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琛:不贵记问之学

 lion__ 2017-09-09

作者简介〕李琛,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本文系2015年9月23日“一书一会”读书沙龙现场实录。首发为微信公众号“RLS青协”。

李琛教授:谢谢主持人。先请大家谈一下,你觉得这本书和你以前读的诗词赏析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同学:之前的书有的比较注重小我,有的可能联系的更大一些。

李琛教授:你看我有没有误解你的意思,就是你觉得这本书没有局限于文本,而是走向人生了。他在讲人。是这样吗?

同学:对。

同学:可能以前我们看的讲诗词的书侧重于文句的注释,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是纯粹的知识。

同学:对,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一些生平啊之类的。这个一开始就没有联系注释去讲。

李琛教授:讲的比较超脱。

同学:对,可能讲的更深一些。

李琛教授:那我再问一个问题,刚才我们说的只是侧重文句、注释的,那样的一种方法在这本书中总论部分有一个概念,那叫什么“之学”?

同学:不好意思,我只是翻了翻,没有注意到这个。

李琛教授:那没关系。这次来个男生吧,你觉得和你以前读过的赏析类的讲诗词的有什么不同?

同学:其实我对诗词了解的并不是那么多,但是从顾随先生这本书中能感觉到他的一种博学,他在把诗词真正与古代的一些其他传统文化、其他艺术门类进行了一个触类旁通的比较。这个是我在其他的一些诗词讲评中不常能见到的。

李琛教授:和她说的有一些共通之处。

同学:是,我觉得顾随先生这本书,如果我们对其他的一些艺术,比如书画、戏曲、音乐等方面了解的多一些的话就可能在诗词之外的地方有所收获。

李琛教授:对,非常好。他是越走越远。那我今天从七个方面来聊一下。我为什么要选这本书,和我们的专业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呢,我的目的并不是这本书本身的内容,就是我们不是来讲怎么来欣赏这本书。而是以这本书为引子,来教大家一些读书的方法、做学问的方法和鉴别学问的方法,就是判断一个学问是不是好的。如果你有了这个本事之后,你就不用抓着老师,让老师帮你推荐一本书,你自己就会去选书。

第一,为什么选“讲记”。大家注意,这本书不是顾随先生写的,实际上是一个学生的笔记。你们扪心自问,你们能写这么好的笔记么?但这也与这个记录的人自己的灵性,自己的感悟有关系。老师在那发射,你屏蔽了。还是说你接收到了。你是把精华的东西都接受到了,把体系化的东西都整理出来了,还是说你就接受到了一些噪音,这些还是有差别的。那么有个词呢,我们可以把它歪解一下,歪解一下以后,还可以作为你们选书的指引。就是“圣人述而不作。”所以讲记类的书里面,有不少是相当好的。但这个“圣人述而不作”的本意并不是说圣人不写东西,现在有的人说我不写东西,我是述而不作,好像他就是圣人一样。这个在论语里面这个意思呢,“述”,指的是重述,用英语的话,就是restatement,这个就是古人已经讲过的。而“作”是什么?“作”就是create,创造,所以说“圣人述而不作”是这个意思。当然我们把它歪解一下,就是有的人,他自己写的东西很少,但他很能聊,或者课讲得挺好的,那就有很多这种口述的东西,然后被记录下来。你看,许多经典的东西都是讲记么。论语就是讲记,对话录。这个原因在哪呢?你们觉得一个人讲得东西和他写的东西有什么差别。会导致这种现象。

