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有同人诗评七夕诗六则

 泮溪别馆 2017-09-09

廖国华  人间屡见沧桑改,底事银河水不枯。

青牛  已觉风中秋味道,茜裙应近水湄边。

今羿  赖有商家多妙彀,九衢花事密如烟。

岁寒公子毓  拟说双星离恨重,不教人共月明看。

莲心千结  许是人间多别恨,苍天不忍现双星。

萧萧行吟  切莫眼前怜惜少,空从别后叹曾经。


1


廖国华《丁酉七夕》

一隔仙凡景便殊,岸边何得凤栖梧。

人间屡见沧桑改,底事银河水不枯。


大有:起句说牛女一分离,景况和以前就不同了,但作者并没有说有何不同。承句讲现在银河的岸边没有“凤栖梧”,则以前有“凤栖梧”。因为现在无、以前有,这才是前文的“景便殊”。“凤栖梧”,指良配佳偶。本来的良配佳偶被拆开,这是令人何其怜惜悲慨的事啊!第三句从当年发生的事件转到了人间沧海桑田的变迁,把视角一下子从古代传说拉到了当下,这有利于后文抒发情绪,转的巧妙。既然视角已经拉到了当下,所以作者紧接着就诘问银河为什么不干枯掉。这个诘问,有些类似窦娥立下的三桩大愿了,利弊且不论,它是在表达一种强烈的怨气,使人觉得有力度。后两句分说“仙凡”两处的不同,又是“景便殊”。我们看这首诗的篇法极为紧凑衔贯,不仅自我情绪的抒发一环扣一环,并且前后文的呼应十分高级。很多人说绝句需要灵性,讲的很对,但过份强调灵性而忽视技法上的思考,作品便经不起推敲。经不起推敲,回味就不够了,因为你会越想越不对劲。


2


青牛《有寄,写在七夕前》

半庭月色照无眠,堪慰襟怀非旧年。

已觉风中秋味道,茜裙应近水湄边。


大有:七夕时节而有寄,我们单从题目上似乎就嗅到了一种暧昧气息。作者说当时有半庭月色,这是一种十分清爽的环境,而他在这个环境中无眠。无眠,自然是因为某种情绪。什么情绪呢?下句讲“堪慰”、“非旧”,原来是明朗而洒脱的情绪,这和第一句的环境描写是相得益彰的。第三句风中的秋味道,自然也是清爽的,这个意象与前文十分协调。那么,作者为什么有这样明朗而洒脱的情绪呢?结句给了答案:某个人应该到了水边。到水边做什么?七夕时节,织女到了银河边,自然是要准备渡河相会了。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前文作那样的环境描写,其原因所在了。这个写法是通的,但拐的弯太多,显得不那么明畅。第三句的“秋味道”本身没问题,但它和下句有何关联,为什么说“已觉”而“应近”,值得再加考虑。总体的说,这首诗的环境渲染是成功的,我们说,用带有明显倾向的环境描写去渲染情绪,这样的写法是十分值得学习的。


3


今羿《丁酉七夕预课》

春闺彩线久慵拈,乞巧何人肯望天?

赖有商家多妙彀,九衢花事密如烟。

 

大有:第一句在描述一件事,说已经很久不动针线了,但视角并不明确,是在描述某个具体人物呢,还是在描述某种普遍现象?第二句用“何人”两字设问,则我们明白了,前句描述的不是一个具体人物,而是不特定的人群,即普遍现象。“久慵拈”、“何人肯”,说明已往七夕的风俗,都已经不讲究了,这样的语气,透露出一种遗憾味道。第三句用“赖有”二字作转,虽然貌似是一种庆幸,但“商家”而“妙彀”,我们其实知道作者这是在讽刺某种现象。讽刺什么现象呢?到处在买花卖花。七夕是中国情人节的提法,近些年才出现,前些年是没有的,更没有互相送花的说法,这其实是商家炒作出来的概念——我们看古人的七夕诗,其情绪基调大多是悲伤怅惘的,根本没有情人节的欢快氛围。对此,我的观点是:以前没有这个说法是对的,这个说法是商家炒作,也是对的,但它既然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共识,则也不必要太过较真,毕竟民俗这个东西历来是不断演进的。既然提到了情人节,则第四句的“花”,说的应该是玫瑰花之类了。这首诗寓褒贬于一二字之间,怨而不怒,深得讽喻诗体要。


