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姓、陈姓与齐国、齐地

 老刘tdrhg 2017-09-10

 

  齐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之后封邦建国时,封功臣姜太公于齐地建立的齐国。经过西周、春秋时期,至公元前386年田(陈)氏取代姜氏,称作“田氏代齐”。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天下。齐国经历了姜、田两姓执政,历时八百余年,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研究齐文化必须研究姜姓和陈姓文化。

  一个姓氏的产生、繁衍、变化,是一个氏族产生、衍变的历史记录。研究氏族文化、地域文化,也必须研究民族姓氏的衍变。研究齐文化就要研究姜氏和田氏。一个地域的姓氏都很复杂,有原有的姓氏,也有后迁移的姓氏。后迁移者,又有早迁入者,也有晚迁入者,有大规模的集体移民,也有少量的自由移徒。从历史记载,在全国范围来说,历代、历朝都有。直到近年,还有三峡移民。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索隐》又按《国语》云:“少典娶有氏女,生黄帝、炎帝。”炎帝,即神农氏。《正义·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最早最显赫的是姜姓炎帝与姬姓黄帝族。炎帝居住在渭水支流姜水流域(今陕西岐山西南),子孙依水而居,因水命氏,遂姓姜。后来传至伯夷时,正当夏禹时代,因帮助治水有功,被任命为主管四岳的长官,号为太岳,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此以后,炎帝的后代又称吕姓或吕姜并称。据姜姓谱牒统计,炎帝之后姜姓的分支共有247个之多,也就是247个姓氏是姜姓。

  黄帝当年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因以水名为姓氏,姓姬。后来黄帝的后裔孙后稷成为周部落的首领,也以姬作为本族部落的姓氏。

  姜、姬两姓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不但世为婚姻之族,而且还不断发生斗争。其中最著名的蚩尤与黄帝之战,或曰炎黄之战。结果炎帝族败,黄帝族胜。炎帝族在春秋时代有齐、许、申、吕四大支族,齐在山东,而许、申、吕均在河南。在史前时代,姜姓部落转迁地甚多。仅以吕氏而论,几乎遍布神州各地。《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枝遮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姜姓,从其封姓,故曰吕尚。”今河南南阳有吕,为周穆王所封,宣王时改为“甫”。与河南相比较,居于山东的姜姓氏族不但类族繁多,而且更为古老,除齐之姜姓外,许、申、吕、姜姓在山东皆有踪可寻,其中尤以齐国最著,最为古老,而且很少迁徙,故可视为姜姓之所在,春秋时代,姜姓遍布于山东东部地区,如居于临淄的齐姜,居于寿光的纪姜,居于莱芜、昌乐等地的莱姜,居于安邱的卅(淳于)姜,居于苍山的向姜等。上溯到夏商时代,则有居于曲阜的神农之姜,居于章丘的邰氏之姜,居于济阳的逄氏之姜,还有居于费县的许氏之姜,居于莒县的杞氏之姜等。

  在漫长的岁月中,姜姓氏族,世代繁衍,因战火动荡、强弱驱逐、创业需要、生活所迫等迁徙流动,不仅分布于中华大地,而且世界各地都有,形成了世界性的大族系。《百家姓》中的507个姓氏中,姜姓就有46个。其中同姓族的有:姜、吕、申、许、齐、纪、柴、赖、充、郦、逄、连、向、国、文、左、骆、申屠等;以祖名、谥号、封地、采邑为姓的有:丁、丘、高、崔、卢、章、谷、聂、尚、焦、盖、查(楂)、庆、柯、饶、景、浦、厉、谢等。其他原因得姓的有:强、斜、贺等。这些姓氏在齐国故城周围、临淄地区仍然存在,据2003年临淄区人口普查统计有:崔、姜、吕、丁、卢、左、邱、纪、齐、焦、聂、贺、向、柴、尚、厉、章、逄、晏、封、饶、许、高、谢、谷、骆、薄、文、连、桓、郦、檀、淳于等。

  陈氏是怎样到齐国来的呢?

