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嵩年肾病治疗经验(水肿)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17-09-08

 

水   

一   概述

    水肿是肾病的常见症状,轻者仅出现于眼睑、足跗部,严重者出现在头皮、四肢、全身、浆膜腔、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等。产生水肿的原因,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膜损害,尿蛋白丢失,引起低蛋白血症,胶体渗透压降低,致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液体进入组织间隙。祖国医学以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内径》称为水,曾按征候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称为“水气”,按病因脉证而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按五脏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朱丹溪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根据水肿出现的部位不同,中医学上的描述非常确切,如“目巢上微肿” 、“目下肿”为眼睑部水肿;“胫肿’’、 “跗肿”、“足跗肿”为下肢肿;“面跗旁然肿”、“通身肿”、“一身悉肿”为全身浮肿;并有“腰以上肿’’ 、“腰以下肿’’等等之描述。
    临床诊断应根据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分清是肾性水肿、肝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内分泌失调致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静脉栓塞或淋巴管阻塞而致的水肿,或药物引起的过敏性水肿。
    水肿又称“水气”。水肿是指症状而言,水气是指病机。风水、皮水病皆在表,以身肿为主证,两者区别在于风水由风邪侵袭肌表,故有恶风表证。皮水为里水外溢所致,故无恶风表证。正水、石水由脾肾阳虚气化不及所致,病皆在里,以腹满为主证。正水身肿,上逆而喘;石水则不喘,延久则四肢肿。朱丹溪把水肿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由外感引起的新病,病在肺系,属表属实,能攻能泄为阳水;内伤而致的久病,病在脾肾,属里属虚、宜温宜补为阴水。
    究其致病之因,由外感风邪、雨湿浸淫致水肿,病在肺卫,属表,属实,属阳水;因内饮食,劳倦,房室过度致脾肾亏虚而成水肿者多为阴水。以上的分类对临床辨证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   病因病机
    病因 :外因 (1) 由外邪侵袭,肺气不宣。(2) 居处萆湿,或涉水冒雨,水湿之气内侵。(3) 平素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或劳倦伤脾。(4)劳室不节,肾气内伤。
    病机:张景岳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之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能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确切地说明肺虚、脾虚、肾虚使水津不得正常运化而成水肿。