4


岁寒公子毓《七夕对雨》

芭蕉滴落意阑珊,雨洗疏桐秋气寒。

拟说双星离恨重,不教人共月明看。


大有:芭蕉滴落,其实说的是雨滴在芭蕉上滴落,它省略了雨字,蒋捷说“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纳兰性德说“点滴芭蕉心欲碎”,这是同样的写法。从几个例子中我们看到,这个意象带来的情绪,历来是有些悲凉的,所以作者说“意阑珊”。情绪基调定下来之后,后来就又给出了几个意象:雨、疏桐、秋气寒。很显然,这个是紧承前文的情绪的,总体造境圆融统一。后两句讲心中觉得是因为牛女双星离恨很重,所以老天不让人们把双星和月亮一起看。为什么不让和明月一起看呢?因为明月历来是代表思念、代表团圆的,和它一起看,反衬之下,更加重了离恨。为什么说没有和明月一起看呢?因为下雨了,有阴云嘛!此处点的不够明确,这是因为在前文的“芭蕉滴落”、“雨洗梧桐”句中,雨的意象太靠前了,容易让人觉得是重点在讲芭蕉、梧桐而不是雨——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把想要表达的意思的重点放在句子后部,前部是用来修饰后部的,这是很多人的阅读与理解习惯。




5


莲心千结《七夕逢雨》

一年又是女儿节,沥沥窗前雨不停。

许是人间多别恨,苍天不忍现双星。


大有:前两句交代了时间、环境:七夕而雨。这其实是一个十分寻常的情况,但诗人心绪大多比较细腻而活跃,所以作者由此作了生发——之所以七夕有雨,可能是因为人间本来就很多别恨了,老天不忍心再让人们再看到牛女的境遇了。这样悲伤的情绪基调,和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对七夕这一节日的观感,是一脉相承的,并不搞时下流行的“中国情人节”的调调。这首和上一首,立意有些类似,但写法不同,所以效果就不同。比较而言,这首更近于太白,他的诗重气,通常不太着力于意象的繁复和细腻,句式也是简畅的,所以让人觉得清晰一点;上一首首更近于老杜,他的诗重法,在意象的刻画和安排上讲究比较多,句式也相对奇崛,所以让人觉得厚重一点。当然我们要说,对于绝句的句法而言,宁可简畅一些,不要搞得太奇特,七言绝句尤其如此,《说诗晬语》讲“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露不吐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但本首有一点小瑕:结句中的“现双星”,有些过于简畅,已经至于类乎简陋的地步了。


6


萧萧行吟《七夕》

每逢七夕话双星,碧海红尘不忍听。

切莫眼前怜惜少,空从别后叹曾经。


大有:第一句用叙述的方式开门见山,这样做的好处是后文容易下笔。“每逢”,相较于后文的句子,有些过于油滑了。第二句说牛女的分离故事令人不忍听,这个意思没问题,但表述不够恰切——牛郎和织女都在“碧海”即天上,并没有一个在“红尘”。后两句讲了作者的感慨,有劝谕之意。因为有前文的描述铺垫,所以后两句的感慨出来的颇为自然,整体章法连贯。但唐人讲“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宋人讲“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类似的立意,古人的表达是丰满和形象的,而这首的后两句流于说教,味道就不隽永了。


总    编:万卷破  

副总编:苕溪客   大有同人   

编    辑:幽篁客、阳光识我村、慕容叡、川东散人、小桥流水、溪荫子、雅湖歌棹、凌河岸柳、 牛皮山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