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续期间毕氏宗亲往来互访交流 大事纪要 2009年九月,奉节谱办历时数月,六续《毕氏宗谱》卷一到卷四打印、校对、初步断句和卷五至卷二十四“世系表格化”整理初步完成,发给云阳毕臣编校。方礼“毕氏表格化世系”,三代一横行,排世系序数,父亲姓名,自己姓名,配偶及子女姓名,居住地,自己生平事迹、生卒年月、墓址、家族文化健康等等,方礼此法分录详尽明晰。 十月,毕臣到奉节,就谱书校印的方案做了初步的协商。奉节支系开始进入家庭采集信息。鉴于谱书大量的主笔撰编校对的工作即将展开,谱办一致同意毕臣携带24卷六续谱(最完整的一套)及其打印稿只身回云阳。 毕臣因上派新城学习,寓居云阳初一中学生宿舍里。为了早日付稿谱办着手复核,上班之余,昼夜不分,着手谱书的校对考证和谱稿的撰编工作。首先,毕臣将表格内容进行了整编,保留了奉节谱办录入的世系序数、父亲姓名,自己姓名,对字号、配偶及子女姓名,居住地,自己生平事迹、生卒年月、墓址、家族文化健康等等进行了合并。这工作十分机械,但由于数量大,每人就剪切粘贴内容多达五六项,还要添加“生于”“居”“卒于”“墓葬于”等字样,耗时达年余。由于颈椎生病,后期老谱文字核对、修订句读等只是做了一些,基本还是以谱办的录入为实。2010年9月到2011年,毕臣调入盘石中学后,精力主要放在学校了,但其间断续的编撰了一些文稿.2011年7月交付谱办的6余套书稿(第一卷和奉节分册)基本就是这样形成的。此后,毕臣和克祥以及湖南的毕伏臣等编谱撰稿人,亲自考察了陕西镇坪县和重庆巫溪毕氏聚居地、拜访了湖北赤壁市工作的毕常青和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的毕丁仁教授,还走访洪湖一些地方,谱稿从而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2012年10月末,云阳毕氏族人拜访陕西镇坪回,方辉致电我付酬编排谱书,因工作忙和家中电脑被小儿拿到大学去了,本想延缓年末再续。11月17日,方礼被诊断患肝癌,临住院再三相托,要帮奉节完成谱书编印工作。谱办一切他已经移交方平。方平次即与我联系。于此,新买电脑及打印机等,并联系云阳新仪广告店主陈宏梅,启动世系树状图谱打印,合力再编谱稿。以期稿成方礼一阅。 11月30日,华中大学毕丁仁与毕臣建立联系。始知湖南毕氏的家谱研究工作早在清代就与蒲圻毕氏共享统宗资料。 2010年5月,方礼只身访云阳,通报了奉节信息采集的进度,7月告诉毕臣奉节信息采集工作完成。8月奉节族人信息录入完成,电子材料发给毕臣。陕西安康毕方平发校对稿给毕臣。奉节族人奉节谱办策划人之一毕方辉调入云阳,云阳族人组织见面酒会,云阳族人提议成立云阳毕氏宗亲联谊会。9月,方礼完成六续谱所记述的迁徙族人及迁入地,发给毕臣发布在网上,以期各地族人联谱。毕臣与江西毕新丁、毕义星,湖南常德毕伏臣建立联系,拟共寻江西庐陵家谱,建立毕氏家谱大全群共享家谱研究之成果。 10月初,毕伏臣告知,庐陵谱有望看到。说湖南毕人俊手中有一套,他已经看到一二卷。说国庆之后,携之来云阳共研修谱事宜。为此,毕臣国庆七天足不出户,完成了谱书第一卷初稿,11日在盘石中学文印室打印出分上下卷的第一稿,装订三本(后来送了湖南常德的毕伏臣)。 11月12日,毕伏臣和湖南临澧县新安的毕文祥,他们是受毕文汉委托,来到云阳奉节,查得新安毕氏就是湖南临湘迁澧县新安毕家巷,与蒲圻新店和我云阳,均为毕宗文后裔,我赶印了一二卷谱稿送给毕文祥,他也将新安毕氏的谱稿送与我一册。