同学:讲的更自然一些。

李琛教授:对,所以为什么老师讲的东西没有允许不要随便就公开了。他是在那个场里面才会这么说的。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底下听者,我讲的东西,和你们的反应是相关的。有讲者就有听者,还有一个记者。这个记的人可能会提问题,他的问题的好坏,也会影响老师,会把老师激发出来。所以这个场是不一样的。另外有一本书,也是这种讲记类的,我一直都向同学推荐,就是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讲西南联大的。我们现在不是说要办什么世界一流大学。在中国,如果有过世界一流大学,那就是西南联大。你就看它出了多少大家。所以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看看民国那时候教授的风采。但是法学不是特别适合,特别好的讲记比较少。但也出过一个,就是《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讲义与格林笔记》。那个不好看,再加上翻译的问题,有的地方看不懂。北大出版社也一直和我约,说每次我上课的时候,让人来记录,做一个讲记。但我一直没有答应。为什么?因为每个学科都有其特点,法学还是应该严谨,跟文学哲学能随意发散还是不一样的,因此法学不是特别适合。我也提示大家一句,就是玩归玩,专业归专业。虽然刚才有同学讲的业余的时候也写点诗什么的,在年级更小的时候不懂事,把玩的事情也玩进专业里来,就是用章回体弄过一些知识产权的随笔。但那都是属于少年荒唐,玩了以后就不玩了。这个是受到一个触动,就是有一个人,这也是从叶先生的书里看到的。我们国家有一位农学家叫石声汉。他在世的时候写了很多诗词,写得非常好。但是他在世的时候立了个规矩“我不以文传”,即我不以这诗词来传世。他就写正儿八经的农学著作,所以当时我为了向他致敬,买了一本书来表示对他的尊敬。他的诗好到什么程度呢?我在这儿给大家举个例子。他的后人在他去世后想给他出本集子,找了叶先生作序。叶先生开始是不以为然,结果她拿到稿子后翻了一翻觉得写得还真好,所以她有本讲记里面的一部分专门就是在讲石先生的词。他有一组《忆江南·春蚕梦》,里面将专业的创作比作春蚕梦,这个也是很辛苦的过程。这一组词里有一首叫做《素纸》,素纸即白纸。他说“无限意”,一张白纸在那儿可不就是无限意,有无限的可能。“无限意,渊默自堪传”,即这个时候纸上都没有。后面两句很妙,说“未著迹时皆妙谛,一成行处便陈言,春梦几时圆?。”怎么样?这就是现在大家生活的写照吧。他在世时说的“不以文传”,就是玩的东西跟专业的东西要分开。每一个学科都有它自己的规矩。

第二,链接式读书法。我为什么会关注顾随先生,是偶然的在《百家讲坛》上看到叶先生讲诗词,觉得讲得特别好。我教你们一个读书的方法,就是如果你偶然发现一本书或一个人吸引你,那么你就去了解这个作者受到了谁的影响,链接到他的老师那儿去,读他老师的书。通过读书的引注,他最喜欢引谁的话啊,那么你就能知道老师的老师,就这样自己慢慢去找书看。正如你上课时你会有感觉知道哪个老师讲得好,经常会提哪些人,那么你就能知道他的学术思想的源流来自哪。或是看他的书、引注, 知道他可能受黑格尔的影响,那么你再链接到黑格尔那儿去。这个叫做链接式读书法。你看顾随先生,他在谈到文论的时候,引的比较多的还是《人间词话》,那你就可以看看王国维。而王国维的文学思想源流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叔本华。你们可以看到他在《红楼梦》的评论就很典型,你们看他是怎么评论《红楼梦》的?《红楼梦》里面老是说要把那玉砸碎了。他说那玉是通“欲望”的“欲”,有欲则苦,所以贾宝玉最后出家,把那玉还回去了,他一辈子来就是衔玉(欲)而生,带着欲来到这世上。王先生最后的哲学基础其实就是来自叔本华,所以你们要知道每一个人都不是横空出世的,他一定会有他一个学术的源流,这个你们要自己去找。


第三,人生学问打成一片。我觉得这个书给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就是人生学问打成一片。这个在我们法学里面比较少,所以你们可能经常会觉得比较枯涩。法学专业确实很难从专业走向人生。我记得以前看罗素 ,他讲过一句话,教育原本的目的是什么呢?他说在欧洲,流行在贵族之间的观点是“教育原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享受生活的能力。”那么法学呢?它在最初的时候,即罗马法的时候,有句话说得比较漂亮,说它是正义之学。但现在分科很细,讨论法的正义性问题,一般就是在法哲学的部分去探讨的。那么别的学科呢?像有些具体的部门法学主要还是法律学,还是以规则为核心的,这样的话人生哲学就打不成一片了,所以你们可能会觉得没劲。不过没关系,在专业之外还可以有一些闲情逸致。像这本书里面,你看它总论,总论是思想的精髓。它一上来就说“吾人乃为人生而艺术。”这跟顾随先生的人生观是有关系的。所以呢,我觉得顾随先生对诗词的讲解他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他从文学的赏析走向了哲学的思辨。这个也可以说是一切的学问能够做到的最高境界。就像这博士,以前比较古典的叫法叫PHD,说PHD是什么意思,即不管你是学法学还是其他什么也好,到了博士阶层你研究的对象都应该是philosophy的问题,都应该到了形而上了。所以说一流的作品基本都是这样。你们可以按这标准检视一下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作品是不是一般都是这样的。你对作品如何把握?它的一流境界究竟是什么样呢?


