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务院保监会喊话加大对外开放,“保险姓保”下的外资险企重回主流?

 闯i3ageccbp70j 2017-09-08

近日,保监会召开外资保险公司座谈会,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明确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就在不久前的8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39号文)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对外开放范围”,其中就包括“进一步推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


国务院、保监会都释放出了强烈进一步开放市场的信号,外资保险公司的好时代真的要来了?


2001年前后,正是外资涌入中国保险市场的高峰期,世界500强中的外国保险公司相继进入了中国市场,在最初一片狼来了惊恐中,外资保险公司渐渐在市场上归于沉寂:截至2016年末,市场份额也不过5.19%。


不过无论如何,在经历了中国保险快速发展的16年之后,无论是外资保险对于中国市场的理解,还是中国保险市场本身,都进一步走向成熟。二者曾经的鸿沟,在监管三令五申“保险姓保”之后,已经开始走向弥合。


市场地位缓慢上升,入华十数载,外资保险公司份额不足6%




2001年前后,外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狼来了”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实际上,外资险企并没有人们想象当中那样的“恐怖”,相反,在经过了十数年的发展之后,其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如上图所示,入世初期,由于外资险企数量急剧增加,外资险企保费增速远远高于中资险企,这导致其市场份额也有了快速的增长,2005年,外资寿险公司市场份额甚至一度达到8.9%的水平,外资险企累计市场份额也达到了6.9%的水平。


不过,此后,伴随中资保险公司的扩容,外资险企的市场份额开始在波动中下滑,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产寿险累计市场份额达到最低点,只剩3.98%,其中寿险4.92%,产险1.18%;此后缓慢回升,不过到2010年,累计市场份额也只有4.37%,其中寿险5.63%,产险1.06%,与高峰时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011年,保险行业实施新的会计准则,按照原保险保费计算,外资险企的市场份额只有3.06%,其中寿险4.04%,产险只有1.09%。


从2012年开始,所谓的资产驱动型险企开始大行其道,从规模保费的角度来看,外资险企进一步式微,但从原保险保费的表现来看,其增速其实一直高于中资险企,相当稳健,市场份额也一直在稳步提升中。根据保监会披露的数据,2017年前7月,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合计5.53%,其中寿险6.47%,产险1.95%。


须知,近年来,保险市场再度迎来大扩容,保险公司数量快速增加,但主要增加的都是中资险企,外资险企数量从2014年开始就保持在50家,数年未变,能保持高于中资险企的增速,殊为不易。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直保市场的情况,再保险市场与直保市场相反,完全就是外资主导的市场。据中国再保险集团2013年报披露的数据,2013年中再集团财产再保险保费收入291.36亿元,人身再保险保费收入183.94亿元,市场份额只有38.4%,这也就意味着60%以上再保险业务被国外再保险公司牢牢掌握。


而根据2015年的有关数据显示,59.2%的财产保险再保险保费都分保给了外资再保险公司或者分保至境外。


盈利呈两极分化态势:友邦、安盛天平冠绝外资;新光海航、恒大等持续亏损



外资险企多被描述为“份额小、亏损多”,但其实这样的描述并不准确。


外资产险公司从2010年至今确实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损25亿元。直到2016年,还有10家外资产险公司仍在亏损,利宝互助、国泰产险和富邦财险均亏损1.5亿元左右。


从单个公司来看,利宝互助近8年累计亏11.64亿元成就亏损之王,国泰产险累计亏损超8亿元,富邦财险亏损6.5亿元。其他大部分公司亏损额度并非太高,平均来看,每年在数千万左右。


安盛天平是其中的“奇葩”,从中资变身为外资之后,其就成为了外资财产险公司当之无愧的第一名。盈利表现也尚可,近8年均无亏损记录,累计盈利超10亿元。而保费收入不高的京东海上和三星财险仅依靠每年数亿元的保费收入,也维持了较高的盈利水平,8年时间两者盈利均超3亿元。


外资寿险公司经营状况要明显好于财险公司,2009年至今净赚近110亿元。特别是2013年以来,依靠较好的投资收益实现了盈利的快速提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8家外资人身险公司分别实现盈利11亿元、30.75亿元、63亿元。


2016年,同样是受累于投资收益,外资寿险公司盈利下滑至22亿元。


从具体公司来看,友邦无疑是外资中最能赚钱的险企。2009年至今,友邦一直处于盈利状态,累计盈利近80亿元,其中,2015年录得净利润超30亿元,近乎占了28家外资寿险公司净利润的50%。


信诚人寿、中意人寿、中美联泰、中英人寿、招商信诺、中宏人寿6家险企如友邦一样已经连续8年处于盈利状态,累计利润均超15亿元。


综合8年净利润情况看,亏损最多的是恒大人寿,累计亏损超10亿元,2015年、2016年亏损增至3.33亿元、3.67亿元。其次是中德安联人寿累计亏损9.5亿元,但是2014年已经扭亏为盈,净利润逐步增长。


根据2016年年报数据,同方全球人寿、中银三星、汇丰人寿、北大方正人寿4家外资险企依旧持续亏损,2016年亏损均超亿元水平。


股权大流变,过半外资险企已发生股权变动


虽然秉持稳健经营理念,但长期的业务不振,还是伤害了很多资本方对于外资险企的热情,诸多外资险企股东萌生退意,根据『慧保天下』统计,现有28家外资寿险公司中,股权变更者已经过半。


