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的语法特点

 JwwooLIB 2017-09-07
古诗词的语法特点
由于近体诗受到的种种限制,如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而且要求语言精炼,信息含量要大,这就使得在句法上显现出一些特点,以适应格律要求,加强艺术感染力。近体诗的诗句,不同于其它文章或我们口语中的意义句,它是以基本句式为单位的,也就是说一个诗句不一定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是,因为近体诗这种文学样式毕竟是传统的诗歌题材,它的语言方式不可能与我们现代人的口语相吻合,其语法仍然保留着古汉语的一些特征,所以词语活用、结构倒装、成分省略、语句紧缩等文言语法的规则仍占主导地位。
张相的《诗词典语辞汇释》,中华书局。
王鍈的《诗词典语辞例释》,中华书局。
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商务印书馆。
 
第一节 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五律
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
东屯复瀼西,一种住青溪。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
市喧宜近利,林僻此无蹊。若访衰翁语,须令剩客迷。
道北冯都使,高斋见一川。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
枕带还相似,柴荆即有焉。斫(zhuó)畬(yú)应费日,解缆不知年。
牢落西江外,参差北户间。久游巴子国,卧病楚人山。
幽独移佳境,清深隔远关。寒空见鸳鹭,回首忆朝班。
渠:开渠。沼:蓄为池沼。——你在细石间开渠引水,我也使清泉流蓄为池沼。“渠”本是个名词,水渠,这里用作动词,“开掘水渠”的意思,我们姑且把“子能渠细石”当作一个省略句来理解;“沼”也是个名词,池沼,这里用作动词,“拦成池沼”的意思,全句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省略句。

曲江二首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巢:筑巢。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辛弃疾《摸鱼儿》)
化为尘土。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东:东流。
 
二、形容词、副词等用作动词
如杜甫《客亭》句:
秋窗犹曙色,
落木更天风。
“犹”、“更”这些副词后面的动词有的能补出来,有的补不出来。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犹自呈现出。空:徒然发出。
 
杜甫《秋兴》昆明池水汉时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
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
虚:虚有。
三、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寒、老:使动用法。
第三联“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从写水边景色转而写地上风物:陵阳山下面丛林里,人家的炊烟袅袅地升上秋空;炊烟笼罩下深碧色的橘树柚树,呈现出一片苍寒,梧桐也已染上枯黄色。这两句中,“人烟”、“秋色”,加上巧妙地用作动词的“寒”、“老”两字,不仅写出了秋色,而且写出了秋意。我们在感染着秋光渐老的同时,也开始感受到诗人抑郁、孤独的心情。
 
 
王昌龄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暗:使雪山暗淡无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王武子《玉楼春》
一声落尽短亭花。
 
如王维《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句:
涧花轻粉色,
山月少灯光。
——涧花使妇女的粉色也显得不足道了,山月夜使灯光显得不明亮了。“轻粉色”就是“使粉色轻”的意思,“少灯光”就是“使灯光少”的意思。在句中具有使动用法的词,以形容词为多。用形容词(或他动词)作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思。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岑参《登总持阁》句:
槛外低秦岭,
窗中小渭川。
——从寺上远眺,觉得槛外的秦岭低了,从窗中望去,觉得渭川也小了。形象而精炼地写出总持寺之高。“低秦岭”是“以为秦岭低”或“以秦岭为低”的意思;“小渭川”就是“以为渭川小”或“以渭川小”的意思。同使动用法一样,意动用法也是形容词或其他的词用作谓语,表示“主语以为宾语怎样”或者“主语以宾语为什么样”的意思。

陈亮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耻:以向金称臣为耻。
以上这些活用的字往往是所谓的“诗眼”,是使一句乃至一篇生色的关键性的字。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为使动用法),主要就是因为这个活用作动词的“绿”字而使得诗的意境清新活跃。
 
第二节  成分的省略
一、省略比喻句中的“如”“同”等
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月下如飞天镜,云生如结海楼。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两水如夹明镜,双桥如落彩虹。
 