另,参看湖南石首毕氏谱,发现“祖高继万,开国承家”字派属于江西庐陵较早的字派,蒲圻毕氏是庐陵迁出,字派晚庐陵字派甚久,但因久远,还没有发现庐陵谱,字派还难和。 12月,毕伏臣去临湘韩家塘和董婆泉,未有发现;19日,奉节毕克祥到南京东华大学,湖南毕文校及女儿毕军平亲往交流接待;毕臣计划去成都见毕玺。毕玺是毕公高100世,我们的先辈,也是十分关心家族人文建设的老人,80余还亲自编撰云阳《大湾滩考》。元旦去看看他,并做一些请教。 2011年2月,毕芳礼来云阳,商议将老谱存放国家图书馆,最后决定找重庆市罗斯福图书馆毕涛联系。 3月9日,受毕臣委托,重庆奉节毕克祥和陕西镇坪毕芳平赴湖南,同毕伏臣看望临澧县因脑溢血生命垂危的文祥。毕伏臣电告清明寄湖南澧水流域的毕氏信息给毕臣。月末,方辉将回奉节,毕小敏访云,毕家国安排宴会,云阳毕臣、毕太缤、毕孝华、毕孝富陪,口约奉云家族聚会互访办法,信誓旦旦,其情融融,十分真切。 清明,璧山毕氏举行家族大会,奉节毕尊龙、毕克祥代表云阳奉节参加,4月8日,临澧举行家族大会,发放谱书,伏臣文汉并诺赠临澧县系《毕氏族谱》给重庆族亲方辉克祥毕臣和湖北方平等存阅。奉节方平、方礼来云议出谱稿6册,以供奉节一系修订。 云阳毕臣奉节毕道武【克祥】受陕西镇坪毕芳平邀,2011年7月8日午,毕臣到奉节车站,克祥安排与湖北利川毕慧相见(其父毕超应湖北利川咸丰县活龙坪乡野茶村岩上组),接着到巫溪,巫溪鱼鳞乡毕松(明)亲到车站迎接招待,然后三人东北行37公里到徐家镇白鹿中学见毕道金,在这里研讨纠正补录了巫溪族人的相关信息并合影,然后四人驱车进入铜罐沟,约18公里到鱼鳞乡毕道凤(毕松父)家,歇息一晚,回车白鹿中学,北上大巴山到麻羊洞(巫溪徐家镇龙店村),约20公里,见毕明清(村长),上山见过巫溪毕氏始迁祖毕源澍碑,进一步研讨了当地族人的人文信息,合影之后上界梁,途径鸡心岭关隘(海拔1800米),这里是湖北陕西重庆三省交界之处,10分钟内,公路出重庆,绕行湖北竹溪县园茂菜籽坝,经陕西镇坪县钟宝镇民主村毕道平家,约25公里到陕西镇坪县华坪乡尖山坪村毕芳平(现居安康,镇坪县政协干部)故里。镇坪植被达87%以上,核桃、野生蜂蜜、竹笋、荞麦、燕麦、香菇等原生态土特产,享誉四方。民风淳厚。我等之来,此接彼迎,家家无不是齐集至好,山珍满桌,茶酒殷勤,无醉无止。 8月19日下午18:00时,湖北武汉武昌华中农业大学门口,华农动物医学院院长毕丁仁迎来了来自湖南澧县的毕伏臣、毕家国、陕西镇坪县毕方平、重庆奉节毕克祥和云阳毕臣一行,会商南宋末年江西庐陵迁出的毕宗岩、毕宗佑、毕宗文三支后裔合谱事宜。 2012年四五月,毕克祥、毕方礼先后赴重庆铜梁平滩河、江津四面山、璧山考所遗毕氏续谱事宜。联系云南贵州及重庆开县湖北族人共研毕氏宗谱文化。相关情况与我进行了适时联系。湖南毕伏臣告知,常德县系《毕氏族谱》将刊,约文附牍,并诺赠书给重庆族亲方辉克祥家国毕臣和湖北方平等存阅。 2012年10月,毕家国、克祥、孝忠孝富我们一行到镇坪县拜访华平镇毕道云等。庚即奉节毕方辉、方平、方礼联系,拜托尽快编校宗谱,特别是奉节分册。11月中旬,方礼诊断患肝癌住院。但还在坚持提供族人一些信息。 毕 氏 宗 族 谱 ——本稿用于修订和补充 毕氏宗族谱办公室 地 重庆市奉节县永安镇县政路37号附4号 重庆市云阳盘石中学校 联系人: 重庆市奉节县------ 水利局 毕方礼13996569256 毕方相13251168968 检察院 毕方平13896974195 旅游局 毕方辉13996533555 毕氏宗谱网:http://www. 