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孩子的十级痛,只能硬捱?

 jimmyliusss 2017-09-09

陕西榆林的产妇跳楼事件已经过去了几天,真相仍然扑朔迷离。然而一场悲剧的出现,总会有许许多多或重大或细碎的因素共同促成,具体到榆林事件,很多女性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生宝宝真是惨啊,尤其是生第一胎,痛到后面连叫都没力气叫——都21世纪了,部分癌症都可以攻克了,女人们怎么还要像刀耕火种时代一样忍受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剧痛?


几年前我在北京某公立医院生娃,由于宝宝是枕后位,也就是头朝下,后脑勺朝向我的骨盆,因此痛苦程度尤其高,每次的阵痛都让我感觉从腰部到背部,有一把钝斧在砍砍砍,先是痛得毫无胃口,再是痛到反复呕吐,最后痛到生无可恋。


好在这家医院是有无痛分娩的,在蜷成虾米状、由麻醉师实施了硬膜外镇痛后,只过了几分钟,我就感到阵痛开始变得缓和——不像传说中那样毫无痛感,但程度可以说从原来的10分降到了三四分,这样就已经是从地狱来到天堂了。


我相信,有过类似经历的妈妈会非常理解榆林的这位产妇,持续的、仅次于被火烧和肾绞痛的这种剧痛真的有可能让人短时间神智失常,忍不了痛,真的不是娇气。


回过头来看,我是幸运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使用无痛分娩的比率不到10%,沿海东部地区相对偏高,中西部地区甚至不及1%。而在陕西榆林地区,这一技术基本属于空白。相比之下,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报告,2008年,61%的美国产妇采用了无痛分娩,2016年的数据增长到85%,而在欧洲这个比例也为80%左右。


为什么中国在这项技术上尤为落后?究其原因,一是主观上从产妇到医生,都对它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二是实际中,这项技术在公立医院定价很低,同时又需要额外专业人员予以实时监控,医院并没有多少开展它的动力。


无痛分娩是什么



大量临床研究发现,产痛除了有助于产科医师判断产程进展外,对母婴并无任何益处。它不仅会影响产妇的健康,还有可能引起胎儿的病理和生理变化。


疼痛会引起产妇需氧量的增加,加速产妇呼吸,可能会因过度通气,引起呼吸性碱中毒。严重时剧痛还会使得血红蛋白释放的氧量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胎儿缺氧。也就是说,疼痛并不是说忍就可以忍的了的,即使忍得住也不意味着对母婴没有伤害。


美国妇产科学会认为:“分娩造成了大多数产妇剧烈的疼痛,妈妈们要求减轻分娩中的疼痛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临床指征。无论何时何地,在有临床指征而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减轻疼痛的措施是义不容辞的。在我们医生的眼皮底下让产妇经历如此剧烈的疼痛而不给予已经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镇痛治疗是不人道的。”


具体来说,无痛分娩怎么实施?无痛分娩最主流的技术是硬膜外麻醉,麻醉师会给产妇脊柱硬膜外注射麻醉药物,阻碍疼痛信号发射至大脑,由此达到止痛的效果。由于一次注射不足以维持整个产程,所以麻醉师还会在产妇背后留置一根很细的管子,只要感觉到疼痛,产妇就按一次镇痛泵,这样就可以自主控制麻醉剂的用量,毕竟疼痛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只有产妇自己最明白是不是已经到了再次补充麻醉剂的时候。现在的麻醉药物浓度很低,所以不会出现过度用药的情况。


现有的国内多篇一线产科医生的研究均表明,无痛分娩镇痛效果明显,对母婴没有不利影响。比如广东潮安区人民医院的一项回顾性分析,是将400例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对照组不采用任何止痛措施。结果观察组疼痛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第一、第二、第三产程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采用顺产的分娩方式者占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81.00%),采用剖宫产分娩方式者占6.50%,显著低于对照组(16.50%)。(黄树彬:无痛分娩对初产妇产程进展及分娩结局的影响,《临床医学》 2016年第36卷第11期 27-29页。)

而北京隆福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医生联合发表的文章还发现,自控镇痛无痛分娩在减轻分娩疼痛的同时,还可以减轻对盆底组织的损伤,提高阴道分娩率,可能降低将来发生PFD(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几率。(杨丽等:自控镇痛无痛分娩与传统阴道分娩对盆底组织功能近期影响的临床研究,《中国性科学》 2017年第26卷第4期 122-125页。)


风险有哪些呢?



