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养生文化精髓

 蜀山玉 2017-09-08



口张炜



        道教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养生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谓道教养生文化,是指道教在继承和汲取传统的养生方法,在内修外养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以求实现长生成仙的最高目标。道教养生文化,也可以说是道教文化的主干和特色所在。其基本内容大致有以下五点:


        一、追求长生成仙是道教养生文化的核心,也是道教徒的最高目标。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创教之初,撰写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时,就继承了先秦“重人贵生'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把《道德经》中的“道大、天大、地大、王大”改为“道大、天大、地大、生大”,认为“生”比“王”重要。并以此作为道教宗旨之一,确定了所谓“道”,即“生生之道”,“求道”即“求生”。“生,道之别体也”。乐生畏死,是人之常情,“死是人之所畏,仙、王、士与俗人,同知畏死乐生。”在他看来,要做到长生不死,肉体成仙,首要应当从爱护、重视和养护自身生命和躯体着手,注意现实的自身锻炼和养护。


        早期道教的另一部经典《太平经》则大声号召世人“皆当重其命,养其躯,唯思长寿之道”,并指出:“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张道陵更是要求求道之人,要自觉地争取长生,“自威以道诫,自劝以长生,于此至当”,“知道意,贱死贵仙”,明确提倡“结志求生”。由此可见,道教徒将身体的养护发展置于一个极高的尺度之上,终生以求。


        从张道陵《老子想尔注》来看,养生方面主要有宝精、炼气、成神、守一等术,以及后来发展的诸如内丹、外丹、存思、守一、服气、服饵、导引、引跷、胎息、吐纳、辟谷、房中术等养生术,都是围绕追求长生成仙而展开的。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一个主题,即以人的主动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体质健康长寿,通过各种实践方法取得人类把握自身生命自由的途径。


         二、“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养生的主旨。


        人的生命由自己控制掌握,人发挥自我主体能动性,可以延续生命的长度,提高生命存在的质量。这一口号,首见于《龟甲文》,葛洪在《抱朴予》中曾引用之,“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此后,历代道教养生论著中,都反复提及。如魏晋时的《西升经》云:“我命在我,小属于天。”宋代《云笈》七笺卷56引《仙经》:“我命在我,保精受气,寿无极也。”清代柳华阳《慧命经》也一再重复这一口号。宋徽宗视“命”为命运,则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祸福无门,惟人自招。”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追,此之谓也。”意即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命运之好坏,决定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这种精神,贯穿于道教养生发展史的整个过程,其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求得自我生命的发展,获得生命的超脱和自由。这种思想无疑包含着一种积极的、洋溢着生命热情的精神本质,它使道教养生不断获得生命之源和动力,促使其不断发展。


        齐梁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引用《大有经》说“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天,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昧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来可量。”这段话,阐明了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含义和道教养生观的真谛。


       三、强调道教的自我约束和心理修炼是道教养生的基本方法。


        在道教养生实践中,他们主张:身心并重,形神兼备,性命双修。修德修心是养生的第一要务。要长生成仙,就必须遵从道诫;要遵从道诫,首要“修心”,“心”乃一身之主,百神之帅。众所周知,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名利”围绕着每一个人,如何面对人生,面对“名利”都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和心理稳定程度。一个人完全排除“名利”是很困难的,但必须消除它对心理产生的各种困扰。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唯得之货令人心妨。”他意识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他极言多欲之害。


        张道陵则要求“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当欲望不能满足时,要以平常之心待之,若竭精费神,焦思苦想,甚至不择手段,则必然伤心伤神,导致伤身。道教一般是以清静寡欲,恬淡虚无为武器来解决这个问题。张道陵“治身”是这样的,“治人”亦是如此。在创教之初,张道陵设“治”治众,立祭酒,分领其户。“以廉耻治人,不喜施刑罚,乃立条制,使有疾病者,皆疏生身以来所犯之罪。乃手书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于是百姓计愈。邂逅疾病,辄当首过。一则得愈,二使羞惭,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从此之后,所违犯者,皆入为善矣。”所以修道首在修心。


       四、“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道教养生的显著特色之一。


        “天人合一”观具体来说,就是象天法地,天人一体。所谓“天”,古代有多层含义,代表天帝、神灵,代表万物主宰,然而更多的是以“天”为宇宙自然的代表。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天即是“道”,也即是自然。老子又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在这里提出“长生”的观念,并解释了“天地”能长生的原因,在于“不自生”,即纯任自然,顺乎自然。老子的这一思想,是道教学说的关键,意思是人们“修道”,也就是象天法地,以天地自然为楷模,做到天人一体,就达到了“道”,也就“不自生”而长生了。总之,道教的修炼,就是道法自然。所谓养性、养心、养神、养气、养生,其核心均在象天法地,做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主要表现为“天人相通”与“天人相应”两个方面。所谓天人相通,即人体系统与自然宇宙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宇宙自然的巨细变化,无不在人体系统有所反映。所谓天人相应,指人体与宇宙自然不仅相通,而且在构成系统上也是相似。人体器官及气血运行皆与宇宙结构相似。宇宙是一个放大的人体,人体是一个缩小的宇宙。这一观点,揭示了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元·陈致虚在《度人经注》中指出:“天地运度,以道用言,则人之身得天地正中之暴,头像天,足像地,故曰人身一小天地。……道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别求于道,人同天地,心比天,肾比地,肝为阳,肺为阴,一上一下,仰观俯察,可以赜其机,一始一终,度数筹算,可以得其理。”根据这种认识,道教养生家赞同并继承了《黄帝内经》提出的“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以养生治生的主张,并贯穿于养生实践之中。道教的很多养生术都十分强调接季节、月份、时辰进行修炼。


       五、众术修炼是道教养生繁荣的标志。


        道教徒在特定的信仰、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以及在长期养生实践基础上,创造了众多的养生术。在历史上流派和类别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1、守一。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对“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


        2、存思。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


        3、导引。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相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


        4、吐纳。是在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求长生延年。


        5、胎息。是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


        6、服食。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和药物来求得长生成仙。


        7、外丹。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


        8、内丹。是以人体比作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用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以求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


        9、房中。指男女性生活的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事方法,以求长生。


        10、起居。指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等。要求取示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理,以求健康长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