重庆市云阳县------ 盘石中学 毕臣15123536166 QQ:79484281邮箱79484281@qq.com 2010年10月10日 第 (毕氏人文·古代部分) 内容说明 (上卷)毕氏人文·古 代 部分 主要录到清朝时期结束 (下卷)毕氏人口·99世前部分 主要录宏字辈(含)的世系 《毕氏宗谱》编撰人员 总 策 划: 重庆云阳部分---毕运符[玺] 重庆奉节部分---毕春成(美) 毕方礼 湖南安福部分---毕文祥 编委主任:毕其衡 编 云阳部分---毕其昆 奉节部分--- 毕毅(道) 责任编辑: 奉节部分---毕方礼 云阳部分---毕运符[玺] 主要稿源: 湖北蒲圻 同治十年刊《毕氏宗谱·六续》 ---原著毕集成[迪卿] ---断句重读校对 毕方礼 毕方相 奉节部分---毕方礼 云阳部分---毕仲源[本泉] 毕运符[玺] 毕太川[臣] ——云阳木鱼寨一宗世系 信息采编: 奉节部分 奉节县城(永安镇):毕方辉 奉节新民镇九树槽: 毕文玉 毕春兴 毕方探 奉节安坪乡大水田: 毕方学 奉节安坪乡望江溪: 毕克强 奉节安坪乡韩家坝: 毕道松 奉节永乐镇罗家坨: 毕永才毕强(道) 奉节兴隆镇三角坝、含瑞: 奉节青龙镇青龙和五马乡吊楼:毕道银 巫山县福田镇 巫溪县徐家镇徐家坝: 巫溪县徐家镇界梁子下铜罐沟:毕道清(巫溪籍) 陕西省镇坪县忠宝乡华坪村: 云阳部分 云阳平安镇民安村老屋基:毕运京(平南) 云阳平安镇民安村皂角树:毕启坤 云阳平安镇民安村瓦屋: 云阳平安镇牛门村: 云阳平安镇诚心村: 云阳平安镇黄木村: 云阳外迁部分(成都重庆万州奉节):毕运符[玺] 云阳外迁部分(湖北武汉荆门):毕玲(太,女) 毕锐(太) 云阳外迁部分(湖北潜江):毕其昆 云阳外迁部分(贵州六盘水):毕运簟[正平] 云阳县城:毕孝安 毕孝忠 汇编校对:毕太川[臣] 毕方礼 毕方平 毕方相毕方辉 封面设计:毕太川[臣] 审稿印发:毕太川[臣] 毕方礼在湖北黄陵 (备注:未列籍贯者为奉节、云阳籍,见谱内其他资料) 前 家谱是家庭家族文化之载体,后人成长之家书。 当今是文化多元的时代,家谱文化也不例外。一部好的家谱,她不仅蕴藏着民族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物传记及地方史的重要资料,甚至是人种遗传基因、家族遗传病理学、家族优生学、教育学研究和家庭发展优化的宝贵资源。家谱作为在家族内部编撰的、不公开发行的史籍,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史研究的史料价值。2001年2月7日,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大力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中说:“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 亲三代,族万年。毕氏宗族为中华一脉,文化源远流长。《史记.周本纪》云“周公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 “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说明毕氏先祖是西周武王的公侯,为文、武、成、康四代倚重。