    肺主气,水化于气,肺气宣通,则气化行,水道通利,水精四布。若肺为外邪侵袭,气不宣通,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于是风水相搏,泛滥于肌肤而成水肿。脾为中焦,喜燥恶湿,《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病源候论》也说:“水肿无不由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湿妄行,盈溢皮肤而周身肿满”。沈金鳌说:“转输两脏,利水生金,悉属于脾,因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上可输精以养肺,下可助肾以制水。”可见水肿之为病,无不由脾土虚弱,不能制水所致。肾为水脏,赖肾气之温化,宣行水液,而司开阖。故张景岳说:“水为至阴,其本在肾”。《医门法律·水肿论》“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沈金鳌说:“凡五气所化液,悉属于肾,因肾主五液而行。若肾气虚弱,肾阳亏损致气化不足,开阖不利,则水无所主,泛滥横溢而成水肿。”
    水肿的病机与三焦的气机疏畅有密切关系。《圣济总录》认为:“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也,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饮停积,不得宣行。”《丹溪心法》说:“凡肾水泛滥仅得以侵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矣。”强调了三焦主持全身得气化,气化则水行。
    水肿之病与气血密不可分。张景岳说:“凡病水者,本即身中之气血,但其为邪为正,总在化与不化耳。”又说:“阳旺则气化,而水即为精;阳衰则气不化,而精即化为水。”《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兼水也”。《仁斋直指方》说:“浮肿有气分血分之分。”《医学入门》说:“水肿有'风气血因’。”《金匮要略》“水不利则为水”。喻嘉言说:“瘀血化水,赤缕外观,其水不去,势必变瘀之血,亦化为水。”
三    辨证论治:
    治疗水肿当辨阴阳、虚实,定其治标治本之缓急,不可见水即利。《内经》治疗水肿提出“开鬼门、洁净腑”、“去宛陈莝”。开鬼门,即开腠理以发汗,洁净腑,即通泻清利以通膀胱,去宛陈莝,即排除陈腐瘀积以疏通水道。《金匮要略》认为“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因为水气在上,常于表相联,故用发汗的方法,宣通水液,亦即开鬼门的方法。“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因为水气在下与里气相通,膀胱气化不及,小便不利,故当利小便,亦即洁净腑的方法。《内径》治疗水肿有法无方;仲景治用越婢汤、五苓散以发汗为主;丹溪以健脾、滋肾、清肺为治;景岳主张治肿先治水,治水先治气,重在下焦之气化宣行,并指出:“温化即所以气化,气化而愈者,愈出自然;消伐即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推崇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张景岳说:“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治气者亦当兼水,以水行气也行。”徐老认为治疗水肿,不论补虚或泻实,其目的是“宣布五阳”,气化水行。并总结出:
(1)《内经》通过开鬼门,洁净腑的方法,疏涤五脏,去宛陈莝,以达到“五阳已布,精自生,形自盛”。此为“形归气,气归精也。也是“水行则气也行。”
(2)后贤运用调补脾肾、温化三焦的方法,使”五阳已布”,水道通调,水津四布、精生而气平,即“气化而水自化”。也是根治水肿的方法。
治疗水肿的方剂组成根据临床症状的变化,可以表里兼施、上下同治、虚实兼顾、寒热并用等方法。 
(一) 清肺利水法   适用于风水泛滥,面目及四肢水肿,发热恶风,头痛鼻塞,咽喉肿痛,小便不利,舌质尖红,舌苔薄白、脉浮带数、。临床上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
[方药]  清利方 (自拟方) 合五皮饮加减
蛇舌草30克     蝉衣9克       七叶一枝花5克      蒲公英30克
板蓝根30克     陈皮9克       茯苓皮30克         桑白皮30克   
大腹皮15克     赤小豆30克    鲜茅根30克
[方义]  蛇舌草、蒲公英、七叶一枝花、蝉衣、板蓝根等清热消炎解毒,控制呼吸道炎症,茯苓皮、陈皮、大腹皮、桑白皮,即为五皮饮方中去生姜皮之辛,合赤小豆、鲜茅根之甘凉,以利水消中,其中桑白皮之清泻肺气,陈皮、大腹皮之破气行滞,促使气机疏通、气化宣行,则水道通调,小便利而水肿消退。
