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哀悼】送别中华奇才雷铎教授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著名主持人曾高度赞誉他:先生实当下学界少见之通人...

 老井文摘 2017-09-07

惊悉雷铎教授于2017年9月6号上午八时二十分在广州逝世

深感悲痛


雷铎,原名黄彦生,1950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68年参军,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原为军队正师职作家,现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所研究员、副所长,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国际易经联合会 (由联合国信息促进系统协会支持的国际易经专业机构) 理事、西安黄帝陵扩建工程顾问、广州艺术博物院特聘研究员、潮州淡浮院砚峰书院名誉院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曾任霍英东先生之番禺南沙天后宫风水总设计、潮州、南澳、惠东、肇庆等地方政府历史传统文化顾问。其治学,主要为文学、国学和书画三大领域。


著有诗、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杂论、随笔共500余万字。1979-1989年,出版长篇小说《男儿女儿踏着硝烟》、《子民们》、报告文学《从悬崖到坦途》、《中国铁路协作曲》等。2008年出版《2008中国惊天大雪灾》。作品曾获全国首届报告文学奖、全军首届“八一”大奖、《昆仑》奖、《解放军文艺》奖和《上海文学》奖并入录《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其文论亦颇有影响,曾被《新华文摘》、《文学评论》、《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多番转载。

  自80年代后,经由饶宗颐、刘漱泉、卢叔度等国学、经学、周易明师点拨而渐渐转向国学,由早年的《孙子兵法》研究发轫,而及《鬼谷子》,由《周易》而及佛学禅宗,20年来孜孜不倦于儒释道三教的普及解说。曾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两度讲授《风水学与生态智慧》,在《纵横中国》多次参与广东文化电视讨论,长期在南方日报开设《国学碎语》专栏,2006年出版其研究广东岭南文化研究的综合成果《说是说非广东人》,并多次应邀到世界各地讲授国学文化。1992年出版《十分钟周易》,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易经热潮开先河的易学专著之一,在海内外有多种版本,影响较广。2005年起,在香港三联书店陆续出版《雷铎国学小丛书》系列之《禅宗智慧书》、《易经智慧书》、《风水智慧书》,该书系仍在著述出版中。2008年出版《生命使用说明书》。其研究领域涉及周易、孔孟、老庄、风水、相学、禅宗、中医和养生、鬼谷子和孙子兵法等诸多领域,并应用于实践。


  

在书画方面,其书法端庄雄浑,其业师赖少其先生评价 “金石味浓,力透纸背”,鉴藏家吴南生先生评价“读帖很多,功夫很深,但曲高和寡”,国学导师饶宗颐先生评价“横平竖直,有庙堂之气”,书法作品曾被国内旅游胜地、佛教寺院和收藏机构如湘西凤凰、云南泸沽湖、南华寺、天竺寺、六祖梅庵、六榕寺及潮州淡浮院等所收藏;其绘画,师承乃师赖少其先生而又有自家面目,涉猎山水、花卉、仕女等题材,以色彩绚丽和意境古雅见长。两度在广州举办个人书画展,并出版了《雷铎书画集展》。

性诙谐,有自嘲诗曰:

被共产党领导,领共和国俸禄;开玄学因特网,穿香云纱西裤;做党八股课题,编自个儿文库;住五层楼房子,种三分地园林;练因是子静坐,诵菠萝蜜心经;想一百年光景,做半时辰事情。


新书图解《生命使用说明书》,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于2008年-7-5日在广州购书中心签售会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现场火爆,几百人排队购书签名,广东卫视、广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现场报道。值得现代都市人认真阅读的一本好书。雷铎先生新作以他最具特色的禅宗思考方式诠释人生百态,把人生哲学最简单化的深入每个人的心里,令所有看过此书的人,豁然开朗,更加积极而脚踏实地的过好自己的人生,雷铎不会教你应该去怎么过你自己的人生,而是通过本书,让你看透自己的人生,从而选择最适合你自己的生命旅行..... 唤醒大智若愚的生命观念,打破守旧生命维护瓶颈,活得更好,更好的活着。


雷先生之五奇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著名主持人王鲁湘,曾如此赞誉一个当代学人:“先生嗜古躭今、出佛入儒……实当下学界少见之通人,书界难得之奇才也”,他,便是广东的多栖名教授雷铎。


其人奇



1950年,粤东的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乡这个地图上不起眼的小村子,诞生了这位后来名震国内的才子雷铎,这名字很不一般:《周易·象传》认为:雷卦为震,春雷功,万物春;铎,盛行于春秋至汉代之皇家专用大铃,用于颁发政令,亦用于皇家军旅。姓名联解:金铎为雷所震而发出由近而远的声波,此是雷铎殷殷勤勉的心波,化为文字、书画而扩散传播。难道这是冥冥之中的天命?

