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重损伤阳气的十大恶习,必须戒掉!

 无为馆藏 2017-09-10
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黄帝内经》认为,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如果人体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生命就要停止,所谓“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先养阳。所以下面这十大耗伤阳气的恶习我们应当尽量避免。

  一、非时作息,阳不归根

  中医认为,阳气有升降出入的规律,春天阳气开始生发,夏天生发至极限,秋天开始收敛,到了冬天则潜藏起来。若以一天来算,白天相当春夏,夜晚相当秋冬。也就是说,每天早上当我们醒来睁开眼睛时,体内阳气开始生发。到了中午,阳气生发到极限,然后渐渐衰退。傍晚时阳气入阴,到了夜晚则潜藏起来。阳气入阴,人就准备睡觉了。人的生物钟实际上就是根据阳气规律来运转的。

  《道德经》有言:“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对常人来说归根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睡眠。古人道法天地,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天地的作息保持一致,故能神清气足精满。

  现如今,很多的人已经将睡觉时间推迟到晚上11点之后,上网、看视频、打游戏、刷微博等,都成了现代人晚睡的理由。长此以往,阳气不足,整个人也就精神萎靡。

  二、嗜食寒凉,兼好甜辣

  话说,病从口入。阳气遭受损伤比较大的另一个根源还来自于我们的饮食。别看我们现在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尤其是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爱喝冷饮,爱吃凉菜。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殊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

  中医认为,喜食甜腻厚味,人体无法运化致痰湿内生,湿为阴邪,且重着粘滞,阻碍阳气的运行,导致阳郁阳虚证;嗜食辛辣使人精神亢奋,阳气过分的耗散,也会导致阳气亏虚。

  三、人造贼风,夏月伤寒

  冬季外界寒风凛凛、天寒地冻,但人体毛孔收紧加上厚衣覆体,风寒之邪并不易侵犯人体,而夏季阳气外散毛孔开泄,无异于门户大开,一旦突然间我们进人空调房间,大量开放着毛孔,来不及关闭或是关闭同时,就会连同寒气冷风一同关闭到人体之内。

  从中医理论讲,夏季是阳气最旺的时节,人体阳气旺盛外浮,阴气内伏。古代中医养生家陶弘景、孙思邈等人都认为夏季养生最难,因为人体阳气趋于体表肌肤,体内腹部的阳气偏虚,阴气潜伏,而外界气候炎热,如稍不注意,在空调屋里待久了,则很容易使体内的阳气更加虚损,而导致疾病。正如许多养生歌诀所说的那样,“四时惟夏难将息,伏阴在内腹冷滑”,“惟有夏月难调理,内有伏阴忌凉水”。因此此时养生一定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四、生育延迟,产房受寒

  中医认为“四七”,也就是二十八岁时,是女子一生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这个年龄大概也是女子身体状态最好的时候,是受孕生孩子的最佳年龄。

  《黄帝内经》中记载“四七”是“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筋骨坚”,即筋骨都坚强了,而肝主筋,肾主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女子到了二十八岁,这个人肝气也旺了,肾气也足了,所以筋骨就坚强了。“发长极”就是头发长到极点了,头发在这个时候是最粗、最黑,身体也最健康、最盛壮。所以,这个时候是生孩子的最佳年龄。

  如今在城市生育年龄普遍延迟,且孕前不注意保养肾精,导致父精母血亏虚,纵能受孕生产,但先天之元阳已亏,元阳不足将贯穿人的一生,其阳虚体质很难改变。

  再就是现在的产房和手术室冷气充足,新生儿从温暖的羊水中出来极易感受寒邪,若不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将会伤及婴儿阳气。


  五、运动不当,得不偿失

  卢崇汉先生在《扶阳讲记》中提到“动能生阳,也能耗阳”。适度运动是提升身体阳气的好办法,但如果错误的运动,不仅起不到生发阳气的作用,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提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升,日中而阳气隆,日夕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聚,勿扰筋骨,勿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意思就是说,晚上主张不运动,不扰动筋骨,不汗出伤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太阳的升降,身体的阳气也在升降。 晚上百鸟归巢,精气神内敛,阳气收藏,毛孔内闭,这时再拉筋练骨,跑步跳舞,就会筋肉充血,脏腑亏虚,人就会越来越没劲,就是背道而驰。

  六、房事不节,肾阳亏损

  《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是导致“半百而衰”的重要原因。正如常言所云:“纵欲催人老,房事促短命。”

  中国历代帝王有很多寿命不长,这与他们荒淫无度、沉溺酒色的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而善于节欲保精的人大多可享天年。如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倡导慎欲惜精并身体力行,寿逾期颐,活了102岁。至今陕西耀县纪念孙思邈的药王庙大殿前,刻有孙思邈节欲养生思想的训言:“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醉饱莫行房,五脏皆反复。”


  七、工作烦劳,阳气外张

  劳累与压力,也是损害阳气的“杀手”之一。《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又说“劳则耗气”。可见,劳累包括体劳和脑劳,会直接导致人体阳气的耗损。其中的道理其实很好理解,人体的任何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个能量其实就是“阳气”的物质基础。过度的劳累,就会导致体内能量的过度消耗,从而造成“阳虚”现象,就好比一盏油灯,油少了,灯也就暗了。

  八、清静养心,存养阳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养长之道也”。就是说,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总结起来,就是保持良好的情绪,而好情绪来源于清静养心。孙思邈提出“自治,自克,自悟,自解”,是指善于排解,自我心理调节,以达到气静神定。另外,也可以从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集邮、养花、下棋、听音乐、跳舞、散步等方法,控制情绪。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利于陶冶性情,驱除烦恼与忧虑,使思想专一而达到静心之目的,使内心的阴霾一扫而光,阳气就会恢复。


  九、滥用西药,抗生伐正

  当前国内医疗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性属寒湿,口服主要损伤脾胃阳气,会导致胃寒、纳差、呕吐、腹痛、腹泻等症,而静脉用药直接进入血管,还会伤及心阳,引起水气凌心证。

  激素则使人的肾阳直接外越,看似效果明显,其实是肾阳的透支,损害到人体的远期健康;还有其他的化学药物若去除糖衣或胶囊后都呈苦味,苦味伤脾胃阳气,长期服用西药必定脾胃阳虚。

  十、清热养阴,道医流弊

  “上火”既是中医学的专用名词,又是老百姓对某些疾病的简称。中医认为,人体里是有“火”的,有“火”则生,无“火”则死。然而,“火”超过正常范围就成了“邪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火”。“邪火”大部分由体内所生,其根源是身体内阴阳失调所致,外在因素只是诱因。

  大部分医生给病人吃吃清热泻火的清热药,过几天,症状消失就以为病人已经痊愈。当前滥用清热药的原因一方面为医生的辩证不精,一方面则是用清热药比较“安全”,误用清热养阴药产生的副作用具有隐秘性,短期不会被发现,长期使用则大伤阳气,这就是“庸医杀人不用刀”。

  清代医学家陈修园提出“宁事温补,勿事寒凉”,就是说外感病大部分是感受风寒,有极少部分确实是热邪伤阴证,短期清热有效,但久用必伤阳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