[加减法]  (1 ) 发热身痛骨楚者,加羌活12克。
( 2 ) 伴血尿者,加生地榆30克、地锦草30克、马鞭草30克。
( 3 ) 蛋白尿流失者,加生米仁30克、田字草30克、玉米须30克、火鱼草30克。
(二) 宣肺行水法  适用于全身水肿,胸闷气急,腹部胀满,小便不利或涩痛,大便干结,舌苔薄白而干,脉弦滑带数。临床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方药]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清肺饮,己椒苈黄丸加减。
麻黄9克     黄芩9克       葶苈子15-30克     连翘15克   
麦冬12克    山栀12克      椒目6克           炙甘草6克
通草9克     防己12克      赤小豆30克        车前子(包煎)15克
[方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宣肺清热、导水下行,黄芩、山栀、木通等苦寒泻火、泄热利水,配有麦冬养肺生津、滋气化之源,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能使内停水液从二便排出,是前后分消的典范。方中葶苈子泻肺行水,与麻黄配伍,作用更佳,因肺为水之上源,水在上者,宣通水道当由上而下,从而符合”上窍开,下窍泄”的机理。
[加减法]   ( 1 ) 有呕恶者,加半夏12克、生姜2片。
( 2 ) 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后煎)6克。
( 3 ) 胸闷不适、气急腹胀伴有胸水、腹水者,加槟榔15克,白芥子9克,沉香粉(分吞)3克。
(三) 表里分消法  适用于水湿浸渍,遍身水肿,皮肤光泽,身重困倦,胸腹满闷,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苔腻或黄腻而干,脉沉弦、。临床上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
[方药]  疏凿饮子
羌活12克           秦艽12克        椒目6克       生姜皮6克
木通9克            茯苓皮30克      泽泻12克      槟榔15克
大腹皮15克         商陆12克        赤小豆30克
[方义] 羌活、秦艽、生姜皮宣通表卫,开鬼门以发汗,商陆、泽泻、椒目、木通、茯苓皮、赤小豆行水治里,利小便以洁净腑,大腹皮、槟榔破气滞、消除胸腹胀满,气行则水亦行。本方是表里分消的典范,适用于体壮邪实者。
[加减法]  ( 1 ) 小便不利者,加麻黄9克,或苏叶9-15克。
( 2 ) 胸闷气急不能平卧者,去羌活、秦艽,加麻黄9克,葶苈子30克,或沉香粉(分吞)3克。
(四)健脾行水法  适应于四肢皆肿,按之凹陷不起,面色不华,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或身重倦怠,汗出恶风,舌苔薄腻,脉象浮弱。临床上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病型,营养不良性水肿以及早期肝硬化腹水。
[方药] 黄芪补中汤,五苓散合防己茯苓汤加减
黄芪15-30克      白术15克       茯苓皮30克       生姜皮6克
猪苓15克         泽泻12克       防风己(各)15克    炙甘草6克
陈皮9克 
[方义] 此证为里水外溢、表卫不固、水湿潴留、阳气不展,证属脾虚气化不宣,故用健脾行水的之法。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陈皮理气健脾,炙甘草益气和中,茯苓皮、猪苓、泽泻合防风、防己、生姜皮宣行表卫肌肤之水湿,在健脾行水中又加强了宣行表卫的作用。
[加减法] (1) 头面肿而胸闷气急者,加苏叶15克、桑白皮或葶苈子15-30克。
(2) 腰以下肿,小便不畅利者,加桂枝9克;腹胀满者,加川朴白芥子9克、带皮槟榔20克。
(五) 燥湿健脾法  适应于神倦肢冷,面色萎黄,胸痞脘闷,纳呆便溏,气滞腹胀,下半身肿甚,舌苔腻,脉濡滑。临床上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病型,早期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