雷铎少有慧根,15岁那年,已铎声早鸣:那一年,他先后得了潮安县初中生诗书画三项比赛一、二等奖,当年除夕,他擅诗文的父亲,乘兴写春联一副:“门当玉简(潮安桑埔山主峰),竹间偶发冲天筍;家住金砂,石少能生化龙鱼”,巧妙用了玉简和金砂拆字为联,真是“一语成预(言)”,预见到儿子日后会有大成就。现家乡金砂老屋仍可看到雷铎手抄的这副对联,亦称“奇”。

1968年,18岁时他因文革停课而缀学投军,24岁在《广西文艺》发表《行军凯歌》后,忽然才思泉涌,先后写作了近百首诗歌。真如其名的成“军中钟铎”,雷铎的人生传奇,由此起程。


其文奇



1976年是其第一个幸运年,他“莫名其妙奉调入京”,任刚刚复刊的《诗刊》杂志编辑,得以亲聆李季、张光年、臧克家、李瑛等诗界大家教诲,一时间雷铎的诗作,几乎发遍全国多种报刊,成为“著名青年诗人”。

1979年是其第二个幸运年,在中越之战中毫发不伤并立下战功,“用一个晚上时间一口气写完”的报告文学《从悬崖到坦途》,获“解放军总政治部自卫还击战”征文一等奖、全国首届优秀报告文学奖和全军首届“八一奖”,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报告文学卷》。

1984年是其第三个幸运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得聆听吴祖缃、李泽厚、刘再复、丁玲、王蒙等名家教诲,于是他转向“思考战争”的中篇短篇小说写作,《战争三章》、《国殇》、《半面阿波罗》、《死吻》等,始发于《人民文学》并被反复转载。

长篇小说《男儿女儿踏着硝烟》由两任军队文化部长徐怀中、刘白羽亲自作序出版,旋即被改编为舞蹈并获“八一大奖”,小说《子民们》更是开了中国家族小说和“双轨并进递述”文体两个先河,被著名批评家周政保誉为“小说的文体魔术师”、“长江以南军中最优秀小说家之一”。徐怀中和刘再复更称雷铎和莫言是“军艺双璧”。


其学奇



1986年是其第四个幸运年,36岁的雷铎拜师吴漱泉研习易经、风水、中医养生等学,又拜《中国玄学大辞典》主编之玄学名家卢叔度为师,并涉足道家、佛家等宗教研究,开启了他另一才华勃发的精神世界——传统国学,他撰写的专著《十分钟周易》,被誉为文革后国内首度易经热潮开先河之作,香港、台湾(更名《天书》)纷纷再版。




1987、1992和2004是雷铎的第四、五、六个幸运年份,分别“机缘巧合”结识了赖少其、饶宗頤和王鲁湘。



应凤凰卫视中文台“世纪大讲堂”主持人王鲁湘邀请,2005年主讲了《风水学与中国生态智慧》、风水论文《城市人居环境与传统生态智慧》在《广东社会科学》刊物发表,开国家研究机构唐而皇之论说风水先例。



旋又应聘担任霍英东先生广州番禺南沙天后宫风水总设计师、应邀前往汶莱国考察皇家风水,讲授国学,当地四家华文报刋天天能见雷铎之名,称之为“雷公旋风”。



他又应邀为肇庆六祖慧能纪念馆和包公井题额、撰写对联,与王鲁湘对论“肇庆风水十优”,将肇庆送上“中国风水最好城市”领奖台。后来恩师饶宗颐亲题《雷铎国学小丛书》(系列)中之《风水智慧书》、《禅宗智慧书》、《易经智慧书》先后出版。




赖少其特邀他为《赖少其书画集》作序,国学大师饶宗颐特邀他为《饶宗颐书画集》撰写长篇评论,笔之所至,金石为开。




其艺奇



他拜赖少其、饶宗颐二公为师之后,雷铎开启了第三道门——书画与“杂学”、2007年在纸上创作了史上最大的《心经》书法(每字60厘米见方),在广州文理一堂展出.。




2010年雷铎又创造了另一个中国书法“之最”:书写了1000个每字半米见方、125条八尺大字的《千字文》,在珠海古元美术舘与画作同时展出,被官媒称为“气势慑人的书法长城”。




去年,又在宣纸上绘就丈二大的佛像…




大气”、“霸气”、“庙堂气”等成为评论雷铎书画风格的常见词汇。其书法法古而又自成面目,赖少其赞之为“雷体”,饶宗颐对采访者王鲁湘说“这个人(指陪同采访的雷铎)也很厉害,很通。”




