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妖精往东南直奔九曲盘桓洞找祖翁九灵元圣,祖翁老怪带领众狮精直奔玉华城找行者报仇。八戒敌不过被抓去,沙僧、行者也战败。第二日,九头狮叫其它小狮王缠住行者、沙僧,自己变作九个头的狮怪,一口噙着唐僧,一口噙着八戒,一口噙着老王,一口噙着大王子,一口噙着二王子,一口噙着三王子,回到洞中。次日,行者和沙僧寻来,被九头怪一张口把他二人轻轻地衔于洞内。
夜深行者使遁身法逃了出来,询问土地,才知九头怪乃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九头狮子,因看狮子小童偷吃了太上老君送的酒睡着,狮子跑下界为妖作怪,已近三日(地上三年)。行者上天找到太乙救苦天尊,天尊随行者前来,念咒语收了九头狮子,行者去洞中救出师父及玉华王等人,回至王府,传授了三个王子武艺,离城而去。
救苦天尊的狮子如此厉害,孙悟空一个照面都打不过,这个说明什么?
九灵元圣,元,初始,达到了“圣”的级别,九灵,也是比较高的。它跟随的是谁,太乙救苦天尊,为人间来去解除困难的。
人有一苦,看见别人有这么大能力的时候,会出一种心,现在讲叫羡慕嫉妒恨。反过来来去讲,作为施者,不能很好很快的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别人,那么这项能力修的还不是太到位。
什么样人应该传什么样的不应该传,看德行。正好我们讲道德经,如果此人德非常到位的话,我们可以传他所看重的东西。
从这里看,面对最原始状态的时候,是没有招架之力的,所以我们才讲返璞归真。
太乙救苦天尊,救苦救什么呢?就是当你去碰见这个人有苦难,向你去寻求帮助的时候,你要帮助他们。
你帮助了谁?什么苦难?我们每个人形成一项自己能力的时候,会吃很多的苦,换句话讲你去帮助他们,就是帮助了以前的自己。
以前的苦,对于现在舒服的状态(假设现是舒服状态),是最源头,它才是根本。当碰上同样苦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会心生想帮助对方一种心。
那现在我们看一下对应道德经的第72章,他有一个什么样一个诠释的我们共同来去。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当人们不畏惧威压时,可怕的祸乱就要来了。这里的智慧就是,要有敬畏的心,不能有了某种能力,就无所畏惧。天地之间自然有规则在里面,“自然”也有自然的规则,就好像刮风闪电打雷下雨,是整体自然的的一套规则体系。道德经的最后几句,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他不是去表现自己有什么样的能力,而是还能帮助你达到什么。那么对方如果信,他的信心是十足的!玉华国,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是卖弄了一些能力,让对方羡慕不已,所以才拜他们为师。
我们讲究有缘人,有缘人,当你说话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有能量在里面。
有些有能量的老师,他会说自己是普通人,我们回顾一下道德经第54章,“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普,还能通,普天之下都能去通开,那么他的“德”已经达到与“修之于天下”的高度了。
当你不给别人心生任何思虑之心的话,才能很平静的过自己想要的一种生活。
有人台上台下是一样的状态,台上是某某级别的人,台下如果别人还认为你是台上那样的话,这个人其实就没有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心里会出现问题的,现在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这个角度去讲的话,不好为人师的时候,也是给自己一个空间。
唐僧已经走了这么多路了,已经非常接近于圣人的状态,要给自己一些独立的空间。每个人也是如此,奋斗很长时间小有所成的时候,也该考虑给自己一些独立的空间。
给自己独立空间,就是让自己更加轻松,身边的人,当你轻松的时候,他们沾上了你的能量信息,也会轻松。对于有压力的人们,这也是可以帮助到他们的减压方式。
这一难我们学会了,不炫耀,有缘的人过来,用不去炫耀的方式找到有缘的人。非常累的时候,这种状态,也能很好休息。
81难,前面想要一直往前拼,走到这里,越往后面,逐渐的又回归于人的一个状态。到这里离最后几难越来越近了,他们还有什么没有经历,要再经历什么就能求取真经,以至于最后可以功德圆满。我们共同期待下一难,这一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感谢关注静闻道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国学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