[方药] 胃苓汤加减
紫苏15—30克       白术15克      苍术12克         泽泻12克
茯苓15克           厚朴6克       半夏9克          大腹皮9克
猪苓15克           槟榔12克      肉桂(后煎)3克     
[方义] 胃苓汤由平胃散合五苓散组成,燥湿行水,是治湿困脾胃,纳呆便溏,气滞腹胀,水湿潴留的主方。方中苍术、厚朴、半夏燥湿利水,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紫苏、大腹皮、槟榔能破气行滞、和胃降浊,肉桂温肾阳以推动脾胃运行水湿。
[加减法]  ( 1 ) 气滞脘腹胀满者,去白术,加白芥子9克、莱菔子(炒)12克,
配大腹皮子使水湿之邪上中下分消而疏理三焦气机。
       ( 2 ) 气虚甚者,去白术,加黄芪15-30克。
       ( 3 ) 肝硬化腹水因血瘀气滞者,加莪术18克、山棱12克、丹参30克、泽兰12克。
(六)温化水湿法  适应于遍身水肿,面色不华,神疲怠倦,恶寒怕冷,呼吸气短,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象沉细。临床上多见于肾病综合征,肾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
[方药] 实脾饮、当归补血汤、加减
黄芪15克      白术15克       干姜3克         槟榔15克
熟附子9克     煨草果9克      川朴6克         茯苓15克
生姜6克       大栆4枚        木瓜15克        泽泻12克
[方义] 温化水湿法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困顿之证。本方用黄芪、白术健脾利水,干姜、附子温阳利水,茯苓、泽泻淡渗利水,草果、川朴燥湿利水,木瓜和胃化湿,槟榔破气滞,姜枣调和营卫。
[加减法]  (1) 心悸紫绀者,去草果、川朴、槟榔,加桂枝9克、炙甘草9克、丹参30克,或琥珀粉(分吞)2.4克。
( 2 ) 胸闷气促,呼吸不畅者,加沉香、降香(各)3克(后煎)。
( 3 ) 心动过速者,加万年青根15—30克。
( 4 ) 低蛋白血症者,加黄芪60克、当归12克、白芥子9克、赤小豆60克。
(七)温阳利水法适应于腰以下肿为甚,水肿按之如泥,凹陷不起,腰酸乏力,四肢欠温,小便少或小便清长,舌淡胖,脉沉细。临床上多见于肾性水肿,心源性水肿。
[方药] 真武汤合五皮饮加减
黄芪15-20克     白术18克       茯苓皮30克        桂枝9克
熟附子12克      白芍12克       陈皮9克           生姜皮9克
椒目6克         桑白皮30克     大腹皮15克        琥珀粉(分吞)3克
[方义] 真武汤中,附子温化水液,合桂枝温振心肾之阳,黄芪、白术合五皮饮益气健脾、宣通水液,椒目、琥珀粉化瘀行水,白芍酸寒敛阴,兼监附、桂之辛热。
[加减法] ( 1 ) 低蛋白血症,加服人参、紫河车粉(各)1.5克,每日3次,以扶正培源。
( 2 ) 小便涩痛者,加服滋肾通关丸3克,每日3次,以滋肾清热,宣通膀胱。
( 3 ) 心源性水肿伴心悸气急舌质瘀紫者,加丹参30克,附子改15克。
( 4 ) 肢冷汗出者,加龙骨30克、牡蛎30克。
( 5 ) 小便不利者,加商陆12克。
(八)滋阴利水法适应于下肢轻度浮肿,腰酸腰痛,口苦咽干,手足心热,小便不畅,大便干结,舌苔净,舌尖红,脉细数。临床上多见于应用激素后的医源性阴虚证。
[方药] 猪苓汤加减
猪苓15克     茯苓15克      滑石15-30克     泽泻9克   阿胶(隔水炖烊,冲服)9克
[方义] 猪苓汤主治水与热结、灼伤真阴。猪苓、茯苓、滑石、泽泻淡渗利水以散热结;阿胶润燥以保真阴。
[加减法]  ( 1 ) 伴血尿者,加生地榆30克、马鞭草30克、地锦草30克、白茅根30克。
( 2 ) 尿频尿急、尿中有白细胞者,加芙蓉叶30克、鹿茸草30克、龙葵15克、酢浆草30克、凤尾草30克、鸭跖草30克。
( 3 ) 痤疮明显者,加生地15克、金银花12克、蛇舌草30克、知母12克、黄柏9克。
(九) 益气活血行瘀法  适应于水肿以下肢为盛,形体虚弱,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头晕乏力,腰酸腰痛,舌苔淡薄,舌质瘀紫,脉象濡细。尿常规中见有蛋白,红血球。