其各类奖状和证书、聘书有一大箱,其中各种大奖证书约四十种,各类顾向聘书约三十种,现仍为肇庆市、潮安县和惠州市文化顾问,学生们戏称他为“三山(鼎湖山、凤凰山、罗浮山)居士”。


驳杂、融通


一个人在文学、国学、书画和篆刻艺术、中医养生、宗教研究等多方面兼通并蓄,融通无碍,且“学艺双携”、相益互动,文则“雷风急就奇伟”、书则“雷体奇正无穷”、画则“雷山郁勃古艳”,各具面目,可谓岭南难得的通才奇人。




对此,雷铎说:“只能算我命好,一生中有许多大因缘、大老师、为我无私输入源源正气和智慧”。




为了报答无量师恩,近年,他在广州珠江边的千年古港黄埔村创办了“抚松书院”,说是“办个中转站,将恩师们教给我的点点滴滴传输给学生们”。

                                                       ------王   坚 


             王   坚  (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




雷铎山水记

文(书)\晏明

 


功夫在画外,奇才有慧根。岭南雷铎氏,二十多岁名起文坛,蜚声粤海,世以学者誉之。公伺学赖少其凡廿载,不显山露水,人不知其能。 年过知命,应个展之邀,偶露几手,便是复古开来之气象。
夫古调自爱,识画者少,余不避学浅,以文引读雷氏山水,是为记。 







《源头活水图》:

图唯石水人,不加苔点,画面鲜明,全以粗篆之线条勾石纹理,设色浓烈,凸显装饰效果而大方。神如书法中之《甫阁颂》。 






《黄山一夜雨图》:

是图虽临先师赖公,而全无赖氏痕迹。以印象派冷暖点色笔法,循皴法赋彩,效果古艳,有《山海经》之神秘感,闯入唐宋山水之上游,是合中西之范例。 







《三伏有余荫图》:

此图改学生许伟铭临白石画,而成佳构。是无师、无徒、无人、无我、无寿者相之作派。雷氏保留原山水花篱之拙味,唯将叶点点至极密,又施白点梨花,更显浓郁明媚,画眼白屋如月之朗,幽秘犹深。

 

    





《丹霞如染》等四斗方:
中锋勾山树,朱砂赭石涂山,色鲜浓厚重,通汉人尚红之趣。简拙笔意,类吴子复画旨,知音固稀。 







《桃源仙境图》:
桃源仙境入口与出口以黑银幕法,渐变源内场景彩色,此创前人未有。古文题岩浑然天成。明人佳构配稚拙线条,岩头敷以莫奈式色彩笔触,视觉前所未有,主题古雅而新鲜,令故事活现。(另《抚松草堂图》、《空山不见人图》类之) 








《仙山有路图》:
树石线如铁画,具版画感。色彩浓艳沉重,传珐琅彩之效果。虽云以宋人法作,实为上古精神之勾线添色法,呈复古即创新。 







《幽居得仙趣图》:
大青绿泼墨,兼重彩,郁勃华滋如海粟。墨底绿山朱岩,施以石蓝绿,皴之古厚悦目。 







《万石湖澄波图》:
前有黑宾虹,此图黑雷铎。垒山劲草铁铸成,厚重至极。印象派点彩兼马赛克法,手法独家。沉雄霸悍,山野气盛。 







《万石湖澄波图》:
前有黑宾虹,此图黑雷铎。垒山劲草铁铸成,厚重至极。印象派点彩兼马赛克法,手法独家。沉雄霸悍,山野气盛。 

                                      乙未年中秋呈雷公教正
                                        晏明就学于抚松书院 



雷教授与他的抚松书院

雷铎,原名黄彦生,1950年生于潮州彩塘金砂黄厝。18岁参军入伍,转业前是广州军区政治部师职创作员,国家一级作家。

当兵期间,自学绘画,旋改学诗,开始文学生涯。1979年,他随部队参加中越自卫反击战,经受血与火的洗礼,借诗歌、散文、小说写一己之感悟,反思战争与人生。在此期间以及后来,他写下了长篇小说《男儿女儿踏着硝烟》、《子民们》、短篇小说集《死吻》、长篇报告文学《从悬崖到坦途》、《中国铁路协奏曲》等。

其作品曾获首届全国报告文学奖、首届“八一”大奖、《解放军文艺》奖、《上海文学》奖,并多次获总政治部征文奖、解放军三总部征文奖等。

雷铎治学有文学、国学和书画三方面,尤其在易经、禅宗和风水学研究及应用独树一帜。他转业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后,更是致力于传统哲学、社会文化的研究。


近年来,他先后出版了《十分钟禅话》《十分钟周易》《禅宗智慧书》《生命使用说明书》等。2005年起,他在《广州日报》开设专栏《国学碎语》,又受邀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讲授中华文化,斐名中外。

