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管理时间更重要的是管理注意力

 cntagu 2017-09-09

 Sept.

8

注意力缺失,是这个时代人类最大的灾难。


作者丨李尚龙


 01 


我最近遇到一些很奇怪的事情:有位同学每天学习十个小时,另一个同学每天只学习三个小时,后者比前者考试的分数高。

 

有位女生每天在健身房锻炼两个小时,另一位女生每天只锻炼四十分钟,三个月后,后者锻炼出了马甲线。

 

一位刚毕业的白领每天坐班十二个小时,另一位作家在家每天写三小时的书,后者比前者的工资更高。

 

这是为什么?

 

世界不公平吗?

 

不,请听我说完,世界一定是公平的。

 

事实表明,高效学习三小时比拿出手机学习十小时效果要好;每天只锻炼一个地方四十分钟,比囫囵吞枣哪里都训练的效果要佳;每天坐班却从不主动工作的,比主动工作三小时的效率不知道要低到了哪里去。

 

所以,比时间管理更重要的,其实是注意力管理。

 

注意力缺失,是这个时代人类最大的灾难。

 


 02 


那天我跟一个朋友去听讲座,老师一边讲,我一边拿着笔记本记。

 

他呢,一会儿看着老师,一会儿低着头看下手机。

 

他每过五分钟都拿出手机看看,我以为他业务多,一开始没说话,后来他一直看,惹起了我好奇。

 

我偷偷的看了一眼他的屏幕,才发现压根没人找他,他只是在看别人的朋友圈,然后无聊地刷着微博,再给别人的朋友圈点两个赞。

 

后来我实在忍不了了,有人找你吗?

 

他说,万一有人找我呢?

 

我说,这不还没人找你嘛,你好好听呗,老师讲的很好。

 

然后他忽然坐正了,凑过来,正经的问我,龙哥,我现在总是喜欢看手机,而且每时每刻都看,总觉得有人找我,总觉得有大事发生我没有关注到,慢慢的我发现除了手机好像什么也读不进去,我是不是病了?

 

我回答,是。

 

其实,他得了一个很严重的病,这种病,已经在互联网社会迅速蔓延起来,它叫“手机综合症”,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独立思考,而且被信息牵着走,迷失方向,接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说几个症状,看你中招没:

 

1. 你是不是总是产生幻觉有人找你,发现没有,一有时间就打开微信、朋友圈、微博刷着?


2. 你是不是更喜欢看短视频,而不喜欢文字的东西。


3. 你是不是更喜欢阅读短的东西,而读不进去长的东西,比如小说、历史、哲学?


4.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需要别人反复确认你才能记住事情。


5. 你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是不是已经超过五个小时?


6. 你是不是此时此刻,正躺在床上玩着手机……

 


 03 


好了不说了,如果你中招三条以上,这种疾病就在攻击着你的中枢神经,逐渐占据你碎片化的大脑,正在让你变成一个不会思考的笨蛋。


是真的。

 

知识爆炸的今天,互联网给人带来了太多的便利,帮人利用了许多鸡肋时间,这些咨询、信息、热点大量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可是,这些信息咨询,却很难变成能帮助自己的知识。

 

毕竟,真正的知识,是需要长时间深度总结、撰写、思考才能拥有的。


这个时代的信息有多少呢?

 

先给你看一则数据:每年,全世界生产800万首新歌,200万本新书,1.6万部新电影,300亿篇新博客、文章,1820亿条推特(微博)信息,4万件新产品。

 

我看到这则信息很震惊,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现在的信息已经不是缺乏,而是泛滥,不仅泛滥,而是眼花缭乱。

 

每天我们读到的信息,不断更新着,不断爆炸着,其实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热点话题,有些甚至是广告,营销手段罢了。

 

所谓热点话题,都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不那么举足轻重。

 

就比如说王宝强,你跟风批判别人有什么意义,讨论他的家产又有什么意思?

 

真正的知识,是要学会思考其背后的意义:比如,婚姻法是怎么解释出轨的,美国的离婚法律如何规定这种情形,到底什么样的爱情能长久,艺人背后的产业链……

 

这些,不是一条新闻,一篇微信文章能够说明白的,相反,它需要大量的思考和查阅资料,才能变成被自己利用的知识。

 

呼啸而过的信息,我们把他称为垃圾信息,顶多给别人带来一些谈资,却很难转换成知识,给人带来一些本质意义的提高。

 

1971年,诺贝尔得主Herbert Simon曾经说过一句话: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的稀缺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

 

于是,商家想尽办法,去俘获你根本不在乎却又最宝贵的东西:注意力。

 


 04 


再强调一遍,真正能转换成知识的,是很少一部分的信息源,而这些知识,来自于长时间的思考和广泛的涉猎阅读。

 

而长时间的思考,肯定不是来自于手机里的信息。

 

那些信息都已经被人咀嚼过好多次,甚至许多观点都被不停的洗刷过,读到最后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比如我在很久之前写过一个观点《放弃无效的社交》。

 

然后呢,好多文章就出来了:《高质量的独处比低质量的社交更重要》、《为什么要放弃无效的社交》、《放弃无效社交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些文章我仔细读过,文笔都比我好,但是呢,观点没变。

 

所以,观点就那么几个,读来读去也就没意义了,读着读着也不过是浪费时间。

 

而只是碎片阅读,不去深度思考,再怎么读,也不过反刍地去咀嚼一个观点,到头来,是浪费时间。

 

比如,你是否思考过:如果不要无效的社交,到底什么是有效的社交;一个人具体要做一些什么才能让自己的独处是高质量的;所谓独处,除了一个人呆着还能有什么方式?

 

所以,碎片化的阅读和断续的吸取信息,对大脑最大的摧残,就是让一个人集中能力越来越差,慢慢的,人只能去阅读几分钟以内的东西,不会去看长篇的故事,不会进行深度思考,人也就会越来越无法集中。


再说几个现象,看你中枪没:

 

1. 你有多久没有花三天或者一周的时间读完一本小说了?


2. 你有多久没有看完一部电影然后写写影评了?


3. 你有多久没有花两个小时写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叙述你的想法和观点了?


4. 你有多久没有听一节两个小时的课,一直没有看手机了?

 

 

 05 


又中枪了吧。

 

可是,有人开始问:面对这么大的信息,我们难道不应该充分利用鸡肋时间去汲取这大量的信息吗?信息那么多,我想去看看。

 

其实并不是。

 

因为随着信息的获取越来愈容易,大量的咨询和新闻呈现在你面前时,你要做的,不是都记住,而是做减法。

 

一个会做减法的人,会删除无效信息的人,一定是一个明白自己要什么的人。

 

总是跟风,一味的追逐新事物,从不问自己要什么,这样的人,也很难发展起来。

 

我的一个朋友小刚很喜欢接受新事物。

 

小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在学音乐,他就缠着父母让他们给自己报吉他班。

 

后来,他看见同学们都进了体制内,他就赶紧去考公务员。

 

又看到别人都在辞职,他也慌忙辞职去了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

 

作者:李尚龙,青年导演、作家,微信公众号:李尚龙(ID:lslmoviegoers),微博 @尚龙老师 代表作《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修正版上市,本文经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