[方药]益气活血方加减'
黄芪15克       当归12克         党参12克        益母草30克
丹参30克       白术15克         炙甘草9克       扦扦活30克
马鞭草30克     生地榆30克      
[方义] 本方按气血生化之说,气能生血、又能摄血,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当归、丹参、马鞭草、生地榆、益母草、扦扦活等活血祛瘀,以益气药推动血液循环,改善脾肾功能和肾血流量,消除血尿,蛋白尿。
[加减法] (1 ) 水肿明显者,加玉米须30克、黒料豆30克。或商陆9克、葱白50克,瘦猪肉100克熬汤分3次服。
( 2 ) 偏阳虚者,加仙灵脾15克,偏阴虚者,加滋肾通关丸。

四  个人心得体会


    水肿是病症名,历代医家治疗水肿均有疗效并作详细描述。《内经》说:“平治于权衡,去苑陈莝,则气血和而水津散矣……”,有开鬼门、洁净腑的治法而有法无方。《金匮要略》:“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提出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五苓散、己椒历黄丸、十枣丸、葶苈大栆泻肺汤,并有“水分病”和“血分病”的关系,成为活血化瘀法用于治疗肾病的理论依据。《伤寒论》治小便不利,利水的方法有温阳利水,育阴利水,化气利水,散结利水,化饮利水。《济生方》有疏凿饮子,实脾饮,肾气丸等等。
    治疗水肿须辨阴阳、表里、虚实,肺、脾、肾、三焦气血生化等功能的变化,根据肺脾肾、三焦的生理特点,恢复调节各脏器的对水液调节功能,进行宣通水液、温阳、健脾、补肾、降浊等攻补兼施的方法求得气化水行。徐老认为,不论是补虚或泻实,其目的是“宣布五阳’’,气化水行。因张景岳说:“水气本是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之化也,治气者亦当兼水,以水行气亦行也。”《内经》是通过开鬼门,洁净腑的方法,疏涤五脏,祛苑陈莝,以达到“五阳已布,精气自生,形自盛”,此谓“形归气,气归精也”。后贤从肺脾肾三焦的论治,通调水道,水津四布,津生而气平,即“气化水之化”,同样也是恢复“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肺脾肾三脏对水液的调节功能。治疗的方法及方剂的组成可以表里兼施、上下同治、虚实兼顾、寒热并同等。
    治肺:肺主气,行治节,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散布精微的功能。肺居上焦,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风水相搏、肺失宣肃、肺气壅滞而致风水泛滥,肌肤悉肿。辨证要点为表实,以风寒、风热、水湿为重点治疗。应以祛风宣肺、利水渗湿为原则。风热者,辅以清热解毒;风寒者,辅以散寒解表。盛者可用泻肺、逐水、通便等法。治疗风热侵肺的代表方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皮饮、越婢加术汤。徐老首创以突出清利之法,自拟清利方:白花蛇舌草30克、蝉衣9克、七叶一枝花15克、蒲公英30克、板蓝根30克、玉米须30克、生苡仁20克、田字草30克、铁扫帚30克、鲜茅根30克。清利方清热解毒消炎,以控制上呼吸道炎症病变,消退蛋白尿为主,利水消肿次之。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皆有宣肺清热作用,但越婢加术用石膏合白术,目的在于发越脾气、输布精液、宣通肌腠之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桑白皮、连翘、赤小豆、清泻肺气,道水下行,引导水湿下行。肺气宣肃,则水道通调,小便利而水肿自退。
    表里分消法是治疗内外具实的法则,以疏凿饮子、己椒历黄丸为基础方。疏凿饮子表里分消:从表者,体内积液由发汗排出;从里者,由利尿而排出。而己椒历黄丸为前后分消:水肿从前阴小便排出,从后阴大便排出。两方合用为表里分消的典范。表里分消法从意“外窍开,里窍通”、不仅可使肺气宣肃,同时也通调水道,使膀胱通利。
    治肺以发汗利小便为原则,适用于阳证、实证,不宜用于阴证,虚证。发汗固然可以散发水分,也能虚其阳气;利水固然可以消肿,也能伤及阴液。所以发汗,利小便是暂时的治其表的方法。