还有这个叶先生就讲了一句话,曾经有学生很功利地去问她——你看我们现在的学生也是很功利,就老是想着学分。我现在很伤心的一件事情就是给本科生上课,我本来最喜欢本科生了,我觉得我们的本科生本来的生源就是最好的,又最单纯,但给他们上完课之后,他们提不出一个很好的问题,而都是来要求说期末的成绩能不能给再加一点,我希望我以后上课同学们(如果有在座的学生以后还会和我相遇)不要再和我说这样的话。当时也有一个学生去问叶先生说:“我们为什么要读诗,诗有什么用?”叶先生回答说:“诗让人心不死”,为什么诗可以让人心不死呢?当然她讲的肯定是那些经典的诗,因为这些诗词里面都是有人生的,而且人一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诗,尤其是在没有著作权的年代里面,没有稿酬的时候,你为什么要写诗呢?(学生:排解感情)对,所以他是在这个里面去求解脱的,所以你去看那么多的诗你就是在阅尽人生,你看他们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生问题的时候,他们的解脱之道是什么。


实际上叶先生很多的赏析的思路也是从顾先生那来的,比如你们都读过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你从这里面读到什么?有些人就是觉得这些句子挺美的,其实这里面是一种自我的化解,就是说人生有变的东西但是也有不变的东西,虽然“无可奈何”的“花落去”,但毕竟也有“似曾相识”的“燕归来”,这是给你一种化解,所以当你遭受一些打击,你生活里发生一些变故的时候,你去吟诵一下,就会明白你的苦不是孤独的,诗人不会平白的会写出这样的句子来,这样一个貌似清丽的句子后面有他多少的对人生的感悟呢?这是他的多少的痛苦的凝结呢?另外晏殊还有一句词:“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也是一种化解,“满目山河空念远”,你念远也没有用,它是空的,那我就“不如怜取眼前人”吧,现在能把握住的,就把握住吧。


再有一首苏轼的《定风波》,这个大家可能也都读过,那么这个里面第一句是很好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你有好多苦的东西,但你不要老是盯着它,“何妨吟啸且徐行”,为什么呢,因为事情到后面会有转机的,一开始是“微冷,料峭春风吹酒醒”,到后面“山口斜阳却相迎”,人生好多时候就是这样的,你都觉得你快过不去了,快冻死了,这个时候太阳出来了,而你经历了这段之后,再回首“向来萧瑟处”,就“也无风雨也无晴”了。但是你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你不会感到亲切,你一定要经了这样的事情,真的领略一场雨冻得受不了的时候,又遇到了太阳的感觉,你才知道什么叫“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就是说在诗词里面是有人生的,就看你怎么样去读它。


在这我也跟大家讲一讲叶先生自己的经历,她的一生很坎坷,小的时候日本侵华,她的父亲很长一段时间内跟家里失去了联系,她的母亲很难过,后来又因为生病,不幸去世了,只剩下她和弟弟,她遭受的第一个打击也就是早年丧母之痛。再到后来她结婚之后跟随她的丈夫去了台湾,台湾当局一开始也是很紧张的,她的丈夫被当作是共产党的特务抓了起来,被放出来之后,她的丈夫的性格变得很暴躁,经常会责骂叶先生,而这时候她还要出去上课。家里的收入主要是她来支撑的,她却还要忍受她丈夫的脾气,这是她受到的第二重折磨。第三重折磨是在她好像生活都步入正轨了,学术上也有一定名气了之后,她的小女儿和女婿出车祸去世了,所以她后来成立了一个基金,赞助诗词研究的,叫“永言”,就是从她的女儿女婿的名字里面各选了一个字,她希望能从小我的生命里解脱出来,以一种更大的事业来延续他们的生命。


