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沧桑话虞乡

 坚持男 2017-09-07

◆杨焕育

虞乡县的来历及沿革

      虞乡为永济市第二大镇,曾经是座古老的县城。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人文历史十分悠久。处处闪烁着古中国标识的光辉,在中华史册上留下灿烂的一页。

  首先虞乡县的得名就不同寻常,深含着仁德之意。虞乡,即有虞氏之故乡。有虞氏是上古时代的一个氏族部落。这个部落崇拜一种仁兽叫驺虞,驺虞形如老虎,身上布满黑纹,尾巴长过其身。说它是仁兽,是因为它从不弱肉强食,只吃自然死亡的动物之肉。由于这个部落崇奉驺虞之仁德,便把驺虞画到旗上做图腾,人称有虞氏部落。有虞氏的始祖为虞幕,传说他是黄帝的大臣,曾用蒲草编成帘幕,围起住人,为人们遮阳、避雨、挡风、御寒,被尊为房屋的创始人。虞幕之孙颛顼曾继黄帝为帝,贤明清正,被尊为五帝之一。后又有子孙大舜被尧禅让为帝,国号虞,史称“唐尧虞舜”。古时的虞地还包括解州、平陆,但虞乡是根祖。
       历史上,虞乡也经历了数次更名。唐尧时称畿内(都城所在地),虞舜时称冀州,商周称虞,春秋时属魏,称解梁,秦称河东县,汉称解县,到北魏始光三年(426年)改安定县,太和十一年(487年)改南解县,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又改为绥化县,保定元年(561年)正式称为虞乡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虞乡县为解县,属虞州;于今虞乡镇置虞乡县,属蒲州。贞观十七年(643年)解县并入虞乡县,不久又改为解县。武则天天授二年(697年)又复置虞乡县。直到元代至元三年(1266年),因地震城毁,将虞乡县划归了北边的临晋县。从元末到整个明朝及清初,虞乡县整整消失了近五百年。直到清雍正八年(1730年)才与临晋分县,恢复了虞乡县。
      关于虞临分县还有个传说故事。
      因虞乡县背依中条山,临晋县紧傍峨嵋塬,相隔百里,交通不便,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困难,于是有人便四处活动要求分县。当时有位候缺官员刘培元,乡绅中有位王夫子,他们组织了一些头面人物联名给雍正皇帝写了个分县奏折,大意说:虞乡离临晋山高路远,地势凶险,途中涑水河秸草不浮,紫金山尽出些狼虫虎豹,红眼沟时有妖魔鬼怪出没,给老百姓交皇粮、送银饷带来诸多不便。请皇上开恩垂怜,予以分县。其实,他们说的涑水河是条平常小河,宽不过丈许,且又经常干涸无水;紫金山不过是古城村北一座土丘,大不了藏些狐狸、兔子;红眼沟是开张村西一条土沟,过去有个穷苦人为了糊口,晚上身披兽皮,手捧两盏油灯,在沟内拦劫行人钱财。夜里沟黑,灯光如豆,活像一双红眼,吓得行人不敢夜行,说沟里出现了红眼鬼,故名红眼沟。
      他们又买通了雍正身边的大太监张永德。这张永德本是原虞乡县关家庄人,也主张分县,便在雍正面前大力撺掇说:“乡里所奏属实,望皇上恩准。”雍正偏听偏信,也未细究,便命张永德带圣谕回乡,一宣读便把虞乡县分出,还任命刘培元当了首任知县。因张永德分县有功,县里还在关家庄村东南盖了一座“公公塔”作为纪念。
       从此,虞乡县一直延续到民国36年(1947年)解放后,与永济县合并为永虞县,县治移至两县交界的赵伊镇,虞乡因李咏同志殉难于此,遂改为李咏镇。1950年虞乡县又从永济分出。1954年又与解县合并为解虞县,1958年,永济、临猗、解虞、安邑四县合为运城县,1961年再分时,虞乡第二次与永济合县,但独称永济县,虞乡变为镇点。当时临晋、猗氏合为临猗县,万泉、荣河合为万荣县,人家县名犹在,而永虞县却成了永济县,没了虞乡县。人们戏谑地说“解(害)虞县、解(害)虞县,解县把虞乡害了。”虞乡县从此彻底消失了。

