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文说: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是教育的“三座大山”——教学,围绕应试;课堂,围绕知识;评价,围绕分数。于是,实际教学变成: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师生只忙于知识的挪移和搬迁,分数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依据。 “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教育,必然走向畸形——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沉重的学业负担,过重的心理负担,乏味的校园生活;学生苦,教师累,家长急,校长冤;睡眠不足,活动缺乏,健康受损,激情丧失,精神萎靡,人格扭曲。这,构成了一幅灰暗的现实教育图景。 所谓“物极必反” “穷则思变”,不仅是有识之士,全社会都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并对这种极度功利的“教育追求”进行反思和变革。 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规范办学力度加大,课堂变革风起云涌,草根力量助推发展,考试评价多元探索……都是这种反思下的积极行动。 办学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我们也要理解家长和社会对“升学”的合理要求。没有升学机会的素质教育和没有发展后劲的高升学率,都是不可取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中国这个资源和机会相对较少的人口大国来说,考试仍将是甄别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应试,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回避竞争、取消考试绝不是素质教育。 我们需要坚守的是“教育良心”,我们需要回归的是“教育原点”。全面、和谐、可持续的教育质量观,就是“良心”和“原点”。学校要有升学率,不能只有升学率;要对所有孩子负责,而不是只对少数可能升学的孩子负责;要对孩子全面负责,而不是只对孩子的分数负责;要对孩子的今天负责,更要对孩子的明天负责。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去换取升学率……只要我们心中有“良知”,脚下有“底线”,学校就能在浮躁之中守住宁静,在混乱的思绪中认清方向。 其实,家长和社会的眼睛是明亮的。人们乐于选择的,一定是那些真正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又有较高升学率的好学校。我们既要防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急功近利”,也要警惕用素质教育做掩护的“无所作为”。 变革课堂,用“结构”保底,是让全面、和谐、可持续的教育质量观,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落地生根,不为时风所蛊惑,不被人为去干扰,不让权力来绑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