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疆极简史(古代)

 昵称40462445 2017-09-08

西域一名源出西汉,有广狭二义。就广义而言,包括天山南北、葱岭内外诸国,远及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就狭义而言,仅指天山南路三十六国。今南疆地名,如若羌、鄯善、且末、于阗、莎车、疏勒、温宿、尉犁等,皆为古时国名。彼时,河西走廊、天山北路皆为匈奴右部所有,乌孙国居伊犁河流域,亦依附匈奴。

汉时博望侯张骞凿空[犹开通]西域(天山南路),当然不是为了输出丝绸或主义,而是了联络大月氏,夹攻“控弦百万,天下莫强”之匈奴。汉廷与匈奴争战西域四十余年,直至匈奴内乱、其势中落,方有“单于称藩臣,西域服从”的局面,方有安远侯郑吉“都护”天山南北二道,汉廷号令颁行西域的局面(见《汉书·西域传》)。但汉皇一未封列国,二未建州县,《新疆简史》[1]称“西汉统一新疆”云云,显然患了时空错乱(Anachronism)症。

东汉三通西域,班超父子居首功。班超建言:“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见《后汉书·班超传》)其要诀在于:用西域之兵,食西域之粮,以制服西域之叛者。东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显然是宗主国与附庸国的羁縻关系,《新疆简史》称“东汉统一新疆”云云,依然属于时空错乱(Anachronism)症。班超的“以夷制夷”计似乎永远也不会过时,虽然今日美国之强远甚于昔日匈奴。

或问:《新疆简史》称“唐朝统一新疆”,可乎?初看,唐朝在西域开府置州,至今有名可考者,共四十五府,一百一十五州。事实上,除伊、西、庭三州为普通州外,其余皆为羁縻州。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名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葱岭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部属为州县。据此,我们能说唐朝统一了包括波斯在内的十六国吗?

然而单就伊、西、庭三州而论,唐朝的行政主权确实远播中亚。唐太宗贞观四年(630),置西伊州,六年,改名伊州,领县三:伊吾县(与州治同城,位于今哈密县)、纳职县(位于今哈密县四堡)、柔远县(今哈密县沁城)。十四年(640)灭高昌,置西州,领县五:前庭县(与州治同城,位于今吐鲁番县东南哈喇和卓)、柳中县(位于今鄯善县西南鲁克沁)、交河县(今吐鲁番西北雅尔湖)、蒲昌县(其地约当于今鄯善县,旧称辟展,即蒲昌之音变)、天山县(位于今托克逊附近,托克逊即天山之音变)。

二十二年,西突厥贺鲁部内附,置庭州,领县四:金满县(与州治同城,在今吉木萨尔县北二十里,吉木即金满之音变,维语“萨尔”即城)、轮台县(一说即今乌鲁木齐市西南乌拉泊古城,非汉之轮台城)、蒲类县(东南有旧蒲类海,唐名婆悉海,今木垒河)、西海县(一说在今玛纳斯湖一带)。

然而彼时西域毕竟不是李唐一家之天下,与之争战者有突厥,有吐蕃,有大食(即汉之条支,今之阿拉伯)。可怜西域诸国,虽随机应变,或从强叛弱,或归仁御暴,终究不免兵祸连年,生灵涂炭。尤其是世居西藏之吐蕃,反复与李唐争夺瓜洲、沙洲、安西四镇,屡败屡战。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反,吐蕃以讨贼为名,陷陇右州县。至代宗广德元年(764)西域路绝,音问不通,北庭、安西,相继失陷。西域河山继续沦为化外者,九百有余年,直至乾隆年间,中亚方始并版图。

《新疆简史》亦有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统一新疆”之说,那是蒙古人“统一”(征服之别名)中亚,远在“统一”中国之前,且不论中亚被分割成几个不相归属的汗国。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新疆”当自满清朝算起。所谓新疆者,即天山南北,故为准噶尔回部牧殖之地。准回既平,河山内属,清廷视为新得之疆土,故曰新疆。其名始见于《皇舆西域图志》中。

厄鲁特(一作额鲁特)蒙古四部游牧于天山之北,阿尔泰山之南,蒙古沙漠之西。其族本元代牧人,分驼、马、牛、羊四,称为四卫拉特。明代称为瓦剌,即卫拉特之转音。四部中,和硕特部游牧于乌鲁木齐(后移于青海),准噶尔部游牧于伊犁河谷(即准噶尔,因以为名),杜尔伯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土尔扈特部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康熙十六年(1677),准噶尔汗噶尔丹统属四卫拉特。翌年,夺取天山南路之回部,势力甚张。

