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洲乡愁】余韵袅袅三脚桥

 赵太尉 2017-09-08


余韵袅袅三脚桥

前洲中圩,这个曾经人口稠密、厂房林立、经济发达的村庄,如今已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先是变成一片废墟,接着就变成了一整片一整片的农田。曾经的热闹和喧嚣,都随着村民的搬离而成了记忆中的那缕袅袅炊烟,逐渐随风而去。农田中间的那条杨家圩中心河,还直溜溜地横亘在那里。河岸边满是疯长的野草,农田里已长出了青青的麦苗。只有河上那座显得十分破败的三脚桥,独自在少了房舍的阻碍而肆意冲撞的野风中呜咽,诉说着它曾经有过的辉煌。

三角桥   


三脚桥建成于七十年代初期。古时候的中圩,在杨家圩南、中、北三圩的中间,正处于古芙蓉圩的最东面,是一个“大水到来白茫茫,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穷地方。由于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在民间素有“三年收一熟,康虾搭搭粥”、“生了女儿情愿丢了河里,也不要嫁到杨家圩里”的说法。为了彻底改变旧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民们在“大寨治山我治水,前洲山河重安排”的口号激励下,格田成方、联圩并圩、调整涵闸等治田治水工程一一得以实施。南北直通的杨家圩中心河和东西直通的徐渎河、新渎河也相继修成。而在中心河和徐渎河相交成丁字形的三岔口,一座最大跨径17米的桥也于1972年10月建成。这座桥,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圩唐巷三脚桥。

三脚桥一桥通三岸,桥上走行人也走自行车、拖拉机,桥下河里则是摇橹船、挂机船往来穿梭。四四方方的农田被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河道分隔,既有利于排水,也有利于灌溉,更有利于舟车往来运输。最重要的是,一座桥相当于三座桥的功效,真是一举多得。困扰杨家圩几千年的水患从此不再,人们的生活也因此越来越稳定富足。

河道修好、新桥落成,是前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中圩的老百姓来说,更是一件盛事。而三脚桥也因为它那别具一格、巧夺天工的独特设计,引起一时轰动。


社员们为了庆祝它的落成,专程请来市里的锡剧团一连唱了半个月大戏。四乡八邻的乡亲们都呼朋引伴赶过来,白天围着大桥看稀奇,晚上挤坐在场院里听大戏,那情那景真是比过年过节都热闹。


孩子们也把三脚桥当成了天然的游乐场。一会儿从桥这头跑向桥那头,一会儿又从岸这边奔向岸那边。更有胆大的孩子,反手拉着桥栏杆,洋洋得意地在桥沿上走来走去地炫耀。到了夏天就更好了,不管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纷纷攀上栏杆,从高高的桥栏顶上往清澈的河水跳去,哪怕被河水拍打得小肚皮通红通红,也毫不在意。四溅的水花和着孩子们夸张的嬉笑声,直到夜幕四合还在村庄上空激扬。惹得树下乘凉的大人们也按捺不住了,纷纷脱了衣裳潜到水里,让河水美美洗去一天辛苦劳作的疲惫,带来通透身心的清凉和惬意。


三脚桥不仅引起四周围乡亲的瞩目,竟也引来了外国友人的好奇。据村里的老人们讲,先后有阿尔巴尼亚、越南、古巴等国派来代表团参观考察。就连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也专程赶来,拍摄成《双曲拱桥》科教片,配成中文、英语、西班牙等语言向国内外发行呢!



一座小小的三脚桥,满满的都是村民们的美好回忆,也承载了乡亲们多少骄傲和自豪啊!可是,只过了短短的四十余年,三脚桥就从一时的鼎盛辉煌渐渐走向了没落。


随着柏油公路的延伸、拓宽,农业机械化的逐渐普及,先是穿梭在中心河上船只日渐稀少,直至难得一见、再也无法通行;接着就是桥面上的车马也日渐稀落了;再后来,就连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拆去了旧屋,搬进了崭新漂亮的高楼了。



如今,只有这座未老先衰的三脚小桥,还在默默地守候着这片土地上流转了千年的风霜。


这里的土地,算是宿命轮回,归回了它本该有的用途;然而小桥,却永远也回不到它的过往了。三脚桥啊三脚桥,你失落了、寂寞了吗?

风儿轻轻吹过,四周野草、麦苗青青,生命在周遭茁壮。


三脚桥,你不该、也不会沉沦!你看你驻守的四周的那些旺盛的生命,无不见证了你的生命的辉煌与延续。


或许,终究有那么一天,你最终会羽化为尘为土。但,你一定会留在很多人的心中,在那里,你会一定会转化成一个浓重的、大写的乡愁符号。


那一刻,必定是你永恒的袅袅余韵的流传。





  作者:张秋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