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文帝用方孝孺等人的削藩政策是否为时上早?

 海枯石烂海枯 2017-09-08

文/煮酒君

朱元璋眼见元朝末年各军阀拥兵自重,对中央的危机视而不见,又犯了如周王一般的毛病。他认为派自己的儿子镇压各地,可以让整个家庭团结一体,又搞起了一千多年前的分封制。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留下一纸诏书,由皇太孙朱允炆继皇帝位。



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自然是不遗余力地培养,但他显然小看了皇位对那些儿子的吸引力,终于给朱允文留下了一个藩王拥兵自重的局面。


朱允文继位后,即改元建文。此时的他绝对想不到,不过四年时间,大好的江山便落到了其叔叔朱棣手中,偌大一个大明王朝,再无他立锥之地。


朱允炆以“诸叔父各拥重兵,何以制之”向黄子澄问计。黄子澄以汉朝“七国之乱”以对,提出削藩之策,建文帝大喜,“吾获是谋无虑”,迫不及待地对叔叔下手了。


当时的后部尚书齐泰等重臣一致认为应当先对燕王下手,“燕握重兵,且素有大志,当先削之”;黄子澄一派却觉得燕王势力过大,难以一举成行,建议先搞掉他的“手足”。


然后,周、齐、湘、代、岷等诸王相继大祸临头。朱允炆在搞掉这些藩王的时候,急于求成,对于社会舆论并未投入应有的关注,其实在此时,民心在倾向上,已经对朱允炆有所不满——毕竟他所削之藩,既无十分雄厚的实力,也没有太过明显的反意。


首先,削藩的顺序不对。燕王一定要削,而且应是第一削,所谓“擒贼先擒王”,弄垮了燕王,对其他人也是一个震慑,但建文帝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在“打草惊蛇”了。



其次,应该先树立威信再进行削藩的“操作”。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新帝上任,居然先去“点”藩王,怎能不“炸”?


建文帝以先帝遗诏继皇帝位,名正言顺地登基,掌控大明的天下。尽管此时大明的藩属已经呈现出尾大不掉的势头,但朱允炆的根基却是大明最强大的,他有整个王朝做依靠,又有其祖父朱元璋励精图治数十年打下的良好的政治基础


他终究败了,“小菜”下去后,开始上“大餐”,可朱允炆已经吃不下去了。建文帝在削藩一事上,时机的选择实在难以让人信服,也是最终导致他失败的一大原因。




相较于朱允炆的条件,众藩王,包括燕王朱棣在内,条件都要差了很多。首先一点,以地方反对中央,名不正则言不顺,难得民心支持;其次,建文帝在治国一事上,还是倚仗着朱元璋的朝臣班子,这些人虽说少有谙熟行军打仗的人,但治国端是一群好手


对百姓来说,其实谁当君王没差,重要的只是能够保障他们的生存条件。众藩王此时若是起事,是极为不利的。但朱允炆的继位,对藩王来说,形势已经极其险恶。


当然,削藩的时机只能说是一个原因,却不能算是主因,削藩后朱允炆的一系列为政、行军举措,和燕王朱棣本身的雄才大略,才是他失去皇位的真正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