无痛分娩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多数产妇能因此得到休息、保存体力,帮助她们应对漫长生产过程中的疲劳、烦躁和痛苦情绪,风险有哪些呢?


首先,有少数产妇在接受了硬膜外麻醉后疼痛并没有消失,据芝加哥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麻醉学系的副教授Cynthia Wong统计,有不到5%的女性会碰到这种情况,这可能跟胎儿的体位有关系,不过有时候只要加大一点药物剂量就能有所改观。


此外,英国国民保健署(NHS)和美国妊娠学会还给出了以下风险提示:

1. 可能会导致产妇血压突然下降;

2. 不到1%的产妇可能会由于脊髓液渗漏而产生严重头痛;

3. 发抖、耳鸣、背痛,针头穿刺处感到酸痛,恶心或排尿困难;

4. 极少数情况下,注射麻醉药的区域可能出现永久性神经损伤;

5. 部分无痛分娩出生的婴儿会出现母乳喂养困难情况。


据美国无痛分娩公益行组织与和美医疗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无痛分娩白皮书》显示,硬膜外麻醉的各种并发症发生概率依次为,硬膜穿破后头痛(0.7%)、全脊麻(1.9/万)、严重神经损伤(0.23/万)、硬膜外脓肿及脑膜炎(0.13/万)、静脉局麻药中毒(0.03/万)、硬膜外血肿(0.03/万)。


此外,无痛分娩也是有禁忌症的,以下情况就没法做硬膜外麻醉,包括:

1. 产妇在服用抗凝剂;

2. 产妇血小板计数过低;

3. 正在大出血或休克;

4. 背部有感染;

5. 患败血症;

6. 宫口未开到四指;

7. 医生无法准确定位麻醉穿刺点;

8. 急产,没有足够时间给药。


然而,下定了决心,也未必做得了



任何麻醉或手术类治疗总归有风险,然而,就算是产妇权衡了利弊,觉得自己可以为了减少痛苦而承担上面所说的这些风险,医院也未必就能提供无痛分娩。


为什么?技术上不难,但相比传统的自然分娩,无痛分娩需要麻醉医生、助产士、护士、产科医生四方的通力合作,产妇的血压宫缩强度需要监控、胎儿的胎心需要关注,必要时给予吸氧甚至随时准备剖腹产,这是个得花大量人力和时间投入的细活儿。


在美国,病人在无痛分娩这一项上的花费为500-1200美元(费用相差很大,因为有的医院是按用药时间收费,有的则是按剂量),而在北京,按规定无痛分娩技术费用做一例200元,镇痛时间超过2个小时,每小时加30元,所以如果产程是10小时,总共收费不到500元,而为此需要至少四名医护人员的持续关注与努力。


算完成本账,还要算人才缺口。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的一项大规模摸底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有麻醉医生75233人,每万人拥有麻醉医生0.5人,而美国是每万人拥有2.5名麻醉专业人员,英国则是2.8名。如果按照欧美每万人需要2.5个麻醉医生的标准,中国至少还应该配备30万名麻醉医生。如此大的缺口,就造成了麻醉医师往往要连轴转,今年6月中国医师协会资助了一项研究,报告了中国医生2013-2015年因过劳而猝死的情况,这位报告分析了46位过劳死医生,麻醉科医生猝死的比例最高,达到了26%。


困局怎么解?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一味要求医生奉献或者病人理解,都不是良方。


             长按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