周870年中,毕氏显赫望族,不但有毕公高青史流芳,后裔毕万封大夫于晋,其继图霸中原,衍魏、冯、万、潘、梁、王等氏。名相有毕諴毕士安,名将有毕再遇,名发明家有毕升。 集诸氏之美,人才之盛,三千余年贡献四方,四大发明造福万代,毕氏之功伟矣!然据《史记.六国年表》言,“秦既得意,烧天下之书,诸侯史记犹甚……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西周至今三千余年(西周立国约公元前1046年,距离2009年足有3055年),毕氏分枝散叶,计代约百余世,人满天下,多少才俊卓识,相逢却不得一识。甚至于奔走四方,不悉木本水源,数祖忘宗。扼腕长叹之际,不揣愚昧窘迫,左访右查,历时数载,所得编于一册之中。 本谱谬名宗谱,实不肖妄称也。就时间而言,溯汉唐多有不明;举内容而论,录我族人比邻宗居又多有不全。据载,河南登州、湖北随州戴笔店、巴东、郧阳、竹山、竹溪、兴山,湖南临澧安福,云南东川府会泽县,贵州都匀府麻哈州,四川自流井、射洪、巴中、保宁、达州、重庆潼南铜梁合川涪陵梁平开县均为蒲邑传人迁徙聚居之地。本谱名“重庆奉节云阳部分”,犹不知其可。庐陵之迁蒲圻,六续谱统我全宗,七八不全,今九续始,以地域分册,即有未录,还可待来。何以是名?答曰:奚为发端,以待后贤。 本谱考虑今人阅读习惯,体例格式,与旧制多有不合。作为继承民族先进文化,存储族人人口信息,发掘毕氏人文精神的资料书、工具书和教科书,使更好服务于社会人口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虽然有原六续谱存原貌的想法,但也进行断句和考证,另外有些文墨多为自撰,仓促间校对粗疏,难免缺失错漏,敬请指正。 凡 2、本谱族人性别男性不批注,女性用“女”注释,有时加圆括号。用符号表示时,“△”表示毕氏男性,(此中人名一般不标姓氏“毕”);“▲”表示非毕氏男性;“○”表示毕氏女性, “●”表示非毕氏女性。 3、本谱族人行序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老大用“1”表示,老二用“2”表示,依次类推。并且兄弟姐妹以家庭生养自然次序排列。古谱部份从祖。表格列名,不批注者以所占位置先后为准。 4、特殊地方已故人名加下划线。加双下划线为迁徙记录。 5、本谱世系排布或展示采用“世系一览表”和 “世系生平表” 。 “世系一览表”(联谱分支论系,数代一联,表页篇幅不足时,下续页码见阿拉伯数字标注) “世系生平表”(题标明注居聚之所和始迁祖名讳;表内族人简介注明迁出地或现居另有处所者,登录时在世族人户籍实迁且异地生养超过三代(古谱无限,只要实迁),必须标明“世系另起+页码”,另起篇目时标明“上见页码第几行”;未注明“世系另起+页码”说明未有续文。“世系生平表”陈列以县别列卷,地名以刊谱时规范而称谓,古今地名和区划不一,在文下注明。) 6、本谱凡书先祖名讳事迹,为不致混乱,不行避讳隐诿之举。一般也不用敬词,以便识读。古谱部份从祖。 7、本书暂时由毕氏谱书办公室组稿,稿毕试印本以族群发行,以荐族人补缺增校,初稿未完全统计在册的或情况有错漏新增加者出版前予以编校,而后付印传世。版后错漏,自行批改,另可将有关信息函告毕氏谱书办公室人员,作为本谱备案材料,以备后人一定年份之后修订再版或续版之用。 8、鉴于现在及以后人口实行计划优生的特点,家庭人丁将出现单线发展的大趋势,以利于“一谱久用”。