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泉毕氏聚居地

 尧祉99 2017-09-09

阳泉,是太行山区典型的北方人口聚集地。历史上,阳泉毕姓一族,栖居于桃河岸边上五渡。现今,上五渡村成为了阳泉典型的毕姓人聚居地之一。

上五渡毕氏始祖毕兴,明洪武年间,民间迁民,由河北元氏县“迁平定州桃江渡口,落居上五渡”,繁衍生息,绵延不绝。迄今640多年历史,衍生族裔22代,有人口1500多口,成为阳泉毕氏一大家族。可谓“阳泉毕氏根祖地”。据上五渡《毕氏家谱》记载,明清时期,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家族人口出现流动移民,或东迁西移为谋生存,漂流他乡与他姓集聚;或南徙北徒起起伏伏偏居一偶,形成毕氏多个聚居部落。笔者已考明的,如郊区李家庄乡长岭村、盂县牛村镇杨家庄村、南下庄村、孙家庄镇大吉村(明嘉靖前为杜家沟村)、秀水镇小桃园村、路家村镇贾家垴村;正待佐证的,如平定县巨城镇柳树峪村等,皆是上五渡毕氏家族移支聚居的村落。这些涵概上五渡毕氏“根祖”文化遗产的聚居地,无不镌刻着毕氏家族兴衰的印记,维系在上五渡“根祖地”氏族脉络之中,凝聚着世代先人智慧和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传统文化特色,可以一赋描述:“神韵热土育英杰,甘淘清溪颂风流,繁生缔栋延世酬,地灵人端青史留”。

毕氏长岭聚居地文化建筑  

据上五渡《毕氏家谱》记载:明时期,六世祖毕元卿携子在域外不足三公里的郊区长岭开垦耕禾,年复一年,收获丰盈,就地仓储,“安营扎寨”,故此,形成现今的长岭村落(俗称长梁)。  

旧时的长岭,北是黄土坡,南称荒地沟,东即井(渠)沟,西为摩天垴,村中一道坡,汇成一部落,古称毕山沟,又称毕家岭。长岭支裔记述先祖初到此地的景致“桃林遍野,层林尽染,水脉向西”,择地南北两翼定居,居周开垦,寓含“眺望祖籍,念想故乡,远近呼应毕家亲”之意。早先,每逢年关、庙会时节有长者派员回祖籍祭祖奉祀,后因世远年湮,支大人众,创立茔会,立筑坟茔,新著谱牒及建宗祠,设坛祭祖祀宗。迄今,长岭村近500年的历史,有毕姓人口近千口。已使旧时一个荒芜的“移民屯”发展成为具有古今文化建筑风貌的大长岭,同时也营造和传承了毕氏家族优良的氏族文化传统。   

2014年甲午中秋前夕,笔者赴长岭村采集《阳泉毕氏文化》史料,拜访移支亲人,眸瞻长岭村景一序井然,文化古建新筑一派景象。“一进长岭眼界大放,‘鸿门牌坊’气势昂扬;步进九米‘庙碑立岗’,走近碑容村情所详;心潮澎湃指东仰望,‘城墙纵横’威严雄壮;跨步岭上进入村央,‘戏台剧场’文化广场;‘鹤壁长廊’相汇岭上,‘宗族祠堂’建筑敦煌(古文化风格);‘村巅广场’商贸峰旺,‘村部大楼’坐落南岗(现代风格);官民同心敦睦长岭(梁),山水宜人聚居‘天堂’。”追溯长岭立村历史源远流长,古建民宅文物张展历史表象。注视“宗谱、庙碑”即可浏览长岭毕氏古今文化建设的“传记“;踏入“宗祠殿堂”方能尽知历代祖先为长岭昌盛奋斗献身的“铭录”。走访父老宗亲,聚焦反映毕氏家族传统“根祖文化”传承的巨大影响力。  

所悉,郊区长岭村今已纳入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属。建言:对于长岭村的开发应顾及历史文化建筑遗存保护,留给后人“历史传统文化建筑”的实物见证。  

毕氏盂县聚居地宗族脉络  

上五渡《毕氏宗谱》载记:八世祖毕坐辰迁徙盂县,至于何村没有明确记述。2014年毕氏家族进行第三次修谱时,家族长者问及其坐辰移支的下落,“念想宗亲回归祖根”成了毕氏家族的共同夙愿。“阳泉毕氏一家亲”的理念,引起笔者对离开故土长达四百多年的宗支族人的关注,择机访问盂县寻脉归根,回馈父老。  

