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宁市博物馆藏薛国故城出土文物——部分青铜器(二)

 xiake172 2017-09-08

从夏代晚期的小溪涓涓,到商代的河水潺潺,直至商晚和西周早期,我国的青铜艺术如长江大河,磅礴出震撼古今的律吕洪钟,我馆珍藏的每一件青铜器具都诠释了东夷文化的特性。下面略介绍一二:


济宁市博物馆藏薛国故城出土文物——部分青铜器(二)

春秋青铜附耳蹄足蟠螭纹(铭文)鼎

春秋时期

通高37厘米,口径25.4厘米

滕州市薛国故城2号墓出土

济宁市博物馆藏

国家一级文物,共计8件。附耳直立,马蹄形足。有盖,平顶,盖顶四周有三个长方形钮,中间一半环形钮。均为实用器,磨损严重,腹内铭文已磨平。出土时鼎内盛有牛、羊、猪、鸡、鱼等动物骨骼,分二式。一式为列鼎,7件。形制花纹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子母口,微敛,厚唇。腹微鼓,圆底近平。盖顶及腹上部饰蟠螭纹,腹下部饰垂鳞纹,耳外侧饰“S”形纹。鼎盖上及腹内壁均有铭文,因锈蚀过甚,大部分漶漫不清。另一式为陪鼎一件。子母口,深腹微鼓,圜底,蹄足。盖顶、腹、耳内侧均饰蟠螭纹,耳外侧饰“S”形纹,腹中间饰一道凸弦纹。

列鼎制度 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时代,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具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多种功能,是古代社会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簋也是一种重要的礼器,用于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


济宁市博物馆藏薛国故城出土文物——部分青铜器(二)

春秋书刻工具

春秋时期

滕州市薛国故城2号墓出土

济宁市博物馆藏

迄今为止最为齐全的春秋时期的书刻工具。这套书刻工具计27件,其中有铜斧1件、锛2件、削刀7件、刻刀2件、凿4件、刻针4件、锯2件、钻2件以及磨石3件。估计原有毛笔,可能已朽毁。这套书刻工具,包括了从破竹、修正到刻字、改错组装以及磨砺利器的所有工具,为研究春秋时代的书刻用具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物资料。同时据观察,刻刀、刻针等为锻制,且刻针的尖部呈蓝灰色,似经淬火工艺处理。这又为研究春秋时代的铜器加工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

济宁市博物馆藏薛国故城出土文物——部分青铜器(二)

春秋蟠螭纹兽首柄青铜簠

春秋时期

长26.9厘米,宽21.2厘米,

高17.3厘米

滕州市薛国故城1号墓出土

济宁市博物馆藏

国家一级文物,铜簠内排放着满满一盒三角形食物,出土时表面有一层白色粉状物,风一吹即消失掉,露出三角形、状似水饺的食物。食物虽已炭化,但当用竹签轻轻拨动时,发现三角形食物内包有屑状馅。经专家观察分析,我们认为铜簠内三角形食物,当即中国传统的美食水饺或早期馄饨。三角形食物每个的长边为5—6厘米,从一角到一边的中点长3.5—4厘米。如果我们的观察和推断无误,那么出土的水饺要比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唐代墓中出土的水饺实物早近1500年。春秋时期的水饺在东夷地区薛国墓葬中的发现说明这种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美食,很可能最早源于我国古代的东夷地区。


商代墓葬中发现的鼎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等级差别,到了西周时期,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等级森严的列鼎制度。“列鼎”是指在一个墓葬中发现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尺寸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这是当时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春秋中晚期,越礼的现象开始出现,随着社会的改革,用鼎制度也遭到了破坏。据礼书记载:西周时期祭祀和宴飨时经常以奇数的列鼎和偶数的列簋配合使用。天子用九鼎(三陪鼎)八簋。第一鼎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七鼎(一陪鼎)六簋,称大牢,减少鲜鱼、鲜腊两味;卿大夫五鼎四簋,称少牢,鼎实为羊、豕、鱼、腊、肤;士三鼎二簋,鼎实是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文藏头条号相关内容:

古墓出土器物 带你看南宋风物观止

济宁市博物馆藏薛国故城出土文物——部分青铜器(二)

文章内容来自《艺术品》杂志

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