虞乡县城的特殊建造

        因虞乡位于解州与蒲津渡之间,是解盐外运的咽喉要道,历代都设有重兵把守。
        为了屯兵、守护,北魏时即修筑了土城,高两丈有余,上筑五尺城垛,宽可跑马。正中及四角还筑有瞭望台,城外挖护城河两道,宽丈余,内河水深一丈,外河深五尺,河上分建桥梁八座。后经历代增修,城墙由土墙变为砖墙,在城东北处又新修一座会龙桥(今遗址犹在,但深埋地下)。建有四大城门,东曰崇德门,南曰开化门,西曰报功门,北曰复初门。东门侧还建有一小城门,叫魁星门。五个城门均有城楼。古谚说虞乡城是“四门八桥水围城,倒扎衙门小开封。”其实应是“五门九桥水围城,倒扎衙门早开封”,因为虞乡县衙门比开封府衙门要早六百多年哩。
关于倒扎衙门一说是,虞乡县城傍山依水,每遇山洪暴发,洪水从西门向北,正好冲向县衙,故衙门改向北开,离城墙两丈,使衙前形成一条大街,有洪水时可排洪,无水时便是商贸街,老百姓称“衙门街”。一说是,虞乡县衙若朝南开,面迎条山,大有大山压顶城欲摧之势,改为朝北开,条山恰似屏障耸立衙后。
      还有一说是,虞乡自北周建县后至唐昭宗时,县令屠儒贤贪污腐化,与土匪勾结,鱼肉百姓,残害乡里,一月内竟连发十三起人命大案,惊动了朝野。昭宗命太子李祝代天巡狩,屯兵于城东五里(今屯里村),授权新任县令廉忠悌处理大案。廉忠悌内查外调,听百姓诉冤,依法秉公,迅速破获十三起大案。将贪官屠县令押进大牢(后病死狱中),惩办恶人40余名,虞乡重现祥和之气。太子李祝命人将衙门改为朝北开,并赐建铡12口(依十二建星所置),并布告民众“天下衙门朝南开,唯今虞乡朝北开。如有用钱贿昏官,莫怪建铡枭首来。”后李祝登基,廉忠悌把建铡供奉在大堂口,时时警戒自己廉政为民。

 

  上图为永济市扁鹊庙大门。扁鹊庙及扁鹊墓于1996年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扁鹊庙里保存有明代的扁鹊塑像及黄帝时期至明代神医塑像21尊,这在全国实属罕见。 (资料图)

虞乡县的一代廉吏

        虞临分县后第一任知县为刘培元,字万资,山阳县人。该勤政爱民,扶持农桑,体恤百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堪称一代廉吏。在该奉旨荣调离任时,曾留告神庙诗一首:“年余承乏邑初新,上愧皇恩下愧民。唯有寸心神可表,去时更胜到时贫。”清白气节令百姓深为感动,含泪相送。
在刘培元任职初期,因划定县界与邻县发生纠纷。朝廷派观察使杨白到虞乡考察划定。杨观察为人正直、清正廉明,不仅公正地划定了县界,和解了纠纷,还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临走时,百姓特意要求留下他的衣冠,收藏在文庙里,每逢年节展出祭拜。此事有刘培元亲书的“杨观察衣冠记”碑文佐证,杨白也不失为一位清官。
      民国时,有位县长周振声,官声很好,政绩颇佳,被升调绛州。因绛州比虞乡县大,百姓不好挽留,便由乡人赠送对联一副:“绛地有幸得垂范;虞民无计挽行旌。”一时传为佳话。

虞乡的名人和名人的虞乡

      虞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河钟秀,地灵人杰。历代曾涌现出众多的文臣武将、贤士名流。
       虞乡是华夏名门望族柳氏之故地。南北朝的柳元景、柳世隆、柳崇、柳忱,隋朝的柳裘、柳雄亮,唐代的柳奭、柳亨、柳冲、柳公绰、柳中庸等皆为名载史册的朝廷重臣或文士贤哲,皆为虞乡人。特别是一代文豪柳宗元,博学宏词、文名盖世,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现城内柳石巷还存有“柳门空石”和柳宗元下马石。
       虞乡还是名门裴氏之故地。北周廉吏裴禅、“独立使君”裴侠、隋末战将裴仁基、唐代贤臣裴寂、裴皞、裴冕等都是虞乡人。虞乡县的白坊村、白鹿村(今属临猗),民间俗称裴卓、裴鹿,据说都是裴氏家族的故里。
       唐代董晋不仅是德宗朝宰相,其曾祖董仁琬、祖父董大礼、父亲董伯良及儿子董全道,皆为朝廷重臣。时人称“五代三进士,其余为明经。”其孙董居中又是一代诗人;宋代朝臣高锡、曾任开封知府的刘综等也是虞乡人;金代兵部侍郎麻秉彝,其子麻革文才出众,人称“文章钜公”,著有《贻溪集》,素有“清诗千首傲侯封”之美誉;还有元代的孙履道、清代的张中行、王建表等皆为名见经传的虞乡人。
       还有众多历史名人,或在虞乡居官、或宦游、或隐居、或暂住,大都留下咏赞虞乡山水名胜的诗文歌赋。如唐代韩愈的《条山苍》;杨巨源、李商隐的《咏五老峰》《咏费君书院》诗;岑参写的《送秘书省虞校书赴虞乡丞》诗等;宋代王禹偁的《中条山》诗;金代元好问的《虞乡麻长官成趣园》诗二首;元代王恽的《虞乡道中》诗;明代薛瑄留有《登中条东顶》诗,杨博、张四维、王崇古、张佳胤等皆留有诗篇;清代名流吴雯、乔光烈、王含光、德胜、奕禧等亦留有诗词佳句。
       顺便说一下近现代虞乡镇里的名人,有民国时蒲剧四大须生之一的陈九娃,曾以唱腔、纸幡功、梢子功名驰蒲坛;有原解虞县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郑善初;有一级作家、诗人张旭林;蒲剧名旦赵月萍、赵月华、杨燕、宗巧俊等,还有久负盛名的业余剧作家、民间艺术家王存保、谢三存、祁铭道等,尚不算全镇范围内的名家。

