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染”背后的“检验”——鉴定一例锥形虫病

 开心100mm05xkw 2017-09-07


病例介绍

 2017830日,我院检验科门急诊检验室接到传染科的会诊电话,协助为一起临床棘手的疑难病例破案。患者胡某,男,59岁,来自江苏省江阴市。反复发热伴头痛1年余,2周前患者出现昏睡,不分昼夜,醒时神清,目前乏力较前进一步加重,走路需人搀扶。患者系海员,长期于非洲工作,1年多前于加蓬(非洲)野外劳作时被蚊虫(具体不详)叮咬后出现发热乏力,最高达40℃,不伴畏寒寒战,呈全天性,伴头痛。同时下肢叮咬肢体有疱疹,成簇分布,局限于单肢,有痛,不痒。于当地根据疱疹病毒治疗及伤寒治疗(具体不详)后略好转,疱疹结痂留疤,体温头痛乏力无明显好转。此后患者体温反复,午后为主,伴盗汗。应用退热药物可下降至正常,人较逍遥;体温升高时头痛乏力加剧。经外院系统诊治后未明确病因及未见好转于近日转入我院。实验室检查发现,该患者血沉:111mm/h(↑),血找疟原虫(-),血TSPOT(+),脑脊液TB-Ab抗体阳性。脑脊液糖:111 mmol/L(↓),脑脊液糖1.6 mmol/L(↓),脑脊液蛋白1412 mg/L(↑),血TSPOT(+)。


收到标本后,门急诊检验室血液形态学资深检验技师顾剑飞、王吉立即在显微镜下开展地毯式搜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发现了一道道“S”形身影(图1),经组室负责人陈健、蒋浩琴确认,该身影为罕见的“布氏锥形虫”,立即上报给传染科,完成患者紧急治疗地接力。


图1. 显微镜下显“锥形虫”S形身影,由顾剑飞老师拍摄

经验分享

 本次能如此快速地找到并确认该锥形虫的种类,得益于美国病理家学会(CAP)一年三次的室间质评BP(Blood parasite)考核,涵盖各种血液寄生虫的考核,特别是锥形虫种类的鉴别。锥形虫主要有布氏锥虫和克氏锥虫两大类,从形态学上比较非常相似,国内卫生部和上海市临检中心的考核也仅仅报告锥形虫即可,不要求分类鉴别。通过我们不断的探索分析和CAP考核片积累实战经验,虽然在临床上未发现过锥虫病例,但全组工作人员对这类虫体的发现和鉴别已经非常胸有成竹。一旦发现,毫不犹豫地报告。 


布氏锥虫病( Trypanosoma brucei)(冈比锥虫或罗得西亚锥虫),是流行于非洲的一种家畜血液性疾病,由采采蝇传播。关键特征是小动基体和分体的存在。布氏在血液中有两种形态,具有鞭毛的细长型和没有鞭毛的粗短型。人类宿主组织中,布氏锥虫能透过血脑屏障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布氏诊断:血、淋巴结穿刺液、骨髓和脑脊液中找到锥鞭毛体。锥鞭毛体长度:14-33 μm;核大,居中央,后端有终端动基体。


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又称美洲锥虫病,也称为南美锥虫病,由克氏锥虫引起。一种美洲热带地区特有的有鞭毛的原生动物。通过锥蝽这种吸血昆虫传播。感染后克氏锥虫通常在人体内潜伏多年,慢性期可出现无鞭毛体,推荐采用血清学检测。先天感染或移植或传播或早期可用PCR方法检测。


图2.  左,布氏锥虫(源自CAP考核片)   右, 克氏锥虫 (源自CAP考核片)


图3. 布氏锥虫和克氏锥虫形态学鉴别要点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