

《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如何治理好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实,取信于民。"子贡又问"迫不得已去掉一项,这三者哪一个先去掉?"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再问:"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项,剩下的这两项哪一个先去掉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就必然灭亡。"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但这三者当中,人民的信任是最重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