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手炉

 益耳山 2017-09-09

铜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江南人称“铜踏”,也有叫“汤婆子”,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

关于铜手炉倒还有一段传说:清朝初年,镇守福州的靖南王耿继茂听说,鼓山涌泉寺的住持道霈大师很有道行,凡是来闽作官的外省官员都要去拜访他。耿王决定去见识见识这位高僧。到了寺里,礼佛用斋完毕,道霈陪着耿王各处游览,来到了道霈的禅房前,耿继茂打起了歪主意,他问道霈:“你夜里有人陪你睡觉吗?”谁都知道,和尚是独身主义者,不管道霈他如何回答,都会使他难堪。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道霈竟然大大方方地说:“有,而且两位。冬有汤婆子陪,夏有竹夫人伴。”耿王也吃了一惊:好你个道霈,还娶老婆,一娶还娶两个!他连忙命令道:“快叫两位夫人来见我。”谁知道,来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件东西,一个是暖壶,一个是竹枕。耿王见了,也只能尴尬地笑笑:“好、好、好、法师果然自在,我们这些当王侯的也比不上你呢!”在寺里,耿继茂捞不到什么便宜,只好打道回府,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轻视道霈和尚了。

据专家考证,手炉是从火盆使用中演变过来的。到了唐代,人们开始用铜制成手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手炉器型以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灸火”。在明清时,手炉制作达到了高峰,我们从存世的实物、史料及文字、书画作品中,不时可以寻觅到佐证,从而对中国手工业日用小五金的发展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由于手炉是达官贵族、富贵女子所用的掌上之物,因此工匠们制作非常精致。其造型多姿多样,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另外,在考虑手炉的坚固性和美观性的同时,工匠们将炉底分别设计成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荠底等,并且在手炉提把上也作了艺术设计,如弧形柄、花纹柄、花篮柄、折角柄、竹节柄等等。通过刻画几何形纹饰、吉祥纹饰等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希望、追求、吉祥等。如“福禄寿”、“和合二仙”、“竹报平安”、“喜上眉梢”、“鲤鱼跳龙门”等图案手炉。运用镂雕和錾刻两种工艺,在炉盖上刻有镂空的花鸟或吉祥图案,有的还在炉身上雕刻人物、花鸟、山水等纹饰,达到了手炉艺术形象的完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铜手炉已退出生活的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但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铜手炉开始在书刊杂志和拍卖场上频频亮相,它丰富奇异的造型,精湛华美的工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