获悉盂县“毕氏村”,笔者奔赴去追寻。2015年9月5日,走访牛村镇南下庄村毕氏; 10月17日,访问东园小桃园村毕氏;10月23日,寻访路家村镇贾家垴村毕氏;11月4日,走访秀水镇北村78岁高龄的毕秋海老人;12月1日,获悉访问路家村镇杨家庄村(已无毕姓人居住),现存有先人遗墓。一位张姓年长者介绍“墓茔毕氏主人是古时候从五渡来的”。不同时期,不同遭遇,先祖落籍,子孙动迁,起起伏伏,分派聚居。其毕氏聚居地散布于盂县多个村落。  

投其所考,明确了上五渡毕氏盂县移支的迁徙行踪。其一,八世祖毕坐辰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迁徙盂县东南部山区,落居杨家庄村,繁衍生息,衍生七代后裔。早前,子婴出生周岁,家人都要回上五渡祖籍“禀报”并拟名。达一轮12岁后名入家谱(参见毕氏家谱)。八世祖毕坐辰迁徙盂县立祖后,他的裔代至十五世名讳仍载入祖籍家谱。其二,先祖毕坐辰迁徙杨家庄后,他的裔孙十世祖 毕朝相、十二世祖毕廷容、毕廷珠先后从杨家庄村再度迁徙异土他乡,形成了新的毕氏聚居地村落。即:杜家沟村(今大吉村,杨家庄迁入);小桃园村(杜家沟迁入);南下庄村(杜家沟迁入1支,杨家庄迁入2支);贾家垴村(南下庄村迁入)等。

综上毕氏集聚盂县的村落,是上五渡毕氏家族的血缘支系大脉络。在早前的1995年上五渡庙会节期间,曾有南下庄亲人到祖籍寻根问祖(上五渡毕氏家族有记),但未能如愿以偿而搁浅。这次祖籍寻脉归根一气呃成得以实现。盂县87岁的毕富元、78岁的毕秋海两位老人万分感激地说:“首先让盂县几支毕姓人只知同姓,不知同祖的憾事得以拔乱反正;同时明知了盂县毕氏根在上五渡.”。上五渡毕氏根祖地族人也消除了“盂县族裔何去何从”的遗憾。可见氏族人“无论徙走天涯海角,或是离籍天长地久”,根始终不忘。由此可以想象“根祖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潜力所在。传承氏族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毕氏聚居地平定柳树峪印象   

平定县巨城镇柳树峪村是有毕姓人聚居的村落。上五渡《毕氏家谱》记有四世祖毕辅乡携子毕赞于明时期移居他乡却不知所向;古谱简草手记疑徙“巨城”;始祖遗碑记有其曾孙辅乡移徙“起因”,指在昭告后人“骨肉同胞归祖”之意愿。故此,笔者奔赴柳树峪村稽考访问。  

柳树峪村地处平定县东北部、巨城镇东南部地区。柳树峪村,“因居沟谷、村口有数多古柳而得名”。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境内人口有300余人。原有毕、朱、郝、马、王、狄六大家族,现仅毕、朱两氏人居,其中毕氏人口有17户60余人。  

柳树峪村《毕氏家轴》、《村志》里的人物章节都记载“毕氏第一代人是毕芝林、毕芝利兄弟俩位。追溯祖先至少在清康熙年间就已入‘柳’,是柳树峪第一代人”“传说是由河北迁来,详情不明”。但有一条与上五渡毕氏始祖由河北元氏迁来,意境相似。可想,柳树峪毕芝林前族史籍,或因诸多历史因素至今未能尽详。这待在今后作以佐证。  

柳树峪之行,“辅乡落居此地”未能稽考确切,但是,作为毕氏聚居地之一,留有毕氏人群聚居的历史文物遗存及毕氏族人生存、生活的集体记忆和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柳树峪村一位朱氏族人介绍说:“毕家人来的最早,古时候朱家来的时候,毕家就在”“现在毕家人口没有朱家多。毕家人到外地的比在村里的人多”“毕家祖先对柳树峪古时建庙、树碑立阁捐赠的银两最多”。如此说来,反映出柳树峪人(包括毕氏、朱氏)的纯朴、真诚、厚道的乡土情节及平和、友善、和谐的民族文化情怀,同是民族的瑰宝。  

柳树峪之行,印象至深。毕氏族人赠予笔者的一卷由朱鸿庆2010年主编的《柳树峪村志》,阅以知其甚。柳树峪固然村小人少,但历史源远流长。毕氏族人在古时入“柳”定居之先,“建庙立阁”出力出资巨献,已名入谱志;在近代,与他姓共处“立村置富”奉献非凡,已载入史册。

综上聚焦阳泉毕姓一族聚居地,是历史地理人文、区地民族文化之一壁。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区地氏族文化是民族之根。在新时期、新常态城镇化兴起之际,追溯、发掘、研究、传承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文化经典宝藏,对落实文化兴市战略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