其实在她的先生脾气很暴躁,她很痛苦的时候呢,她读到了王安石的一首诗:《拟寒山拾得偈》,用佛偈的形式写的,她好像回忆的也不是特别准确,但是她一直更喜欢用自己回忆的也许还加工了的这个版本,她的版本是这样:“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就是风一吹,掉了个瓦片把我的头打破了,这时候她想生活这样折磨她,她的丈夫这样折磨她,她也是有怨恨的,但她后面说呢:“瓦亦自破碎,匪我独血流”瓦自己也碎了,不是我一个人流血,她的丈夫的脾气为什么变得这么的暴躁,不也是因为受了苦,受了牢狱之灾吗?所以她后来说:“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我们以后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可不可以有这样的境界呢?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仇恨,但如果你是他呢?如果你真正地去了解一下他是怎么长大的,他的经历,比方说他也许受到过很大的伤害才导致他变成这样,那么你的仇恨是不是慢慢地也消失了呢?这时候你就会领悟到什么叫做“瓦亦自破碎,匪我独血流”,并不是我一个人流血,什么叫做“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其实他也是不自由的,其实每个人都是受他的时空条件的限制,都是不自由的,所以她就能够把这个化解掉。


第四,功夫在诗外,无求者有所得。这个就是跟我们的专业的学习有点关系。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有一个灵兽叫“悟”,大家都很想“开悟”对吧,都想抓住这个灵兽。那么有一天呢,有一个樵夫在山里面砍柴,他就看见了那个“悟”,特别想抓住它。但是那个“悟”呢,很聪明,它就说:“你想抓我。”然后这个樵夫就没办法了,他就假装砍柴,可在心里还在想怎样去抓住灵兽。那个“悟”又说:“你假装砍柴,你还是想抓我。”后来这个樵夫就没办法了,因为这个“悟”太聪明了,他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开始一心砍柴。结果他一心砍柴的时候那个斧子没拿好,从他手里脱了出去,把那个“悟”给砸死了。那么我分享一个自己的亲身体会,有好多同学听我讲课,关于互文的理论,因为我们现在的著作权法里面讲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合理引用,就是为了说明问题呀,评论呀,这个是可以引用的,你写个论文,你要评论他的观点,你就可以引用,那么这个是不合乎创作实践的,我们在大量的文学创作中,有时候为了美感也是要引用的,有时把另外一个作品引进来,比你原创的效果更好,这里我就不展开了,以后我们在知识产权的课堂上有机会再讲,这个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看叶先生的书,她里面介绍了“互文理论”,就是“intertextuality”,“inter”就是相互嵌入,这个互文就是引用别的文本,所以你看它是有助于我的专业研究的,但是并不是说我一开始看叶先生的书的时候我就想把这个“悟”抓住,今天读他的书了,我一定要从里面读出著作权来,这个是抓不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斧子会脱手,所以但凡你是觉得有兴趣就尽管去看,我就经常跟学生说一句话:“心里有知识产权,不必朝朝暮暮”。所以为什么像我带的一个博士生,我就是要求她第一个学期不要读跟知识产权有关的书籍,就溜达着看点别的。就是读书做学问也不要太功利,说我学法学,我就是只看法学的书籍,我要考研了我就只看民法,这样的话将来境界一定是有限的。那么另外一个例子呢,就是在我看这本书里导言的部分有一段话,是讲的这个作品观的,这句话是说如果说物的存在是事实判断,作品的判断则是价值所建构的事实判断,物权制度“由物及心”,著作权制度则“心物一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问你们这里有没有一瓶水,你们可以达到共识,看一眼就可以得出结论;那么假如我现在拿一篇文章我来问你们这篇文章有没有独创性,你们的观点就不一致了。因为对于什么是独创的东西这个本来就是一种判断,所以这个是心物一元的。那么这个提法是怎么来的呢?是受叶先生启发的。就是她在加拿大教外国的学生的时候,有些时候要把中国的一些很玄妙的想法用英语表达。她在解释这个赋比兴的时候说,赋是即物即心,比是由心及物,就是你是存了心要去比别人,就是想描述什么东西,就是想骂那些剥削过我的人,他们那么可恶,像个硕鼠,那么这个就是有心而比。那么兴呢,兴就是水波不兴,风一吹就兴了,那个是外物,由物及心啊,就是外物有一个物象使我感动。这就是她的一个理论体系了,以前没有哪个语文老师是这样讲的。她实际上呢,这个已经超越了语文,最后走向哲学,走向宗教。


