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治疗 体会
2017-09-07 | 阅:  转:  |  分享 
  
口腔溃疡的中医治疗体会————大姚县金碧镇卫生院华思平疾病认识:(一)、口腔溃疡: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
溃疡性损伤病症,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这些部位的黏膜缺乏角质化层或角化较差。舌头溃疡指发生于舌头、
舌腹部位的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可并发口臭、慢性咽炎、
便秘、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烦躁、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二)复发性口腔溃疡:笔者在中医临床上,接触较多的是成人复发性口腔
溃疡。部分患者每周或每月或隔月反复发作。1、概念:笔者在中医临床上,接触较多的是成人复发性口腔溃疡。西医疾病名复发性阿弗他性口炎,
又称复发性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疮(recurrent?aphthae)或(canker?sores),灼痛是其突出特征,顾冠以“阿弗
他”名(希腊文aphthous为“灼痛”之意),外观为单个或者多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灰白或黄色假膜,中央凹陷,边
界清楚,周围黏膜红而微肿。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征,年龄不拘,发病年龄估计在10~20岁之间,女性较多。一年四季均能发生,
能在10天左右自愈。复发性口腔溃疡”是指人类口腔黏膜、包括牙龈、舌体、唇内、软腭等部位反复发生脓性或非脓性疼痛性溃疡。溃疡发作的频
率因人而异,常见的有年发多次,隔月或每月发作,严重者此起彼伏,无间断地发作,而且逐年加重,终年不愈,甚至终身相伴。西医将复发性口腔
溃疡分类为:轻型(不是指病情轻微的意思,而是指临床表现或特征)、口炎型、腺周型。此外,西医将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大致归纳为:免疫因
素、遗传因素、消化道疾病因素、感染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以及其它因素等七大病因。由此可见,很难得出此病根本所在的结论,显然对治疗
方法和治疗药物缺乏可靠的依据。临床特征在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卵圆形溃疡,可单发或多发,溃疡面多为黄白色,边缘较为清楚,
周围有红晕及水肿,剧痛,并常伴口臭。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只有区域性,亚洲、中东和地中海沿线国家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发病年龄多见于10岁―40岁(40岁以上的患者基本上都有5年以上的病史)。无明显性别差异。我国的发病率为6%左右。该病一般不危及
生命,但痛苦不堪,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二、中医学传统认识(一)概念:口疮是指口腔粘膜上生黄白色如豆样大或绿豆大的溃点,又名口疳,
临床上可分为实证与虚证二类。虚证常易复发,故又称复发性口疮。(二)文献摘要:《素问·至真要大论》已有“火气内发,上为口糜”的记载,
《诸病源候论·口疮候》亦有“小儿口疮,由血气盛,兼将养过温,心有客热熏上焦,令口生疮也”的论述,指出心经热盛,发生口疮。《诸病源候
论·唇口病诸候》:“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说:“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着,搏于血气,则生疮疡……若发于唇里,连两颊生疮者,名曰口疮;若发于口吻
两角生疮者,名曰燕口。”指出本病是由感受风毒湿热所致,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有口疮与燕口疮之称。病因病机:1、病因:中医认为本病的发
生来自两个方面。感受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六淫中的“火”,涵盖了肿瘤放化疗强辐射之火毒);以及饮食不节、过食油
炸烧烤、辛辣厚味之品;再者,房劳过度、作息无律、精神紧张、情志不遂、情绪内郁等是发病的外因。禀赋不足或禀赋不耐,以及其它重症疾病的
传变是发病的内因。2、病机:从临床治疗此病以来,我认为此病病位在脾胃,与心、肝、肺、肾相关。根本病机在脾胃伏火。分虚实证。病机总属
虚实之火引动素体伏火,浮阳上越,熏蒸于口。3、个人临床经验及体会:根据经验做临床辨证总结:复发性口疮患者素体脾胃伏火。实证者因过食
油炸辛辣之品,或者外感风热久蕴,或者作息无律,肝经郁火,积久化热、热邪壅盛,实火引动,以致心脾积热、热性上炎、势必上攻于口而发口疮
;或因素体阴虚、纳食烧烤火热之物,尤如干柴烈火导致阴虚火旺、火邪性升、引动脾胃伏火,熏蒸于口而发口疮;或因气血两虚、久虚必瘀,或因
情志内伤、淤血内滞、因瘀化热、热扰冲任、循经上熏,故此月经来潮之前发生口腔溃疡或溃疡加重;或因肿瘤邪盛、消精耗气、若取放化疗法,体
受异毒,导致邪毒内壅、邪出无门、毒泄无路,最终迫邪上攻、毒从口出,故见满腔糜烂。综观上举,中医大致归纳为:心脾积热型、阴虚火旺型、
气滞血瘀型、异毒攻心型。我主张对此病应该采用“引火归源”、“引水济川”的治疗原则,真正体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法。(四)结合分
证灵活论治实证治宜清热解毒,泻心脾之火。虚证治宜滋阴降火,引火归原。均应配合外治疗法。笔者自接诊此类病人以来,每每以泻黄散、清胃散
为基础方加减应用,同时,无论虚实证,均用适量石膏佐治伏火,收效甚著。1.风热乘脾证候: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疡为主,甚则满口糜
烂,或为疱疹转为溃疡,周围掀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伴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分析:本证
多为外感引起,外感风热邪毒,内引脾胃之热,上熏口舌,故发为口疮。火热熏灼,故疼痛拒食,烦躁不安。热灼肠胃,津液受劫,故大便秘结、小
便短黄。兼有风热表证,故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药:凉膈散和泻黄散加减。2.心火上炎证候:舌上、舌
边溃疡较多,色红疼痛,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分析:舌乃心之苗,手少阴之经通于舌。心火炽盛,热毒循经上
炎,故发为口疮,色红疼痛。心火内盛,津液受劫,故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均为心火炽盛之象。治法:清心泻
火。方药:泻心导赤汤合泻黄散加减。3.虚火上炎证候:口舌溃疡或糜烂,稀散色淡,不甚疼痛,反复发作或迁延难愈,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
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分析:婴儿体禀虚弱,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浮,故见口舌溃疡或糜烂,不甚疼痛,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
苔少或花剥,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治法:滋阴降火。方药:知柏地黄汤和清胃散加减。四、用方摘录及体会(一)、清胃散:组成:生地黄
当归牡丹皮黄连升麻辩证要点: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临证加减:口渴饮冷,重用石膏,加玄参、天花粉;胃火
炽盛之牙衄,加牛膝。现代运用: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病机:胃有积热,循经上攻。功用:清胃凉血方论:方中黄连苦寒
泻火,以清胃中积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五药配合,共奏清胃凉血之功。配伍特点:苦
寒与升散相伍――黄连苦寒泻胃火,得升麻之升散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清胃解毒,升散郁遏之伏火,得黄连苦寒沉降相制,则散火而无升焰之
虞。二药相配,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降。(二)泻黄散(又名泻脾散)出处:《小儿药证直诀》组成:藿香叶山栀仁石膏甘
草防风功用:泻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证。目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方论:方中石膏、山栀泻脾
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炎及抑制毛
细血管通透性作用。方药比较:本方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前者是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后者是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为两方同中之异。笔者在临床上屡屡遇到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年龄不限,性别也不限,接诊以来,摸索到一些经验,在此分享。1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