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试问闲愁都几许?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如白居易《答客问杭州》句
山名天竺堆青黛,
湖号钱唐泻绿油。
——山名天竺如堆青黛,湖号钱唐如泻绿油。
 
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句: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河破碎如风飘絮,身世浮沉如雨打萍。
 
二、省略主谓结构中的动词
如白居易《渡淮》句:
春浪棹声急,
夕阳帆影残。
——每句都可以看作是由两个主谓结构组成,即“春浪高而棹声急,夕阳斜而帆影残。”但每句的第一个谓语被省略了。
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句: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每句都由两个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没有谓语动词,而且也很难补出动词。
 
温庭筠《菩萨蛮》
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芳草长满江南岸
三、把关联词和动词都省去
只把一连串名词和名词性短语排在一起,创造意境。
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陆游《书愤》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第三节  语序的变换
一、主语后置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江面。 历历:清清楚楚。汉阳:今武汉汉阳。萋萋: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原在江中,现在与汉阳陆地相连。
再如杜甫《遣意》句:
云掩初弦月,
小树花传香(“香传小树花”才是对的)。
——云彩遮掩了初弦的月芽,小树的花香向四外传播开来。“香”是主语中心词却在宾语位置,为的是押ang韵。
 
二、宾语前置
辛弃疾<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杜甫诗《月夜》赏析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如王维《春日上方即事》句:
柳色青山映,
梨花夕鸟藏。
——青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柳色”“梨花”分别是“映”和“藏”的宾语,因为要做到合律就放在了主语的前头。
 
三、主宾换位
 
叶梦得《水调歌头》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卢纶《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林暗风惊草
 
四、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杜甫《秋兴》 (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 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五、定语的位置。
(1) 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2) 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又如杜甫《赠翰林张四学士垍(jì)》句:
内分金带赤,
恩与荔枝青。
——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赤”与“青”都是定语,为适应格律要求都放在中心词之后(句脚)。
六、状语挪后
又如杜甫《夔(kuí)州歌》句:
晴浴狎鸥分处处,
雨随神女下朝朝。
——晴浴狎鸥处处分,雨随神女朝朝下。“处处”“ 朝朝”本应做“分”和“下”的 状语,但为了格律的需要却放在了补语的位置。
七、在主谓结构之间插进另一个词或短语
如杜甫《客至》句: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pēi)。
——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盘飧无兼味”,从整体上看是一个主谓结构,为了格律的需要,将“市远”插在了主语“盘飧”和谓语“无兼味”之间:同样,原句中的“家贫”也是插在主谓之间的。插进来的两个语词可以理解为省略了介词“因”的状语,分别修饰“无兼味”和“只旧醅”。
 
在句法方面,由于汉语的特点(如缺乏形态、结构灵活等等),以及汉字的独立性,在古典诗歌中,常常出现把两个汉字拆开,或者把某些汉字从后面移到前面的情形。典型的诗句是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的句法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第四节  复句紧缩
近体诗中有的诗句可以看作是由一个复句(两个分句)紧缩而成的,用来表示分句关系的连词都没有出现,但我们在理解时可以把它补出来。例如:
温庭筠《早秋山居》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因山近故觉寒早,
  因草堂故霜气晴。
  因树凋故窗有日,
  池满水无声。
  因果落故见猿过,
因叶干故闻鹿行。

杜甫《旅夜书怀 》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星垂因平野阔, 
月涌因大江流。
 
刘长卿《新年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老至但居人下,春归却在客先。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浊酒一杯家却万里,因燕然未勒故归无计
 