第五,不贵记问之学。刚才我给你们提问的答案出来了吧,她说,顾随先生的讲课比较超脱。我觉得他超脱的学问方法跟你们以前看到的那种只是重文辞注释的学问是不同的,以前的那个叫什么,就叫“记问之学”。所以你看他在书前言里面讲了,说凡是在书本中可以查考到的就属于所谓记问之学的知识。那我想问一下,你们在受法学教育的时候,是不是好多都是记问之学。不过记问之学也不可少,比方说他讲诗词,也还是要把这个诗词背下来,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但是一定要超越这个境界。大家要知道这个记问之学的境界,不是一流的境界,那么我认为,法学现在的弊端是有点太重记问之学。其中的一个指标就是浅薄的比较研究泛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包括现在有好多人做讲座讲课,就是在兜售美国法是怎么规定的,英国法是怎么规定的,然后呢,就把你们也给带坏了。现在的学术论文基本上都有一块儿一点用都没有的装饰性的比较研究,然后把那美国法,日本法往论文上面一堆,这个就是记问之学。你知道它这个规定了你又怎么样呢?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它那个问题跟你的问题是不是一样的?还是说,你看到我痒你也跟着痒,就跟着我抓?所以这个都是方法的问题。那么在这个叶先生的这个评价里面,说顾先生是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他为什么能够全任神行,一空依傍呢?是因为他有想法,他不用讲记问之学,他都不用担心时间有富余,因为他对那个东西的领悟已经够深了。类似的一个说法就是像梁漱溟先生讲说做学问做到极致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比方说这一堂课,他给你讲两个小时就只围绕那一个概念,你回去回忆一下今天这老师讲了什么呀,就感觉他今天就讲了这一点概念,但是却讲之不尽。而且他在讲的时候,你会觉得真的没有什么,让你去讲,你讲不出来。不是像有些人,他上课的时候让你佩服不已,他旁征博引,一直在那掉书袋,那个东西还是记问之学,他没有想法,只拿那个东西来唬你。但是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那种东西越来越多,就连一个小小的U盘也比他强。再看这个书里面,她就评了一首词里的一句话,是讲夏天怎么样来乘凉,她说,“受尽无人知处凉”,就是很凉快,我来感受这个凉,这个别人是不知道的,你要是读这句话你是不是就放了去,你觉得这句话里面有什么可琢磨的吗?那顾先生他是这样讲的:“差不多福都是如此,这个福呢,看你会不会享受,虽然福不多,但是人人都有。说到享福,却是受尽无人知处凉,没法告诉人,现在的人不会享福,享福是受用,现代人只知炫耀,不知享福。现在的人最自私,可又不会自私。”你反观我们这个时代,现在还有谁会受尽无人知处凉?他受了一点凉他就发朋友圈了,这就是叫不知道享福,只知道炫耀。你们反省一下有多少次我们在旅游的时候不能够活在当下,不能好好地去欣赏这个风景,就只想着我怎么拍一张发朋友圈。那到底是别人在享福还是你在享福啊?所以真正的享福是什么?就是不吭声,就是你自己偷着乐,那个才是真福!所以在那个朋友圈里面显现出来的很多都是一种显摆,是一种炫耀,那个人未必是真幸福。真正幸福的人都没工夫做这个。受尽无人知处凉,你看,他能够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这个词,他对人生有他的理解,这个就不是即问之学了。如果是记问之学,字面含义都很清楚了,就没什么可讲的了。还有,他评这个“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他是这么评价的,少年听雨歌楼上,字很普通,但是把少年的什么都不怕的极其高兴的心气儿写出来了,那后面那个“红烛昏罗帐”不仅写灯昏,连少年的昏头昏脑,思前想后的情景都写出来了。所以我在读这个的时候,就经常有两个念头。第一个就是亏他能够说得出来,就是那个意思他能够领悟到那个份上,然后还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来。第二个念头就是觉得自己没有那个福气,不能够到他的课堂上去听课。再有一个例子,“而今白鸟横飞过”,这个如果是我来读我可能就放过去了,就一个白色的鸟飞过去呗,结果他是这样领悟的:他说再没有比这个无聊了。白也没什么难过,只是白得无可奈何。经他一提点就会觉得这句话怎么这么有意思。想想也是这样,跟另外一个句子来对比一下,他说,“霜寒透锦衾”是痛苦,但这个痛苦还是有色调的,说痛苦都能忍受,唯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是淡漠。那么你就会设想一个图景了,比方说你在一个地方遇见了你的前男友,在那个地方你俩曾无数次的牵着手散步,留下了很多回忆,结果这次呢,连恨都没有。不是说他跟你怒目相视,如果怒目相视的话,那他心里还有你,他跟你无比友好,和气地打招呼,和对待其他同学一样地来对待你,你那种感觉是什么?就是“而今白鸟横飞过”。所以这个就是说对人生感悟到一定境界的人他就能够从这个句子里悟出一些东西。可能你回去了,或许你心里很难受,你无可奈何,那么你会把这些东西都藏起来,你不会写一个把所有情感都外露的东西,你会写“而今白鸟横飞过”。很多人看不到这个句子里的东西,但是顾先生就能看到。这难道不是很神奇的事吗?而且他可能是隔了千百年去看到的。一个句子放在那儿上千年,无数的人从它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真正读透它,只有顾先生,这个多奇妙啊!