虞乡的名胜、纪念地和周边景点

         据《虞乡县志》载,旧有省“虞乡八景”:灵峰皓月、王官瀑布、五湖渔舟、涑水横桥、百梯红叶、方山积雪、五老夕晖、石钟晓鸣。
咱先从镇内外说起。
       苏式火车站:贯穿山西南北的同蒲铁路建成于1937年,虞乡苏式火车站建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因是苏联援建,建筑风格是攒尖式屋顶、拱形的细高格扇窗。
       60年来,它与同样建筑的蒲州火车站如同两颗明珠一东一西镶嵌在进出永济的门户上,亦成为虞乡一道别致的亮丽风景。
      少年时,笔者经常同伙伴步行到虞乡去看火车和奇特的虞乡站。遗憾的是这一堪称省级文物的珍贵建筑竟在2010年4月被拆除了,使虞乡人民遭受了数年的内心落寞和无奈的遗憾。
        祁家花园:位于城东门南侧,主人叫祁竹生。上世纪60年代,我同祁竹生之子祁铭道到花园赏花,印象中花园里姹紫嫣红,品种不少,规模很大,走时还剜了几种花苗。可惜后来被拆掉了。
       文庙崇圣祠:古代祭孔圣地,建筑宏伟壮观。可惜毁于战乱,现仅留清乾隆年重修碑记一通。
       飞行员墓地:抗日战争期间,盟军一架飞机坠毁在虞乡城北,美国飞行员被烧死。当年就埋在虞乡城北门西边护城河旁(今五金厂内),美国友人曾来虞乡寻迹,扫墓祭奠。
       城南血泪井:虞乡城南大路两旁有两眼水井,各深五丈,原系农民浇地用。日寇侵占虞乡后,把城南作为杀人场,两口井变成抛尸井。日本鬼子在虞乡横行七年中杀人不计其数,仅两眼井中投入的尸体至少在五百具以上。其中有山西新军212旅战士、国军177师及警三旅被俘人员、当地杨振邦、姚结石等抗日武装的成员,还有平民百姓。鬼子先是严刑拷打,后推到井边,让士兵当活靶子刺杀,破腹挑肠,惨不忍睹,然后投入井内。解放后,血泪井已成为向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基地。
       娘娘庙庙会:虞乡是个大镇,每月逢一、四、七皆有集市,一月九次。从前月月有庙会,现在从农历六月起才有庙会。例如,原来的正月初八是娘娘庙庙会。娘娘庙位于东街柳石巷北端的孔庙后边,唐时为柳宗元故居。后柳氏为官外迁,百姓们认为此处“地硬”,不宜人居,加之柳宗元家六代状元,受封插花,便在雍正九年重建虞乡县城时,在此处建了一座送子娘娘庙,盼望后代能像柳家一样代代出状元,人人享插花。
       正月初八是春节和元宵节之间的喜庆日子,农村婚嫁也多在此时举行,所以初八定为送子节。
       古时从初五开始,东门佩带(地方小吏,由本地有威望人兼任)就组织庙管人员、村里能工巧匠准备庙会。初八这天,柳石巷及大街两旁摆满了各种花灯、绣球、香囊、荷包之类民间饰品,营造了喜庆气氛。娘娘神像两边列满金瓜、钺斧、执事、銮驾及日月龙凤扇、黄罗珍珠伞等仪仗摆扎。神前献殿供桌上摆满供品,有整猪、整羊、香烛、黄表、各种面食,精制的花馍上插着百鸟朝凤,鲜艳亮丽,油炸的大麻花竟有一丈多长,令人叹为观止。庙外广场上锣鼓喧天,还有社火表演,狮子舞、抬阁、高跷,跑旱船热闹非凡,骏马身上披彩,上骑装扮成戏曲人物的青年男女,牵马的、赶马的跳着舞蹈,从庙里跳到巷里,跳到大街。东门和魁星门挂着彩带,插着龙凤火焰旗,真个热烈喜庆。四乡八村的百姓们辰时便赶到庙里拔花求子,买花灯,尝名吃,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汇成一幅“虞乡清明上河图”。可惜娘娘庙被日军烧毁,从此,前半年的好几个庙会便成为绝唱。
       虞乡周边还有众多景点。城东有清华扁鹊庙、王官谷、王官别墅;城南有柳隐山、松林寺、石佛寺;城西有百梯山、五老峰、方山、雪花山、伍姓湖;城北有柳氏先茔、阳朝古塔等。
       好在虞乡由县变镇,名字尚未在历史中湮没。
       近年在城镇建设中,又新开辟了柳宗元文化广场、宗元商贸城、农民创业园集贸市场等,一条黄金旅游线路正在开发建设中。虞乡已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五百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虞乡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呈现着繁荣昌盛的局面。
虞乡,前景辉煌,美景无限。虞乡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