康熙年间,准噶尔噶尔丹部东侵喀尔喀蒙古,争游牧之地。清廷扑灭噶尔丹部,喀尔喀列入藩属,北得科布多,西得哈密。准噶尔策妄阿布坦部扰西藏,为清廷所败,自是西藏列入藩属。雍正年间,准噶尔噶尔丹策零部再侵喀尔喀,为蒙古土谢图部额驸策凌所败。策凌晋爵为亲王,其部独立为三音诺颜部。喀尔喀于是由三部(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车臣汗部)增为四部。

乾隆年间,准噶尔内乱频乃,清廷沿袭“以夷制夷”的汉方,以新归顺之厄鲁特攻厄鲁特,于乾隆二十年(1755),出兵征讨准噶尔部,后二年平定伊犁。初,准部有二十余万户,六十余口,死天天痘者,十分之四;死于兵戈者,十分之三;逃入俄国和哈萨克者,十分之二;存者不及十一。人称“卫拉特之一浩劫”。于是,准部灭亡。

天山南路,大(博罗尼都)、小(霍集占)和卓倡议独立,回部(对维吾尔族之旧称,一作“新回”,以区别“汉回”)数十万众,争起应命。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军以万余兵马,攻克库车,大小和卓出城远遁。清廷改命兆惠移师南征。二十五年(1760)六月,清军分路取喀什噶尔、叶尔羌,大小和卓走巴达克山(外藩名,在今阿富汗境)。巴达克山酋畏兵威,杀大小和卓,以其首献清军。于是,天山南北皆归皇清舆图。

清朝用兵西域,自康熙五十六年备边以来,至雍正时两次用兵,共费库帑七千余万两,乾隆时平定准、回两部,又费帑三千余万两,合共一万万余两。而康熙中叶,援喀尔喀战败噶尔丹之役,用帑若干,尚不在内。然而六十余年间,平定准、回两部之役,死伤军民人口,却无可稽考。

清廷统治新疆之策略异于内陆,实行军府制度。乾隆二十七年(1688)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一员(简称伊犁将军),驻于伊犁惠远城,其职权为:节制南北两路驻防官兵,抚绥属部,监督外藩,为统治新疆之最高长官。此处,乌鲁木齐设都统,伊犁、塔城、喀什噶尔各设一参赞大臣;其他诸城,各设办事大臣、协办大臣、或领队大臣。此诸大臣在北疆(含哈密、吐鲁番)者,领于乌鲁木齐都统;其在南疆者,领于喀什噶尔参赞大臣。自都统、参赞以下皆节制于伊犁将军。

清季新疆地方行政因地、因人制宜,大别之可分为三种。其一郡县制。乾隆朝,划迪化以东,设镇迪道,隶属于甘肃省。镇迪道置“分巡镇迪粮务兵备道”一员,驻乌鲁木齐,辖府一州一。镇西府置知府一员,驻镇西(今巴里坤),辖县二。置宜禾县(县治与府治同城)、奇台县知县各一。迪化直隶州置知州一员,驻迪化州城,辖县三。置昌吉县、绥来县、阜康县知县各一员,呼图壁巡检一员,济木萨(今吉木萨尔县)县丞巡检一员。吐鲁番直隶厅置抚民同知一员。

其二札萨克制。哈密、吐鲁番、土尔扈特、和硕特,其札萨克各以王公、贝勒、贝子、台吉(部族首领)等充任,皆是世袭,对于其所辖范围内之土地人民有完全管辖之权。但须受驻在其地之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之监督。其人民对于朝廷或驻防新疆之官吏,不负任何徭役赋税之义务。俨如今日之香港特区。惟吐鲁番回民承种官田岁须纳租,此为例外。

其三伯克制。伯克乃回部之旧名,意为“官吏”。南疆八城,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今莎车县)、和阗,皆设阿奇木伯克以治之,厘以中朝之品级,最低六品,高至三品。复设伊什罕伯克以佐之。其下复设各种伯克分任诸务。其设官,初无定员,度城之大小、事之简繁,而制其额。其廉俸则以田代禄,授之佃役以代耕,视秩之高下为等差。其考察黜陟之柄,则统于办事领队诸大臣,毋或不率以奸其政。又各城人民,须纳赋税,任徭役,供驻防大臣之服用,此与哈密、吐鲁番不同者二。

满清本系少数族裔政权,故对新疆各族各部之羁縻政策,自与刘汉、李唐、赵宋、朱明诸家有差,惟李唐杂有鲜卑血统,故其开放气度亦颇不凡。清廷之羁縻手段大略如下:

一、尊崇宗教:厄鲁特诸部皆信黄教,清廷亦崇喇嘛,故四部之民因此而坚其内向之诚。哈密、吐鲁番、东西八城,皆奉回教(伊斯兰教)。清廷平定南疆,对回教放任自流。教民诵经礼拜,沿用回历;以经断狱,以教规代国法;不著清朝服饰,不留满人辫发,清廷一律不加干涉,并着意保护历代和卓坟墓。

二、锡封爵号:新疆各部落首领,除准噶尔部以叛乱灭族之外,其他如哈密、吐鲁番、土尔扈特、和硕特皆有封号。又回疆八城之维族领袖亦皆有锡封。此种封爵政策收效颇宏,如土尔扈特人终清之世以迄于今,从未有叛乱之事,且屡助官兵以平回乱。又哈密以西回部王公,亦极恭顺效忠,其后历次回疆变乱,各王公不惟不参与,且有竭力助剿者。

三、免轻赋税:游牧为主之土尔扈特、和硕特人民不纳牲畜税;种地之哈密、吐鲁番人民,免纳粮赋。回疆各城人民虽须纳赋税,但较之准部或大小和卓独立时,负担为轻。自内属后,蠲苛省敛,二十而取一,回户休息更始,无不欢腾。

四、严禁汉回交通:其禁止之法为实行监督,如(1)喀什、叶尔羌等城均有汉、回二城,朝廷派遣之官吏驻汉城,阿奇木伯克等回官住回城。汉城、回城交通限制极严。尤其回人妇女禁止私入汉城,汉、满人等不得随意入回人城、庄、居室。(2)汉人由中国内陆前往者,非有护照不得入回疆;虽有护照而人与照不符者,亦饬回原籍。(3)禁止汉回通婚,此项最符合回教徒不与异教人结婚之信仰。此外,金钱之借贷,货币之行使,及劳役之赁资,皆有限制。

乾隆三十年(1765),平定回疆之第五年,有乌什民变。此次事变,由于虐政之激成,少数人为泄恨而揭竿,初非有浓厚之民族仇杀,或政治野心也。惟当局处置失宜,以致民众合力死斗。幸而国势尚强,兵力尚优,不劳内陆兴师动众,犹能应付,加以回疆诸城之阿奇木伯克皆不助逆,邻近之悍族布鲁特亦不附和,故新疆之防军得以围攻扑灭之。清廷平乱后,公布乌什办事大臣素诚之罪状,将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纳世通、阿克苏办事大臣卞塔海处死,又将和阗总兵和诚及纳世通部下的乌尔衮斩首示众,又申谕满清官员不得对伯克无礼和打骂,不准派农民随同打猎行围等。

自嘉庆二十五年(1820)始,大和卓博罗尼都之孙张格尔,率众数犯喀什噶尔边塞,事败逃遁。道光六年(1826)八月,陷西四城。道光七年二月,长龄统大军二万二千出阿克苏西征。三月,清军克西四城,十二月摛张格尔。是役用兵三万六千,用帑银一千余万两,经过时间为十九阅月。

道光十年(1830)九月,又有浩罕入寇回疆,起因于清廷绝其互市,禁止大黄茶叶出口。语云: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救人无功。昔时之大黄,犹今日之抗生素。当时中国与中亚以西各地贸易,均操浩罕所属安集延商人之手。而浩罕亦全赖贸易税,以资国用。绝其互市,无异断彼财路,浩罕遂入寇南疆,劫掠而返。翌年议和,通商纳贡如故。

道光二十七年(1847)八月,张格尔之侄迈买的明、倭里汗等勾结寓居浩罕之喀什回人、安集延人、布鲁特人等,潜入卡内,袭败清兵于明约洛卡,长驱而入喀什,又分兵犯英吉沙尔,清兵拒之。十月,叶尔羌参赞大臣奕山统兵由阿克苏进剿,克复喀什。诸和卓复窜居浩罕。

咸丰七年(1857)五月,时为洪、杨起事之第八年,蛰居浩罕之倭里汗等,率众潜入喀什,占领回城。复决河水以灌汉城。城守办事大臣巴哈善速开渠口,驱水北流,城得不淹,派兵袭敌,城得不陷。倭里汉又分兵掠取英吉沙尔回城,领队大臣据守汉城不失。倭里汉又犯叶尔羌,守兵昼夜梭巡,不敢暇息。六、七月间,清军援兵四集,诸城围解。

 

参考文献: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新疆地方志总编室据1936年商务版内部排印本,1986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第一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1]指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第一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以下凡称引《新疆简史》,皆指该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