第六,做人做文需有力。就是希望你们从这个书里还得到一个理念。你们说这个顾随先生他喜不喜欢读那些轻飘飘的文字啊,就是很华丽的?或者我们选两个人吧,你们认为他是更喜欢李白还是更喜欢杜甫?(学生:杜甫)他这个里面经常用到一个词“有力”,要有力。所以,我想说做人,作文需有力,他这个里面讲了人要自己充实,无论是精神还是体力上,你都要养成的,一定要有力所以反面是什么?我们的大白话就是“没劲”!你这个人没劲!你写的那个东西真没劲!你们看他这个总论的第七页,所以他很推崇陶渊明的,他就说陶渊明有办法,学做人就应当是此办法“有一份心,专一份心;有一份力,尽一份力”还有呢,总论的第30页,“人要做事,便当有力去做事,有理说理,有力办事,何必伤感。”你们现在正属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以为忧愁里面很美,忧愁里面有什么可美的。后面讲诗里表现悲哀是伟大的,而伤感是肤浅的。伤感也不能白白伤感,一定要转化成什么。就像那个垃圾最后转化成肥料养护花草,那他也就没有白难过。不能说哭就在那梨花带雨的哭,这些都是三四流作品给人留下的印象。再看看第86页,他说读陶诗,不能够只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还不是他最好的,因为它还是轻飘飘的,比较轻巧。那么他比较欣赏的是什么诗呢?“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个话里有没有什么深意按照顾随先生的理解“草盛豆苗稀”有没有深意?也就是写草多豆子少,你们再去细看这里面讲了这个就是人生的实相,人生总是这样的,如意的事情总是少数的,不如意的事情总是多数的,一定是草盛豆苗稀的,不会是豆盛草苗稀的。这是第一步,就是不逃避,让你直面人生,接下来怎么办,你哭吗?“草盛豆苗稀”你就哭吗?他说陶渊明是有办法的,他的办法就是“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那你就苦干嘛,只能是这样,你还能怎样。那么再看87页,他有个对比,他用王绩和王维的诗做对比,他这个里面也是写黄昏,就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说黄昏的时候也不是那种单纯的暮气沉沉的牧人带着牛犊回来,猎马带着飞禽回来,他说这个里面有生的色彩。王维则不一样,他后面是学佛嘛,但他这个人不是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那种,他没受过苦,他以前也是当官的,不是从污泥里长出来的,所以他写的东西虽然很美,但感情不深厚,所以他对王维的评价不是特别高,说他属于那种“两腿不沾泥”的,就缺少那种风韵、色彩。顾先生喜欢用一个词:“担荷”。就说我们要承担。人要有力,但别使得太过头啦,要有节制。那么在第41页他也曾强调:人要自己充实精神体力,自然流露才好,不要叫嚣,不要做作。那么这个呢帮助你们去甄别什么是好的作品,什么是好的课。你比如说如果某些作品从头到尾都是闪光的句子,这就是用力过猛,他就有可能是叫嚣,有可能是做作。包括讲课,如果这个课上从头到尾,你觉得这个老师他讲的每句话你都要记下来,这个有时候你就要嘀咕一下“他是不是属于用力过猛,是为了博取赞美的可能,但是另外呢,有一些人讲的他可能挺平实,就像我刚才说到那个,好像很简单,他说起来好像很轻松地,但是又好像讲之不尽,没准这个人是大家,所以你们平时也别太重口味,老是吃那种什么麻辣的那种东西,这个人口味就太重,其实他就是在吃调料嘛,那你们说相声,说相声说的最好的是谁?连着死去的、活着的。(学生:马三立)对了,我觉得马三立的境界真是无人能敌,他没有一点那个要咯吱你的意思,对,你没觉得他想让你笑,你就觉得好,他就是在和你说话似的。所以,我顺便转过去,跟那个主持人说一下,你把那个语风改掉,每年的那个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那个学生代表就上去致辞,就是那个腔调。你有一些就好像是从那个电视台主持人那学的,你先把那些东西先去掉,就是掏心窝子说话,你想说什么,你看你一开始好好的,可温柔地说“李老师”一上台就说尊敬的李琛教授,就那个突然就变了,是吧,没必要。有一次我上课的时候就那底下,有那个教务处的,他在那听,完了他就说“哎,老师你这挺有意思,你这讲课不像讲课。”那你说什么叫像讲课,他其实没有恶意,他就觉得我那种讲课的风格他以前没见过,就不一定是那个第一个问题就······就这个没必要,那个也是属于用力过猛的,以后毕业的时候,你有机会致辞,都不要说那种虚浮的话。比方说你刚才介绍,就准备介绍叶先生、顾先生、李琛的时候,都没有个性,就是你换一个别的诗词研究者你那套话放上去也成。然后,你说用了我的这个差不多,这就不是你的话,就是从真诚开始,修辞立其诚。你就多听听马三立的相声。