中资股东撤换者有之:2015年原海康人寿中方股东从中海油变更为同方股份,更名为同方全球人寿;2012年,原金盛保险中方股东五矿集团选择退出,工商银行入主,更名为工银安盛人寿;2009年,原中保康联人寿中方股东中国人寿受制于政策限制不得不退出,交通银行入主,更名为交银康联……


外资股东撤换者有之:2010年,原海尔纽约人寿外方股东美国纽约人寿选择退出,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相互会社受让海尔纽约人寿25%股份,青岛海尔控股75%,更名为海尔人寿,2012年又出售51%股权给北大方正集团,更名为北大方正人寿;原太平洋安泰人寿中外方股东中国太保和ING双双退出,后更名为建信人寿;近年来,保险公司股权受到资本热捧,外资股东趁热出售的态势更加明显:新光海航人寿、中法人寿、原中新大东方人寿、利宝保险等的外方股东都选择了不同程度的退出。


经过一系列的股权流变,保险公司的股权逐渐多元化,而外资也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局限,不再强求控股。如果单看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似乎只有5%,但如果将外资在中资保险公司中所持股份对应的市场份额考虑进来,则外资对应的市场份额约在20%左右,已经相当可观。


近年来,中国资本与保险公司的故事正在更大范围内上映,伴随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中国资本逐渐走向世界,海外保险公司也已经成为海外资本并购的重要对象之一。


『慧保天下』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至今,媒体公开报道过的内陆资本拟投资海外保险业的消息就已经超过10条。(请参阅《拿下万通亚洲,背靠马云的云峰金融这次淘到宝了?国内大佬们为何纷纷出海购“险”》)最近的一则传闻是海航集团有意并购德国安联保险集团。


从这种态势来看,随着中国资本进一步走向世界,强化与外资的股权合作,中资、外资的融合将进一步增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外资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


经营理念蝶变,中资向外资靠拢,个别外资变身中资主导


2001年末,中国加入WTO,保险业作为开放程度最深的金融业,“狼来了”的焦虑充斥行业,然而只数年过去,中资保险公司便发现,外资险企与其说是狼,还不如说是羊。


根植于海外发达保险市场的外资险企外方股东历经长期发展,与海外数百年保险业文化积淀熏陶,早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经营理念,更懂得一家险企如何才能穿越经济周期;而对于上世纪70年代末才宣布复业,到90年代初才步入快速发展期的中资保险公司而言,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欣欣向荣,遍地黄金的年代尽管弯腰去捡就是。


成熟市场的稳健经营理念撞上于草莽时代的中国保险市场,谨慎的外资保险公司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于是乎眼看着中资保险爆发式增长,外资险企却往往选择谨慎前行。


持续的亏损导致一些外资险企“穷则思变”,通过股权的变动完成了经营理念的转换,例如光大永明人寿,原为合资险企,2010年,压缩外方股东持股比例,同时引进新股东,顺利的实现了从外资到中资的转变,此后,中方彻底主导公司发展,经营理念为之一变,保费规模迅速提升,并扭转了长期亏损的局面。


原中新大东方人寿在2015年底迎来恒大人寿入主之后,也彻底变身为中方股东主导的险企,理财型产品一度成为公司主打。


不过在经历了2012年开启的保费盛宴后,监管层已经对保险业进行了重新定位——“保险姓保”,全面收紧的政策推动曾经大干理财业务的中资保险公司“回头是岸”。


太保寿险从2011年开始,就已经开始了“聚焦营销、聚焦期交”的转型,如今已经成为转型成功的标杆公司;新华保险在完成上市后,也开始步其后尘,近几年不断压缩趸交保费收入,转型期交业务……越来越多的险企开始探讨转型、期交业务、内含价值、剩余边际价值……中外资本的理念鸿沟正在逐渐弥合。


政策拟进一步放宽,外资或将扮演更重要角色


近年来,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稳步提升,但一些变化已经值得注意,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在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当中的优势正逐渐消失,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之间在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呈加剧之势。身为第三产业的保险业,无疑应在其中发挥更多作用。


8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39号文)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对外开放范围”,其中就包括“进一步推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释放了强烈的继续开放市场的信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保监会召开了此次外资保险公司座谈会,这在以往并不多见。


国家层面、监管层面明确的进一步开放的态度,对于外资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目前,从政策层面来看,对于外资持股寿险公司的股权上限,设立分支机构的数量与审批等等,都存在诸多限制,随着支持政策的进一步到位,这些或都将进一步放开。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早就有一些传闻出现,早在2017年初,外媒报道称保监会考虑提高寿险公司外资比例,或者允许外资在中国大陆全资拥有寿险子公司;2017年4月,保监会还曾就修改外资险企管理条例等四部规章制度公开征求意见。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进入新常态,内陆的发展理念正在快速发生变化,外资险企成熟的经营理念正逐渐得到更多市场主体的认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的外资险企,且伴随居民保险保障理念的进一步提升,其或将发挥更大作用。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