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莽:真伪不辨,成败为凭

 昵称27106408 2017-09-09

王莽,西汉末年以外戚身份独揽大权,而后篡汉自立新朝。然不过16年,政权就被起义军推翻,王莽自己也身首异处。后世多以王莽篡位断其为伪君子,但也有不少人高度肯定王莽为政期间的改革探索,那么从今人的角度,到底如何评价王莽的真伪成败呢?

 

一、王莽是如何走上政治舞台的?

众所周知,汉武帝之后昭宣中兴,大汉帝国得到一定复苏,然而宣帝之后每况愈下,宣帝之子元帝,即发生昭君出塞故事的朝代,其后为王政君;元帝死后传位成帝,成帝即发生飞燕合德故事的朝代,因为太后王政君专政,王家嫡庶八兄弟中存世的七人全部封侯,其长兄王凤领大司马大将军,独揽朝政,西汉史上最大规模的外戚专权由此而生。王莽即王凤侄子。

不过,与其他一夜爆发的王家子弟不同,王莽在出道之前深受人们喜爱,因为他完全是集成儒家文化的完美君子。

尽孝好德。王莽父亲和长兄早逝,但王莽事母、事嫂至孝。其伯父王凤病重时,王莽身为侄子却衣不解带,药必先尝,得到叔伯们的由衷喜爱。

勤奋好学。当王莽其他的侯门兄弟逐日声色犬马时,王莽醉心于《礼记》的学习,完全是一个心无旁骛的读书人。

尚俭好礼。王莽一生都崇尚节俭。担任大司马时,有一次王莽母亲生病,朝中大员夫人都上门慰问,莽妻身着布衣迎客,堂堂大司马夫人差点被大家误认为是仆妇。王莽不喜欢钱,多余的钱财都分给了族人甚至宾客,得到朝廷内外交口称赞。

持正好义。王莽遵纪守法,持正不阿,其次子杀家奴,王莽竟大义灭亲,严厉责令其自杀。

毫无疑问,像这样的人,谁会不喜欢呢?

 

二、王莽是如何取代大汉江山的?

王莽是得到叔叔们的推荐,再加上告密举报政敌而登上大司马位置的。不过王莽上位不久,成帝就死于酒色过度。接着出场的就是以“断袖之癖”宠幸美男子董贤而闻名的汉哀帝。哀帝继位,其亲祖母傅氏家族就开始新一轮的外戚专权,王莽对傅太后的一些过分之举表示不满,后主动请辞大司马之位,其持正不阿得到公卿大夫的赞扬。

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如这时候王莽就英年早逝,那么盖棺定论历史上就会多一个道德楷模。然而事实正好相反。

新继位的哀帝不爱江山爱男儿,差点想将皇位禅让给董贤,后经臣下劝谏勉强封其为大司马,彼时董贤年方22岁。哀帝在位六年即归天,身为三公之首的董贤吓得手足无措,于是太皇太后王政君再次名正言顺邀请亲侄儿王莽入主朝政。

王莽一旦入朝,立即处置董贤,并夺回大司马位,此时王莽44岁。

接下来王莽就一心一意地独揽大权了,必须说,在这方面他比他的许多前任或后任都做得漂亮得多,甚至许多人还对他满怀期待。

第一步,剪除其他外戚势力,打压异己,甚至包括自己的叔叔王立,朝廷内外遍布王莽党羽。

第二步,安排外邦献吉祥物朝贺天朝,王莽升为太傅,安汉公,一切大小事务由其全权处理。

第三步,嫁女为后。

第四步,借助“吕宽事件”,王莽“奏请”诛杀自己的儿子王宇,并诛连大量“非议己者”。

第五步,由爪牙提议,八千余名水军队伍上书请愿,王莽升为宰衡——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宰衡即为二人合称,系王莽自创。

第六步,组织或者编造了超级水军队伍,多达48万人,歌功颂德上书请愿加赏王莽“九锡”——始作俑者,后世加九锡几乎成为篡逆的代名词。

第七步,对内营造舆论宣传国家“野无饥民,道不拾遗”,天下太平,老百姓幸福指数极高;对外向西域诸国赠送大批财富,要其承认臣服大汉帝国。

第八步14岁的平帝夭折——按《资治通鉴》,为王莽毒杀。王莽选取宣帝曾孙——年仅两岁的子婴继位。

第九步,伪造白石丹书,上写“告安汉公莽为皇帝”。接着王莽按周公形式摄政,自称“假皇帝”。

第十步,伪造金匮图、金策书之类,说王莽为真天子,于是去掉“假”字。公元8年底,逼迫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玉玺,53岁的王莽正式登基为皇帝,定国号为“新”。 