第七,要珍爱母语。中国人两大福啊:第一是中国菜,第二个是中国字,语言啊就是文化的载体,但现在就觉得我们的语言文字艺术整体衰弱,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例子,就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其实整体在衰落。就好的文学作品,我们现在的曲艺、戏剧都在衰落,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对母语的不重视。那个文字的修养在衰落,你比方说这个戏曲里面,我觉得发展比较好的,能看的就是越剧,我认为他们可能有个比较好的创作班底,就是他那个词写的就好,那个京剧的新编剧目是不能看的,绝对不能看的,就是他被好多的那种什么革命式的语言,一些乱七八糟的语言给侵蚀了,因为他那个包括音律。还要念,要吟诵,其实你试试,就真的是你心里面很郁闷的时候,你拿一个东西大声的吟诵,就泄出去了。叶盛兰原来文革的时候受批斗,他就是关起门来在屋里大声地念小生对白,就那腔一拖,什么郁闷都没了,而且绝对养生。我们的很多的传统的生活方式里面,它是有学问的。不信的话你观察一下,唱京剧的、写毛笔字的人、画国画的人比一般的长寿的多,他里面有气的,他里面都讲个“韵”。写字也是嘛,也有个韵律在里面;唱戏也是嘛,他无形当中就练气了。这个你们也要注意,我刚才所讲的“力”,它既包括精神也包括身体,你这个人身体不好,可能也没办法用力,就是气不足嘛,也没劲嘛。然后中文的这个美呢,它包括音,包括形,包括意。所以要吟诵,书法要形美。你看我们就一个东西可以有那么多称谓,然后用不同名称代表不同意象,就真没办法翻译。有一句话就说什么是诗,诗意是翻译中丢失的东西。你比如说荷花,荷花就是那个荷花,就很一般,但用“菡萏”那就很高级啦。所以他不说“荷花香消翠叶残”他说“菡萏香消翠叶残”,就这意境好像不一样啦,更雅一点,好像也更冷一点,这个东西就很微妙的。再比方说“窗户”,把窗户打开,改成那个人缓缓地走去那,推开“小轩窗”,就不一样。所以我们这个文字真是很奇妙的,所以你们不要光读英语,就自己的东西也不能丢了,而且我负责任的说一句学不好母语,你外语也不会好到哪去,可能你只是发音还比较准,说起来比较溜,但说的那个也不会是很高级的外语。其实这个是相通的嘛,就是反映一个人的口味,他对语言的一种敏感力。那你们要去练什么样的语风呢?这个太重要啦,我有时候在课堂上让你们做个小作业,改你们期末卷子的时候,真的很担忧,现在的学生怎么写东西写的那么差,这个也要练。说一句话说不明白,你也要练。一定要简练。你们就先按这三个标准去,一个是简练,第二个是明晰,第三个是庄重。就比如今天晚上你要给人发短信,你啰啰嗦嗦说50字,你看能不能砍到30个字,再砍砍,砍到3个字就说清楚了。一定要这么这样去磨练,因为你们现在又不写信,就练笔的机会很少,都是在那里发短信,在那里面你们用的也是那种网络的语言,就是那种口头语。现在用微信连话都不用说,直接上表情。这导致什么,就你的能力慢慢地被机器给置换啦!机器越来越聪明,是智能手机,你越来越笨。