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让·高兰(Jean Gorin)的风格与蒙德里安的作品几乎一样,但是他得到过蒙德里安的称赞,蒙德里安还鼓励他创作出更多超越自己的作品。两人画作中同样包括有红、黄、蓝的几何图形,但是为何高兰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 从小埋下的艺术种子 让·高兰的父亲是一名鞋匠,母亲经营着一间小旅店。在家境并不那么富裕的情况下,让·高兰选择学习艺术,并且希望从事教学工作。他早年放弃了在家乡的学业,搬往靠近巴黎的城市南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高兰决定进入巴黎的大茅舍学院学习。 让·高兰的手稿 但是在追求教学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学校系统和学术中的弊病。他认为艺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便转向研究立体主义。他不仅对立体主义的理念感兴趣,还在抽象化的建筑物和简明的线条中悟出了更多道理。 让·高兰《构图第18号》,布面油画,50×61cm,1925年 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设计也隐约地体现在高兰的作品中。无论颜色还是构图都变成了他的创作源泉。 勒·柯布西耶的建筑设计不断影响着高兰 何为荷兰风格派? 观看让·高兰的作品无法不让人联想到蒙德里安,荷兰风格派当然就不得不被提及。这一画派多以明了的几何图形和简洁的颜色为主,作品辨识度极高。这导致在当今设计领域中,很多设计师经常借鉴这类作品。 艺术家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的“红黄蓝”风格早已成为时尚元素 除了蒙德里安,凡·杜斯堡(Theovan Doesburg)也是荷兰画派的发起人之一。1917年,他们在阿姆斯特丹根据凡·杜斯堡创办的一本同名杂志开启了新的艺术风潮。后来的新造型主义强调了以抽象的几何图形为主的基本形状、构图和组合,作品中的颜色大多是原色,与黑白相结合所形成的风格引领了一阵风潮。 艺术家凡·杜斯堡 凡·杜斯堡的作品和蒙德里安的作品十分相似 然而,蒙德里安最初的创作思路并不是一开始就以几何图形为主。在他晚年期间,还因为受爵士乐的启发,丰富了画面上的几何图形,突破了更多的局限性。蒙德里安的创新性就是高兰创作的动力,这也体现在了后者的创作过程中。 《Victory Boogie Woogie》是蒙德里安最后一件未完成的作品 影响深远 高兰在追随了立体主义画家阿尔伯特·格列玆一段时间后,终于看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作品。1926年,他第一次看到蒙德里安的作品时,被红、黄、蓝的颜色深深吸引住。他马上决定投身于几何抽象画中,立即加入了荷兰风格派。 1930年,在巴黎的画廊中展出包括蒙德里安和高兰等荷兰风格派艺术家的作品。 蒙德里安的风格更是融入在高兰的每一笔之中,导致大家很难区分他这一时期的画作与蒙德里安的作品。蒙德里安和高兰的关系十分密切,两人不仅是一种师生的关系,还是亲密无间的朋友。 让·高兰《构图第8号》,1964年 蒙德里安显然认为浮雕是油画向建筑物转变的自然一步。在二人相识的过程中,蒙德里安不断鼓励高兰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去创作,甚至鼓励他创作融合三维浮雕的作品。高兰也基于他的提议创作了大量三维作品。 高兰的作品能明显体现出浮雕的阴影 高兰第一件浮雕作品创作于1930年,此后他一直坚持创作类似的作品。他的多色浮雕作品在那个年代并不常见。蒙德里安在一封写给高兰的信中提到,高兰的这一做法将新造型主义带入了有形的现实世界中。他认为高兰的创作比自己的平面绘画更先一步,甚至超越了他自己的油画作品。 让·高兰《构图第124号》,布面油画,78×78cm 虽然,他打破了蒙德里安固守的水平和垂直线,但是他还是遵守新造型主义的几何要求,只是增添了对角线和圆圈,线条的角度也不是单一的45度角。 让·高兰《构图第10号》 1958-1962年,高兰汲取了网状和圆圈所带来的强烈对比,创作出了更多作品。在此之后,他又回归到了浮雕形式。当观者从不同角度观赏时,他们都能感受到作品中三维浮雕和颜色相互融合所带来的视觉效果。 让·高兰《浮雕第6号》,84.5×110.5cm 让·高兰利用浮雕让新造型主义的理论更进一步,并且将自己的独特风格发展成为墙雕塑,改变了固有的平面艺术。他注重空间的关系,将多色小木板置于画布上,探索前景和后景对作品的影响程度。同时,色块与垂直几何线条之间的关系要求艺术家从多角度审视,因为两者关系需要处于一种平衡之中。 让·高兰的作品将二维和三维融合在一起 同时,高兰将他的用色减少到只剩基础色,甚至不再用黄色,而是更注重强调形式与色彩两者间的关系。他的作品不同于当时其他画家,他们仍旧将创作重点停留在二维平面与严格的几何学运用之上。 让·高兰《构图》,纸本水彩,32×31.5cm,1964年 经历战争,晚年淡然 1932年,高兰游历到苏联,深受构成主义的影响。他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索空间和几何学。在这段时期,以至上主义而闻名的卡济米尔·马列维奇对高兰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如果说蒙德里安若是高兰的第一位启蒙导师,那么马列维奇就是第二位影响他的重要艺术家。 马列维奇的作品充满几何感和色彩 1952年,他的作品慢慢趋于成熟,甚至和蒙德里安等荷兰风格派画家一起参加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群展。 荷兰画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现场 让·高兰曾经因为二战停止了创作,被征兵入伍。他不幸地成为战俘,直到上世纪40年代中期才被释放。在被关押期间,他创作的欲望依然没有减少,这种执着让他在获得自由之后依然继续着绘画与雕塑的创作。即便他接受过战争的洗礼,高兰还是不顾外界环境的影响,坚持荷兰风格派的理念。 让·高兰《Spatial Construction》,1954年 1967-1968年,高兰在法国格拉斯安定下来,经营一家卖艺术品和装饰品的小店。高兰开始设计一幢在尼奥尔区的房子。这栋白色建筑物毫不起眼,但却是一件重要的新造型主义作品,交错纵横的几何图形成为了这座建筑物的亮点。特别的是,房中的主卧、厨房和卫生间都只能从外面进入。 让·高兰的建筑设计图 因为他的生活空间过于狭小,所以他在此期间创作的大量雕塑作品都只能在拍下来后,再将作品销毁。这也导致他的后期作品保留下来的少之又少,只有图片。但是他的艺术理念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不断地被展开,延伸到更多的领域和视角。 让·高兰《构图空间第8号》,1946年 虽然他将这栋小房子当作自己余生的主要住所,但是他还会经常旅行,他常去法国默东小住几日。他的作品中散发着纯粹的简单化,这种干净利落的美感一直是他追随的目标。 让·高兰的建筑设计图 让·高兰的一生是对艺术执着的诠释,他没有因为纷乱的世界而改变自己的初衷,也没有因为其他盛行的风格而改变自己的理念。高兰更在意的是坚持如一,不断地推进他想表达的艺术形式,也或许只有这样,他的作品虽然“神似”蒙德里安,但依旧能够被后人铭记。 监制/齐超 编辑、文/ 张一凡 “时尚芭莎in” |
|
来自: 昵称2004199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