  虞舜之后胡公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诸侯国,以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数传至陈桓公时,陈国发生内乱,陈桓公因乱被杀,其弟陈佗被推举为国君,史称陈厉公。后来,桓公之子陈完(字敬仲),自陈国出奔齐国。这时,齐国正是齐桓公小白在位,打算用他为上卿,他坚辞不受,最后,只担任了工正(负责管理工匠)一职。尽管如此,齐桓公仍把一块形似“田”字的土地赐给他作为食邑。由于当地人读“陈”字如“田”字,陈、田不分,他也入乡随俗,改姓田。后来,他也因此被称为田完。

  田完的子孙在齐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势力,至7世纪孙田常时,已是一个能够左右朝政大权的人物。特别是在田常、田和当政后,不再甘心做齐康公的臣仆,便把他逐放到海上,自立为君,建立了田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此后,田姓齐国发展成为战国的强国,先后经过了田和、田剡、田桓公、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齐襄王、齐王建八位君主,直到公元前221年被秦所灭。陈氏执政间,齐国贵族中又有更多的改姓田。也有的田姓改为他姓。如:齐景公将有功大将田书,赐姓孙。齐宣王封少子田通(字季达)于陆乡,田通的子孙后来也姓陆。这些陈姓后裔之姓,在临淄地区依然存在,而且人口较多。在55万人口中,孙氏25858人为第五位,陈氏8522人这15位,田姓4319人为29位。

  从周朝至今,近三千年了。朝代更换、民族争斗、自然灾害、瘟疫流行等而造成的民族流亡、百姓迁徙不断。所以,有的氏族在起源地已找不到原民族、原姓氏了。但在其他地区却繁衍昌盛。就临淄地区的情况看,亦如此。如:八个终村无终姓,葛家庄无葛姓,郎家庄无郎姓,田家庄无田姓;但多数以姓氏为庄名的原姓依然存在,而且占村中姓氏的主体。如王家庄、国家庄、左庄、陈家庄、许家庄、吕家孝陵、孙家庄、李家庄、朱台等。在临淄地区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姜姓、陈姓后裔居住地,有很多与他们祖辈的封地、墓陵地有关。如齐国故城的齐姓,称齐家庄的就五六个。崔姓在齐故城北部较多如西古城、王官庄、崔家王官庄。高墓在敬仲镇,其墓近处的白兔丘、朱家等高氏多。齐陵镇齐孝公墓近处的吕家孝陵吕姓不少。皇城镇是安平故城所在地,安平邑是齐襄王的相田单的封邑,内有田单墓。其故城中的皇城营、灯笼、史王村多为陈姓,陈姓即田姓。

  以上齐国的姜、陈两姓后裔子孙尽管分流于全国各地,当地仍有后裔在祖居地。不知何种原因多数姓氏家谱无传,都从明朝写起。特别是临淄姓氏祖谱,多数的先祖都是明朝从山西洪洞县或枣强县迁移的。很少往上追溯。孔、孟例外,因是圣人的后代,谱牒无遗失,至今已近80世左右。从明朝起的都在20几代。按照历史事实,其他各姓也是与孔、孟二姓一起往下延续的。只不过是记录中断了。明朝有过大移民是真的,山东临淄当地民族全无,都是从山西移来是不可能的,一定有当地人民的存在,各村的人较少,有的移民选择他们的同姓村落户的可能性是有的。在他们的后人写家谱时,先祖已亡,而先祖往前的老祖不能追续了。

  临淄地区还有一个值得质疑的问题,明朝时,山东人都被朱洪武杀没了。在当时使用大刀长矛的时代,把一个地区的人全杀光是不可能的。对一些无辜的种地百姓全杀了是没有道理的。谁执政也得吃饭。还有个实例可以证明:临淄区齐陵镇有个刘家营村,就是明朝初年有一支蒙古部队斡罗那歹人,被明军战胜所俘,因首领表现坚强而被赦免,留居后称“留下营”,后与刘姓同居叫刘家营。像元朝军是明军的敌对军,都在临淄与刘姓共存下来,而其他与明军无仇无恨的姓氏村就全被杀,是不合情理的。(张化霖)

 

 姜姓、陈姓与齐国、齐地  姜姓、陈姓与齐国、齐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