你的最基本的表达能力,人是社会动物,你通过什么来交往,就是表达嘛。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而且法学呢,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言辞之学。你们想想立法问题,然后法律适用它是个解释的问题,之后你还要形成文书都离不开这个笔,所以一定要简练,但人家要看得懂,要明晰,而且这个文字不一定要华丽,但是要庄重。这次我们抽检博士论文呢,其中抽到一个就是被批评为“后记轻佻”,因为他毕竟是博士论文的组成部分,所以这个一定要写的庄重,不要一个很轻浮的口吻,这个作为一个毛病被检测出来。你们可以多看点民国时期的书,还有想台湾的现代诗。你知道为什么民国时期的散文比较好吗?就是因为当时是一个转期,从文言文走向白话文。很多的大家,他的古文功底本身就很好,所以他实现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合。就比如说像鲁迅吧,有的人就说他的文章里面就有好多日文的语法,但是依旧很美,那个是什么原因?不是说他从小学的就是日语,而是他也是上过私塾的。所以他才能够将中外交流碰撞。可现在的翻译能看吗?那法学很多买来的书,真的是火冒三丈,都是中国字拆开来看一个一个都认识,连在一起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个是什么,这就是这个人虽然也出过国,也是海归,但是中文不好。一定是这样的,但估计外语也没好到哪去。那么台湾可能现在像郑愁予,他的诗里有宋词意境,都是因为他的功底好。那我建议你们,你们说完全把现代的生活方式换成古代的生活方式也不可能,但你们可以做一个小的事情,以后在朋友圈里,少发照片,多练习用文字记录,比方说今天的天气怎样,等于是一小段散文或者是写一个短诗练一练。其实用文字记录更好,更有想象空间,发给照片就什么都看到啦,没有什么留白的东西。这个也不难,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比如说,我那个园子里面来了只青蛙,我也不知道它哪来的,园子里面有了那个人工的湖吧,青蛙晚上叫的还挺吵的,就写个打油诗呗。这个也不难“客从何处来,甘辞涧中仙。长安居不易,池小坐观天。弦歌夜不辍,使我不得眠。城中无稻花,为谁说丰年?”这个话什么意思,你本来是很自由的,说你本来是在山涧里待着。客从何处来,你连山涧里的神仙都不做,跑来这里弦歌不辍,使我不得眠,天天跑来这里唱歌,吵得我睡不着觉,然后我就告诉你北京不好混的,长安居不易,池小坐观天,房价那么贵,只能在这方寸之地里,那么你来干嘛呢?城中无稻花,为谁说丰年,不是“稻花香里说丰年”才听取蛙声一片吗?这就睡不着觉,就随便写一篇打油诗,对吧,就发给朋友圈。

(整理人/徐莹 李天贺 何倩 付天琛 焦玉萍 ;统稿/陈子奇 何思明 王硕 刘鹿鸣 ;编辑/方梦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