国破(但)山河在,
城春(故)草木深。
(因)感时(而)花溅泪,
(因)恨别(而)鸟惊心。
(杜甫《春望》)
(因)潮平(故)两岸失,
(因)风正(故)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浦干(因)潮未应,
堤湿(因)冻初销。
(白居易《新春江次》)
第五节 古诗词章法
起、承、转、合是近体诗的基本章法,是一首诗的谋篇布局之法。
(一)起
起,即开头,提出话题,或者开篇就题的本意说起,起到点题的作用;或者不明见题字,其意自见,给人留下玩味的余地;或者欲说此物,先从他物说起,起句(联)起到衬托的作用;或者从本题反面说起,而后归到正题,起句(联)起到反衬作用。其基本要求是新鲜、有力,能笼罩全文。
近体诗的“起”有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之说。
明起,开篇就题的本意说起,起到点题的作用。
暗起,即不明见题字,其意自见,给人留下玩味的余地。
陪起,欲说此物,先从他物说起,起句(联)起到衬托的作用。
反起,从本题反面说起,而后归到正题,起句(联)起到反衬作用。
(二)承
承,即承接开头的话题,顺着写下去,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联自然衔接,也就是对话题加以陈述、发挥,以开启下文。元代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开头后的承接也有不同的类型。
顺承,自然承接起句(联),缓缓地把感情向上推。
递进,在起句(联)的基础上从程度、范围、情感、意义等方面再进一层。
(三)转
转,指内容上要推进一层,从正面或反面或侧面进一步延伸,制造波澜,避免流水账似的平铺直叙。杨戬《诗法家数》又说:“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转句(联)往往是一首诗的精彩之处,诗人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心设计,这里只能介绍几种较典型的转法。
跳转,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例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起句交代作品所描写事件的起因,承接句作进一步交代,顺便扣题;第三句转折,作者没去写战争、战场,而是做了一个假设:当年的赤壁之战,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会怎么样呢?结尾以二乔的结局代指了战争的结局。在我们初读此诗的时候,会觉得“东风”句的出现很突然,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东风与废戟的关系,似乎八竿子也打不着,而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才明白它的妙用。这就是跳转造成的波澜。
进层转,有的转句(联)不是在上句(联)的基础上进行转折,而是又进了一层,转向了更高的层次。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首联具体交代作者游览的地方是“孤山寺北,贾亭西”,以及这一带环境的概貌;接下来顺着“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眼前具体的景色,前后是连贯,脉络清晰;转联虽然继续以景物为重点,但是提高了档次,写对景色的细致观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细致的描写里,包含了一种宁静、恬淡的心情,也就是又进了一层,和颔联有明显的不同。
(四)合
合,即收合,收束全文,做总结,或能留下余味,发人深思展开想象。
交代主旨,对起、承、转几个部分内容的写作主旨作出交代,归拢诗意,点题收束。例如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起句明起扣题,因为是过华清宫,回望的是“绣成堆”,风景优美;近层承接,不仅仅是风景,还有山顶一道道依次打开的门;转句很别致:回望、千门开、妃子笑,这三者之间实在是没有什么联系,显然是跳转;结尾收住全诗,把前三句的诗意归拢在“荔枝”这一线索上来,诗的主题也更加明朗起来。这里的讽刺意义是巨大的,也体现了诗的艺术力量。
回应开头强化主题,与写文章一样,为了使主题更加突出,结构更加严密,在结尾处作个回应。如毛泽东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联明起,颔联、颈联分别承“千山” 、“万水”展开;尾联转“难”为“喜”,又照应首联“不怕”,暗合于长征的伟大意义。
宕开一笔,巧妙含蓄的表明心迹,就是《说诗啐语》中所说的:“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例如刘禹锡的《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题为《蜀先主庙》,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似与题目无关,但却没有脱离主题范围,而是就主题的反面发挥议论与感慨,虽然宕开一笔,却仍与题意相合。
留有余味,只留意会,不以言传,流露悠然不尽的情致。例如韦应物的《闻雁》:
胡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前两句写思妇之情,悠远绵长,后两句写秋雨淅沥,高斋闻雁,益增归思。于写景中含有缠绵的情意,这就是词与意俱有未尽之处。
由于组织材料的方式不同,起、承、转、合的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而且,同其它各项规则一样,近体诗的 “起、承、转、合”并非刻板公式,为了表达某些内容的需要,也是可以变通的。上面引录的毛泽东《长征》一诗,就是颈颔两联分别承上的例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