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下能在这个'道'上,当下见得本性,这个是最重要、最首要的。 既然我们要做这个事情,那至少要上资粮道!
我们每天都会增加各种的业力,所以每天都要不忘禅修。 【至简禅学】 解决问题,脱离烦恼 (禅修中……) 外道不会佛意, 用功最多,违背圣意。 师: 外道不知道怎么从心上面去入手,看似很努力、很勤奋的样子,好像比谁都忙。 终日驱驱念佛转经, 昏于神性,不免轮回。 终日忙忙碌碌,又是念经、又是转经,看似整天忙于佛法之事,实违圣人意。 结果自己还很疲惫。 “昏于神性”,就是神识更加昏暗,这样昏昏沉沉,肯定不免在轮回之中啊! 首先自己的身体都驾驭不了,自己都累了。 如果自己非常累,自己的思维能保持清晰明了吗? 很难。 我们还是要让自己的心先平静下来。 心都未安,心如果没有平静,又怎么能明了法义? 也无法理解祖师讲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首先要以一颗平常心、平静的心来看待。 所以,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要使自己昏沉。 你能不能保持清晰明了,这个很重要! 不管你看书啊、念经啊、念佛啊,如果你昏沉了。 那你最好休息一下。 即使是你禅修的时候昏沉了,你也要休息一下,然后你再禅修。 所以祖师后面说什么? 佛是闲人, 何用驱驱广求名利, 后时何用? 所以,佛是最清闲的人。 你当下修行,当下见性了,那么你当下就是佛。 到现在,还有人会说“哎呀,我要多赚点钱,我要怎么样怎么样,我才能去修行。” 所以讲“后时何用?”后面你用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个“后”也有你离开此世之后的意思,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们当下能在这个'道'上,当下见得本性,这个是最重要、最首要的。 你明心见性了,才能更好地在世间去做任何事情。 你见了性之后,那么你在这个世间做事你就是明明白白的。 不然你即使是得到了那些名利,反而对自己的本性没有什么益处。 不要以为好像我要得到这些,我才能好好修行。 那有可能你又给自己设了个坎! 我们常讲的,你一起心动念你就给自己设立了时间和空间了。 即使在修行上,也会有人说:“我一定要修一个加行、前行,我一定要磕十万个长头我才能再去做这个成佛的事。” 当你有这个念头的时候,那你最好去先做这个事。 师父都不敢打扰你。 你最好把这个念头消完了,再考虑是不是“寻心入道”,就是真正往这个佛道上去走。 往佛道上走,肯定是要用'心',你没有“寻心”,是不可能“入道”的。 修行不入心,就是属于外道。 祖师这个说的有点多哦,后面又说了: 但不见性人, 读经念佛,长学精进; 六时行道,长坐不卧; 广学多闻,以为佛法。 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你没有见得到本性,虽然你每天都很忙的样子,一天到晚都是在学习,看似精进求道、长期打坐,或者是不睡眠、夜不倒单、又学很多的东西,你以为这个就是佛法吗? 因为还没有——寻心入道,所以都不是佛法的修行! 这就是我刚才讲的。 真正的佛法是什么? 让你——寻心入道。 你还不懂得——寻心入道,你做这个事情,其实你就是在谤佛谤法! 所以最首要的是什么? 寻心入道,见得本性、见得自性、见得佛性。 我们先休息一下,这个给大家好好体会…… 不要以为自己好像是在修学佛法的样子,很忙的样子。 或者是我为了更好地修学佛法努力赚钱,先把世间的事情给做做好。 当你有这种念头、想法,你其实就是在谤佛谤法! 你知道吗? 所以,为什么当这些人有这些想法的时候,师父们总说“哦可以可以”? 因为没什么好说的,呵呵。 当你觉得,哎呀,我生活是不是很重要,我要先生活好才能去学佛,你这样去跟师父们说的时候,师父当然说“啊是的是的,你应该这样子。” 因为你已经自己把自己摆到这个位置上面了,你知道吗? 所以我们就讲,为什么第一位在释尊处得密法的是国王。 当时国王问释尊,我要拥有王位又要成佛,有没有这个法? 释尊回答当然有这种法咯! 八万四千法门对不对? 那么多。 怎么可能没有这种法呢? 但是有些人觉得不行,一定要舍弃王位去吃苦,才能成佛。 没关系,既然你有此念头,那你先吃了苦再说,先把这个苦吃完。 当然也有人跟我讲,是我师父跟我讲的,你一定要吃苦,好像这个过错是在于师父了? 那你就不知道了,万一这个师父是在考验你呢? 也许在看你这个心诚不诚呢?看你有没有这个底气呢? 你根本就没有这个底气。 如果你有这个底气,你会去问吗? 自己的东西自己有没有,你要问他人吗? 呵呵。 当你去问的时候,你显然是没有这个底气。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 诸行无常,若不见性, 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 就像有人说,有人让他磕长头,他就跟我诉苦,他也跟很多人诉过苦。 “诸行无常”。 万一我还没见性,磕长头磕死了怎么办? 当然我们都知道,如果是在修行的道上离世,不是坏事。 如果你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去苦行磕长头? 既然你都反问自己为什么要做,那你说你非要去做,那其意义又是为何呢? 所以你做这个事情,你要明白你为什么要去做。 如果你都不明白为什么,那你为什么要去做呢? 如果你说这是一种任务,是必须的,那你肯定会有念头想法。 而且你肯定在做这事的时候,你会有犹豫,或者只是在凑个数字,完成任务而已。 你说你这样能做好吗? 这样修行能修的好吗? 很多人修加行是不是都是在凑数字? 他只是觉得他数字凑够了,凑够十万遍就可以了,你这个意义何在呢? 是磨练自己吗? 还是表达自己的虔心? 所以,对于还不知道如何从心上来着手的修行人,是不可能上得了修行这个道的。 所以,我们讲——寻心入道。 你只有从心上面,才能入得了资粮道、加行道。 也难怪有些修行人不敢承认自己是不是在资粮道。 既然自己都不敢承认自己有没有上资粮道? 那你还做这个干什么呢? 那你还有什么理由去指点别人,一定要按照这个做呢? 既然我们要做这个事情,那至少要上资粮道! 对不对? 就像很多人都知道: 白道有白道的规矩,黑道有黑道的规矩,那佛道肯定有佛道的规矩。 (众笑) 所以你忙乎半天你都没有上这个道,那你不是瞎忙乎嘛? 而且还浪费时间。 到后来你可能还要跟别人炫耀,我修完了。 你修完了又能怎么样? 如果你到其它的一个地方求法,你可能还得再修一遍加行。 为什么? 因为,目前让你修加行的那些人,能不能给你传后面的成佛口诀? 能不能给你直指心性,你知道吗? 这个才是你目前修加行的关键! 如果告诉你一定要修加行的人,不能承诺给你直指心性。 你要知道,你到另外一个地方求正行,师给你直指心性的时候,有的要求,你还要按照此师的方法再重新修一遍加行。 你知道吗? 你反而会陷入修加行的循环。 不晓得有没有人遇到过这种事? 因为我遇到过,所以知道的。 你在一个地方修完加行了,这边没有时间给你传窍诀、直指心性,或者这里根本就没有懂得窍诀的人。 你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求,那他有的会告诉你,你还得重新修一遍加行才能在我这边求,不然你也不容易修起来。 等你吭哧吭哧修完了,可能这边的传法师圆寂了,没人给你传了。(众笑) 后来可能他的亲戚再跟你讲窍诀。 亲戚跟你讲呢,你又会觉得好像,哎他不是那么大的一个成就者给我传。 自己又开始有分别了,你知道嘛,所以你说你能修得好吗? 以前在德钦活佛那里,我就遇到过一个居士,他可能也是第二次见到活佛,是被他上师引荐来的,我们一起喝茶时,他忽然就来一句“活佛,你能不能给我直指心性?” 活佛看看他,笑笑。 呵呵。 就问他,你的上师是谁? 一些人想修行,开始如果没被引导到心性上,后面再往高处求就很难了。 我们要记着,“前佛后佛,只言见性”。 你所有的精进努力,只说能不能见到你的佛性、自性、本性、觉性。
好,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也不要嫌讲解得慢,还是要让大家多体会、多禅修。 我们不是理论上去理解此论,而是要实践。 就算你达不到见性,至少你的心要保持平静。 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你的心能不能淡然? 你能淡然了,自然理就通了。 再看能不能见到本性。 你淡然都做不到,内心七上八下的,怎么能对道理明了呢? 你又怎么能见到本性呢? 对不对? 又怎么可能见得到佛性呢? 所以一定要让自己的心先平静下来,我们再说净化的“净”。 虽然讲过很多次,但是每次讲都是再一次把大家拽到这个高度,安住在这个状态里面。 就如同大家每天都会喝水一样的,你不会说哎呀我昨天才喝过,今天就不用喝了。 你昨天才吃过饭,今天是不是就不用吃啦? 那为什么你还要吃? 只要你还在这个世界生存,你每天都会在这个世界消耗! 我们每天都会增加各种的业力,所以每天都要不忘禅修。 除非你能——明心见性。 所以,只要你过来禅修,那师父还是要提醒一下你! 虽然我们已经提醒了多少年了,从茶社开始就提醒了。 那不管怎么说,我们如果把禅修当成心性食粮、精神食粮,我们已经吃了几年的饭了。 就像小孩一样的,我们都知道,几岁的小孩肯定是最难带的,等他上小学了肯定就容易多了。 也希望大家,可能前面的修行有点难。 但是慢慢慢慢地,可能大家对于修行,自己都会总结些经验来了。 通过家长不停地给你教育、引导,让你实践出真知。 再过一段时间,可能你也会心中明白。 我们说的是什么? 你也知道该怎么精进了。 (未完待续……) |
|
来自: 莲馨妙方 > 《达摩《血脉论》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