三、王莽的托古改制是怎么回事?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知识分子多少都有点治国情怀,古今中外概莫如是,然而真正能走上治平之路的毕竟是少数,更别说像王莽这样拥有随心所欲的权力。可问题在于,你若身为诸子百家,开开脑洞发发牢骚统治者爱听不听也就是了;你若身为朝廷大臣,有所为有所不为,帝王家谱也不见得任由你来书写;可你自己若成为孤家寡人的帝王,那基业成败就全在你的手中,治平还是祸乱就得看本事了。这点王莽算第一个实践者,后面还有无数后继者。

王莽是儒家的忠心拥趸,按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最好的制度是恢复到西周,所以他一心按周礼来改造世界。

为了对付农业社会不可避免的顽疾——土地兼并,王莽下令将土地收归国有,重新分配,恢复井田。其实这点董仲舒也提过,但汉武帝根本不采纳,因为这会动摇帝国的根本——大量有实权有资产的地主阶级。

周礼的另一部分精髓是宗法分封制,所以王莽随心所欲地分封了几千诸侯,但却有名无实——没有封地甚至没有薪水,完全形同儿戏。

为了让社会看起来更和谐,王莽按儒家“必也正名乎”的精神,几乎将所有的地名、官名全按周代典籍中的名号改了一遍。无疑,统治者们多少都有以“改名引领改革”的癖好,譬如汉武帝就开创了反复变更年号的先例,但像王莽这么热衷又毫无价值的改名更号也数罕见。

此外,王莽又学汉武帝改革币制,将盐铁酒甚至山林川泽等收归国有,苛收重税,又禁止奴婢买卖,挑起与匈奴的边战等等。遭到反对后又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结果是将国内能得罪的阶层全得罪了,又恰逢各种自然灾害,民不聊生,终于逼得天下大乱,反莽的起义蜂拥四起。 

四、新朝如何快速灭亡?

其实王莽篡汉之前,已有多处小规模的起兵讨伐,虽然星星之火但也此起彼伏;及至后来群雄并起,绿林赤眉相继起义,各地军阀拥兵自重,王莽已然内外交困;再至刘、刘秀兄弟屡战屡捷、声名大振,王莽已手足无措矣。

王莽为了消灭刘氏兄弟为首的绿林军,组织了一支42万人的镇压部队,然而不想这支超级大军竟然交到几个废物将领的手中,被刘秀仅仅两万余人打得七零八落。这就是著名的昆阳大战。

接下来王莽已然回天乏术,尽管他还部署了几次剿匪战争,但已完全不是起义军的对手。于是王莽只好祈求神灵庇佑,直到乱军攻入长安。就像当年武王伐纣一样,谁也无法想象王莽的溃败竟然如此之速,不过数年,新朝开国皇帝就死于起义军的刀斧之下,亡年68岁。

 

五、结论

作为一代帝王,王莽多少也有点物质享乐,譬如年过半百还后宫无数,但其本质仍然勤于政事,即便众叛亲离仍然批阅文件,通宵达旦;虽然前期王莽显得沽名钓誉、厚德近伪,但王莽至死仍认为“天生德于己”,这分明就是孔夫子向往的“好德如好色者”嘛。

世道总是不能尽如人意,而统治权总不在自己手中,所以指点江山不腰疼的大有人在。可真的大权在手,又是否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呢?霍光是没读什么书,王莽是读了许多书,可天下在霍光手中中兴,在王莽手中溃败。理想主义的一厢情愿绝大部分时候都是灾难。

战国时代的儒道墨诸家虽被法家一一击败,但其思想的光芒仍被后世传承,这也让复古之风此起彼伏。作为儒家学说爱好者,王莽终于有机会真正实践一把,然而事实证明知识分子的幻想乌托邦绝不适用于水深火热的帝国,政治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过河再过河。

王莽以为制度定下了,社会就成功了,殊不知重病不能立即下猛药,制度至执行,执行至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适得其反,汉文帝雄才大略却休养生息的原因。

王莽的各种制度固然不合理,但无人可用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天下不是没有人才,取代王莽的刘秀手下就有云台二十八将,关键还是统治者的个人魅力。当王莽篡汉的原形毕露时,当王莽一次次得罪地主豪强时,人心也就散了。

历史毕竟成王败寇,王莽是否真的如此愚蠢不堪,后世已难以考证,但西汉社会病入膏肓,当时朝野内外对王莽寄予厚望,确是不争事实。设若王莽侥幸成功,安邦定国,解民倒悬,那篡汉就不叫篡,改制也成佳话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