谱书“详本”“精本”设置备用表格式谱表“后世续谱”,约够50代人登录信息,使后世续谱,十分方便。 9、同治十年刊六续宗谱《凡例》续用部分: 一:“谱书体例”原本庐陵体,今每卷以历史时段(如:第一卷,从古到清)录人文,以相同世代(如:第一卷录入世系都为毕公到98世宏字辈)录世系,下有专文说明。 二:“书法”原取左氏纪年之例,顶头提世名,用小字简介生平。今从表格式世系录入法。 三: “注”内书字、书配、书生卒葬向及几子女或功名,仕宦若生平有德,业品行足称者,另列文传,不胜书。间有之者,其子若孙求纪之体,人心也。此条内容列为族人生卒情况生平事迹配偶子女专条栏。先人文献,原样保留,句读后加,或许错点,读者留意。 四:“世系”,先大宗,次小宗,次支系。以是循序明宗。法也若传志以世而降同世以年而列,不必分科。 五、六款:论旁宗录入和坟山录入,古谱原文保留,今人信息择要记述。 七:婚姻生育,据信息直录。妻子可以沿袭“生者书配,没者书妣,再醮者书续。” 八:历世美恶宜并录,以为法戒。今不及恶者,为亲者讳也。善善欲长,恶恶欲短,礼有明训,非私也。此条沿用。 九、十款:论无子女录入。 十一:出继外姓或随母他家,必书出随某姓使知所归也。从释者书。此条沿用。 十二:迁移必志,重支茂也。凡我族繁或因赘而侨寓异地,或随母而寄育外族,或以商乱贩离而远迁他乡者,则书某住某处,俾迁者知所自出。后归堵塞,亦有所据也。此条沿用。 十三:传以贵行,远乎真实,徒矜词藻。虚誉滥美者不与于梓,故谱实录,不耀文也。此条沿用。 十四:山图界限、坟冢条可录葬于何处,有无碑或标识。信息存谱。 十五、十六款:论妇德、妇道存古文。今以配偶子女择要记述。废除不录女性之篱笆,亦废非毕姓之陋规。均我血统家人,均无分别。对于励志上进,有学历和贡献于社会家族者,均可赞誉,以辉映谱册。对于懒惰非为祸于子孙者,秉笔直录,以绝不良。 编谱体例说明 谱书之修,代有其成。古代手工,今世电子。前人文约,言简意丰。然用典繁芜,隐讳多名,古今文理异趣,展读不易,犹难识于童蒙。而今人众,无论达与贫,无不繁忙,且各受教育不一,面对全体谱书对象,应越通俗越好。 信息采集,时有变异。古代限于交通,信息不畅,徒步砚录,资料缺失,编刊印发不易,因而世系偏重一房一系,而忽略宗族人文整体。今电脑网络,工具革新;信息归集,万里如一,四海同室;图像语音,素材多样,多媒并举。今谱之修,要放眼全国,力挺宗支。如海眸归属,河呈支系,一珠一滴,均见生生不息。 谱书之体,古今有别。庐陵体制,字大脉顺。不重目录索引,检阅不易。今人体例,宜用今人之法。妄自泥古,非今厚古,或者薄古排古,均非得法。今人之法,尤以一读即识,妇孺皆知为宜。 盖本谱体例,不复六续古谱之体,拟创今谱之新,而后沿袭。今谱名字用《毕氏宗族谱》,内容分卷而载。成卷者,成熟卷也,后世不可轻变;待续卷,有待完善也,分地域而辑之,数代之后,亦当一如成卷,散地域之藩篱,人文世系分述,新结集而刊之。 “成卷”体例分四部分: 一、人文前部分——重要题字、重要图片、编修组织、前言、谱书内容概要介绍和检索说明; 二、人文部分——序言、宗族文化、人物风采、大事记、修谱募捐、谱书去向等 三、世系部分——每卷大约录入十代人左右(修撰之时,各支系已经传承的世代发展超前部分,下卷录之,而部分,本卷代数未成,卷名注“待续”) 四、目录索引部分 “待续卷” 体例以地域采集信息情况而定,参考成卷四部分而为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