他还精于书画,其左书隶书以古朴、浑厚著称,国学大师饶宗颐评价“有庙堂之气”,知名学者王鲁湘誉之为“当下学界少见之通人、书界难得之奇才”。

抚松书院是近年雷铎着力构筑的一所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传递大师智慧的“现代私塾”。书院坐落在广州海珠区黄埔古村的一间清代古祠堂。


雷铎(右)在他的抚松书院


步入院内,青砖乌瓦围合的天井两侧松竹掩映,六扇红木隔门后的大厅正中悬挂着孔子巨幅画像,大厅内的石柱上悬挂着两副红木匾长联:一副“一室春风畅,宁神维西岭石;半窗梅月明,降幅如东王公”,是据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送给雷铎的真迹精刻而成;一副“致远涵虚,自在心事去三千界;守静寓动,无师笔纵横十万方”也是雷铎的私藏,是书画大师赖少其先生的真迹。

书院内沉香缕缕、古琴悠悠,满墙书画洋溢着浓郁的文人气息。大厅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吴南生和王贵忱、欧初等老一辈赠送的茶具、墨迹和名书画家的画集画册。

“率真为约,简素为具,有酒且酌,无酒且止,清茶一杯,好香一炷,闲谈古今,静玩山水……”在《抚松书院记》中,雷铎表明了书院的定位。

“希望书院可以聚集各路名贤来此雅集,头脑风暴、碰撞智慧,留下一些精神财富。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里又可以成为一个‘心灵加油站’,让忙碌的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忙碌的生活中将束缚的内心解脱出来。”雷铎如是说。

凡有宾客来访,书院必呈上上好茶叶和沉香。“茶道、香道只是一个药引,希望调动所有人的感官。饮茶首先要调整呼吸,集中精神,才能启动感官,口舌喉咙全方位感受。当你进入这种状态的时候,智慧才能产生。学会品茶和闻香,是为了调动聚焦精神,在平心静气的状态下,智慧的产生往往不指向一个方向,而是全方位漫射。”


抚松书院提倡“终身修习”,按雷铎的设想,这是一处现代士大夫雅集之所。

何为现代士大夫?雷铎说,饶宗颐先生私底下有个精到的解释:“儒者,柔也”,简言之,便是守规矩、爱国家、明本份的谦谦君子。

雷铎希望,借抚松书院,传递前辈大师的思想和智慧。“抚松书院既是现代的大私塾,也是胡适博士早年提倡的‘自修大学’,是现代人修养身心、终身求知的场所。”

雷铎说,抚松书院倡导的修习有三个方面:

一是学,即学问,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以儒、释、道为主,西学以哲学和方法学为主。师资广延众长,不时聘请国内同道中的佼佼者讲课授徒;

二是“艺”,包括书画、雕塑、文物、金石、版本、古琴、古箫为主;

三是“乐”,包含茶道、香道、养生以及木石珍奇。在雷铎看来,凡是有益身心的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在书院中陈列。


2014年7月12日,雷铎在他的抚松书院为一群孩子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生员拜礼开笔典礼”,一群十岁左右的男女孩童身着汉服,向“万世师表”孔子行礼、点朱砂,齐声诵读《三字经》……这是抚松书院首次公开的社会慈善活动。

“希望抚松书院能‘一石冲开水中天’,动一整片的波澜。营造传统文化的气场,吸引更多人走进来。”

“为什么我会提倡在今天的生活复苏国学?因为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临精神和信仰的危机。西学一方面使得社会飞速进步,但也使人难免急功近利,重时间、重成效。但东方哲学是种大树,我们需要传统文化的回归,用诚意用耐心,用传统的美德,使我们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

雷铎认为,现代人需要传统国学来修养身心,因为现在每个人所做的事情最大的问题是被成功的概念所左右。追逐金钱、地位,但却丢掉了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他提倡闻香品茶、诗书画艺,让这些传统文化的药引帮助现代人修身养心,慢慢加大精神心灵生活的比重。尤为重要的是,他希望借助抚松书院改变现代人的学习方式。

在他看来,人生的过程就像是蚕。读书到大学的阶段,是吃幼虫叶子的阶段;第二阶段是蛹,被工作单位和家庭包裹起来,生活很累很辛苦;第三阶段,是老了以后化蝶。

“我们希望不仅仅是幼虫的时候吃叶子,一辈子都能吃叶子,尽早破茧。因为当你具备一定智慧的时候,茧已经无法将你束缚,人会飞翔起来,不会只是在一个二维的平台里爬行。

“我希望抚松书院是一根火柴,可以引爆大家的智慧!”

雷铎如是说。


一路走好,雷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