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外科:1600万重症患者最后的救赎

 老爷爷pwz 2017-09-09


精神外科是现代医学功能神经外科的一项重要学科,精神外科学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学科,在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中发光发热。但是直至今日,当我们提到精神外科医学时,仍有许多人对此报以不理解的目光,觉得精神病采取手术治疗根本不可靠,然则事实并非如此。在精神外科诞生之前,治疗精神病采取的方法主要以精神分析法、抽搐疗法以及电击疗法等,但疗效甚微。直至精神外科手术疗法诞生,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精神病的手术逐渐开始被完善并越来越成熟。脑立体定向技术更是将精神病治疗引入全新治疗阶段,改写了整个精神外科手术的发展进程。

精神外科的发展,你了解多少?

大脑是我们机体中非常复杂的一个器官,实施手术是否会影响其他功能呢?精神外科手术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

1888年,瑞士精神病学家Burckhardt开展了第一例精神外科手术,由此精神外科手术正式拉开序幕。迫于当时的社会舆论压力,未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1935年,Fulton以及Moniz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良,并发表了精神外科专著,但由于当时设备技术都十分有限,因此该技术并未进行大力推广。直到1985年,我国陆续开展一系列立体定向手术,在治疗难治性精神病上效果甚佳,1987年,首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上,研究人员开展交流了一些地区的精神外科经验,1988年,全国首届精神外科研讨会上,对立体定向手术适应症的选择、规范手术操作、统一评级量表进行了规范,因立体定向手术定位精准、侵袭性小,已经成为目前精神外科的主要治疗方法,同时,外科治疗对于经内科系统、正规治疗无效的精神疾病患者是一种必要的选择。

随着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结构和功能性影像技术、神经内分泌学科的发展,形成了现代精神外科学。我国脑立体定向手术也随之发展到第五代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相较于之前的脑立体定向手术,第五代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将MRI、CT、DTI医学影像系统完美融合并导入手术系统中,由计算机进行3D建模、计算靶点位置、模拟手术路径的先进医学技术。其核心亮点就是“精准、微创”避免术中二次损伤所造成的并发症。也就是说,相较于之前的脑立体定向手术更加精准。

多图融合、3D建模及手术路径规划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所采用的第五代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截止到2017年已经完成2600余例难治性精神病患者手术,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1230例,抑郁症患者338例,癫痫致精神障碍210例,药物依赖169例,酒精依赖60例,顽固性睡眠障碍593例,总体治疗有效率在95%以上,手术并发症不足0.5%,0死亡。

为什么仍有很多人无法接受精神外科手术

在许多人的传统观念里,手术即意味着开放式手术,而大脑又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部位之一,实施手术必然会影响其他功能,加之我国能够熟练操作立体定向手术的医生并不多,因此导致许多人仍然在长期服用药物治疗。

第五代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术后CT

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伤口仅为3cm小切口,从患者拍摄的术后CT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图中红圈标注部分),完全不会影响患者术后的其他功能。

再者就是鱼龙混杂的医疗行业,导致患者无法正确选择医院,久而久之使得患者家属失去治疗信心。

正确看待精神外科,才是治疗的关键

首先,通过现代脑立体定向术即“第五代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不会造成“后遗症”。经多例术后患者随访,无智力、语言、逻辑、计算、记忆等功能障碍。也就是说,手术不会将疯子变成傻子。一味的排斥手术,是对“外科”医学的不认可,是不科学的社会观点,是阻碍医学的发展,痛苦的是患者及家庭。其次,经内科系统治疗无效、长期药物服用无效的患者,外科手术是一种必要的选择。

其次,手术其核心作用:1、药物难以控制的精神症状得到控制或消除。2、减少用药,提高药效,从而降低药物副作用,部分患者也有停药可能。3、恢复患者自知力从而回归社会,完成正常社会功能(学习、生活、社交、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