    治脾:治脾大法,宜标本兼治,虚实兼施,以补虚为主,泻实佐之。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具有益气统血的生理功能。故古人称为“后天之本”。若脾不健运,水谷不归正化,则津液不布,水湿内溢,泛滥肌肤,而为水肿。脾主运化能转输精微,固宜温中健脾利水,可用参、芪、白术、茯苓、五苓散、五皮饮等。脾喜燥恶湿,宜辛香燥湿行水,可用苍术12克、半夏9克、砂仁4.5克、紫苏12克、槟榔12克、平胃散、廓清饮等。燥湿健脾行水法的选方为胃苓汤,廓清饮。胃苓汤是治疗湿困脾胃的主方,以平胃散燥湿,五苓散行水。廓清饮是疏理三焦气机主方,使水湿壅滞从上、中、下而分消其势。脾的实证为水湿困顿,虚证为阳气不足。治疗可以先治其水,后补其火。或补寓于泻,虚实兼施。温中健脾利水的选方为黄芪补中汤合五苓散,黄芪补中汤由李东桓治疗水湿浸于肌肤以行水利尿,而五苓散用黄芪、桂枝助阳行肌表之水,宣通膀胱而利小便。健脾利水温化水湿法的选方是实脾饮、当归补血汤、乌鲤鱼汤等。
    治肾:肾为人体之本。肾脏藏真阴而寓元阳,先天之本,是运化生长收藏之源,固当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当从滋阴补阳中求。肾病以补虚为主,不宜妄用消伐,即使大虚大实,也需在补虚中佐以分利。治肾的基本大法:滋阴、温阳、填补精气、利水通淋等,临床上根据虚实变化可虚实兼施。温阳利水法选方以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大补元煎加减。真武汤用附子、肉桂温通心阳,如水气凌心加局方黒锡丹3克、黄芪30克、葶苈子15克、丹参15克、当归12克、红花10克、桃仁15克等。运用济生肾气丸、黒锡丹及大补元煎,以调补肾气、培补元气为主。滋阴利水法,选方猪苓汤、滋肾通关丸。猪苓汤的特点是利水而不伤阴,方中猪苓淡渗利湿,阿胶润燥以保真阴;滋肾通关丸清热而护阴,滋肾而通关。两方同治下焦热结,小便不利。猪苓汤治疗热伤阴血,小便不利,滋肾通关丸治因热结而阻碍气化,故用知柏为主药,在清热的基础上助长膀胱气化。 
    在治疗水肿的方法上徐老经常告诫我们,疏理水道,调适三焦气机,是治疗水肿的基本方法,但掌握肺脾肾的病变和生理特点确十分重要。水肿之为病,须明辨阴阳、表里,肺、脾、肾、三焦等功能以及气血之生化,决不能单独看作是受一脏一腑的影响,着重根据肺脾肾三脏发生水肿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五   中西汇通,衷中参西


    水肿是临床的一种症状,就肾性水肿而言,也要明确是原发性或是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同时需明确肾脏的病理诊断。因根底疾病的不同,治疗手段不同,疗效及预后亦不同。因此,在明确诊断时,应根据患者的发病史、既往史、临床表现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要求患者力争尽快作肾活检,以指导临床治疗及对预后的判。
    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如感染明显时,必要时应加强抗生素的治疗。利尿剂不能长期应用,应以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治疗水肿方面,应发挥中西医药的各自长处综合治疗。应该强调的是,如应用激素治疗,要做到首剂量要足,减量要慢,维持时间要长的原则。在激素应用过程中,配合中药治疗也应该根据激素用量的变化而论治,在治疗根底病的基础上以改善临床症状,清除激素引起的负反应。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应用中药以育阴清热、益气补中、温肾健脾等法。
在应用细胞毒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时,要注意检测患者的肝功能、血常规等。如胃肠道反应甚者可治以和胃化湿降逆法,方药选用左金丸、二陈汤等;如造血系统有影响,粒细胞下降,可加益气养血法,方药选用当归补血汤;如肝功能损害,则根据病情加用护肝药,方药选用柴胡疏肝散、茵陈五苓散,或停用细胞毒药物或免疫抑制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