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员外”是对土财主的称呼吗?

 南山友 2017-09-07

“员外”确实是对土财主的称呼。元杂剧《灰阑记》说:“俺们这里有几贯钱的人,都称他做员外,无过是个土财主,没品职的。” 有人认为员外是”员外郞“的简称,其实不对。员外郞是指郎中的副职,而员外原本是编外之官,跟员外郎没有关系。

追究起来,”员外“的称呼,源自唐朝的员外官。所谓员外官,就是正员定额之外的官员。《新唐书·百官志》载,”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曰:’吾以此待天下贤材,足矣。‘然是时已有员外置,其后又有特置,同正员。“这种员外官由于可以通过捐纳而获得,慢慢的便成为了富人的代称。请看清人翟灏《通俗编·仕进》的考据:“所云员外者,谓在正员之外。大率依权纳贿所为,与今部曹不同,故有财势之徒,皆得假借其称。”

至迟在宋朝时,已有富户自称并被称为”员外“。宋人方回《续古今考》说:“南渡前,开封富人皆称员外。”其实开封府之外的富人,也有称“员外”的。例子:宋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这富家姓张名实,家住东京开封府,积祖开质库,有名唤做张员外。”宋话本《山亭儿》:“这襄阳府城中,一个员外,姓万,人叫做万员外。”《清明上河图》上也有一个广告招牌,上书“久住王员外家”,那是一家王姓富户开设的民宿。

到了明清时期,更是遍地都是”员外“了。但凡家里有几个钱,便是”员外“。

60
42评论
分享

我们平时看一些古装剧,或者阅读古典白话小说,亦或是听评书、看戏曲时,常常可以见到“员外”一词。大抵是外人称呼那些大户人家的男主人、在本地有名望、有地位,似乎做官、又似乎赋闲。那么,古代什么人可以被称为“员外”呢?

员外一词,始于三国时期,本是一种官职,是在定额以外设置的官员。三国时期的魏国末期设员外散骑常侍,晋朝初年又设置员外散骑侍郎,都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官。南北朝时,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等。

隋朝首创三省六部制,员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了标配,尚书省二十四司内各司主官(即正职)称为郎中,次官(副职)称为员外郎。此后,唐、宋、元以次各代沿袭隋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员外也身居要职了, 虽然叫做"员外",却实实在在有了定编。

不过到了明朝以后,随着历代的官制改革,员外又逐渐的成为一种闲职,甚至可以纳钱捐买。于是一些地主和商人通过捐赠银两的方式来获取员外一职,渐渐的员外就进一步演化为对地主富豪的一种称呼。如《通俗编.仕进》:“所云员外者,谓在正员之外,大率依权纳贿所为,与今部曹不同,故有财势之徒皆得假借其称。”所以"员外"一词逐渐失去了其本来含义,而专指一些有钱人了。

30
1评论
分享

不是的,员外是在农村的乡绅的俗称。三省六部制,六部长官是尚书,副长官是侍郎。郎是年轻小伙的意思,源于汉朝,有各种郎官,就是年轻的贵族子弟到宫内侍候皇帝,参与国家机要,是一种预备干部。在秦汉时期有三公九卿是宰相和大臣,汉武帝开始中用内廷官员,出现许多郎官。有的郎官日后出将入相。例如某某中郎将,就是年青将领的荣誉头衔。东汉开始,尚书侍郎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尚书听名字就知道是有学问的官员,侍郎是伴随天子左右,后来的侍中还成为宰相。由于国家事务逐渐增多,需要设置更多的官员来协助,就设置更多官员,统一称为员外,有员外郎、员外将军、员外都督等。员外郎就是正式员额(编制)之外特设的郎官。在隋唐时期,成为六部各个司的次官。

既然是编制外特设的官员,待遇相对低,退休之后在京城不易居住,有些员外郎就回到家乡,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而这些见过世面的老人,又乡里宗亲的族长,他们的户籍关系也不在农村,地方官员一般也很敬重,也成为农村的乡绅和主宰。

历朝历代卖官鬻爵层出不穷,尤其是清朝,有着一系列的卖官鬻爵制度。能买来的官爵,京官(中央系统)以员外郎衔为止。

在乡的员外郎被人简称为员外了。久而久之,乡村的族长富户也都被称为员外。用现在的话说,员外与村支书、村长、民营企业家差不多。

1
评论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