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秦是怎么激张仪入秦的?

 liuhuirong 2017-09-10
【原文】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译文】

  世间之事,无论是有关趋向合一或者背反相逆的事都会有适合各自情况的不同的计谋。事物不断变化运转,就像圆环的旋转变化一样,又各有自己的具体情形、变化形势。因此,谋臣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反复去寻求最佳的谋略,并按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制定不同的制度措施以适应不同的情况。所以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无论是立身处世、控制世事、施行教化、扩大影响、显扬名望,都必须看清事物的发展变化,抓住有利时机,权衡利弊,来分析一个国家哪些方面是优势,哪些方面是劣势,并能随变化了的形势及时做出调整,促进事态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原文】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译文】

  世上没有什么永远高贵的事物,也没有永远值得效法的榜样。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都是为了自己的君主。合乎这一方的利益,就要背离那一方的利益。也就是说,不可能同时提供使两个国君都满意的计谋,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如果应和这个,必定背叛那个;背叛这个,必定应和那个,这就是“忤合”之术。把“忤合”之术应用于天下,必定要从总的形势方面权衡,然后总揽全局。把它应用到一个诸侯国,必定依据诸侯国的情况来制定实施措施;把它应用到大夫封地,必定衡量那块领地的人文地域状况,再决定对策;把它应用到一个人身上,就必定衡量这个人的才智、能力、气度,之后再量才而用。无论范围大小,不论有进攻之计还是退却之策,“忤合”之术的应用都是相同的。必定先谋划、分析,先制定好实施措施,再用飞钳术来作为补充手段。

  【原文】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译文】

  古代善于运用背向之理、反忤之术的人,能够协和天下四方、联合诸侯各国,驱置于忤合之地,然后再设法感化人心、转换形势,使天下归心,求得英雄之主,开创新朝。所以,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最后顺合于商汤。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入事殷纣王,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最后终于顺合于周文王。他们二人都知晓天命的归宿,所以最终义无反顾,归顺了明主。

  【原文】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译文】

  如果达不到高超的圣人境界,不懂得深奥的道理,是不能驾驭天下的;如果不用心思考是不可能揭示事物的规律的;如果不尽心努力地考察事物的实情,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进行军事运筹;如果只是愚忠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所以,“忤合”之术的法则是:首先估量自我聪明才智,度量自身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内还比不上谁,这样就可以纵横进退,运用自如。

  【历史典故】

  忤合之术就是以反求合的方法,认为要达到某一目的,实现自己意愿,必须曲折求之,以此求彼,欲取先予。历史上运用忤合之术达到自己目的的事例很多,其中苏秦就曾运用此术,以至连他的同学张仪也落人此圈套之中。

  苏秦和张仪同是鬼谷先生的学生,又一起辞师下山。苏泰游说燕赵,得到重用,这时正做赵国宰相,得意得很。可是秦国伐魏得手后,继续向赵边境进兵,大有乘胜攻赵之势。苏秦于是心生一计,想要他的同学张仪去秦国,制止秦兵冒险东进。但是如若明请张仪,也许张仪仅只依附他得一官半职就罢了,就达不到目的,于是就运用了反忤之计。

  苏秦派一位门人贾舍人悄悄将张仪接到邯郸之后,让张仪自去相府。可是张仪到了相府,门人却不让他进去,张仪心想必是门人不知我与苏秦关系,故第二天,张仪拿了自己名帖再次去相府拜见,可是门人看了看名帖,不愿替他通报。张仪心中不免生气,这么一连几天,都不让见,到了第五天,门人才将张仪名帖送进去,过了一会儿,里面却传话说宰相公务繁忙,改日再见。张仪第二天再去,仍未见到苏秦,心中不免动怒。过了几天,张仪准备到相府去辞行,苏秦却传话说,明日有空,可以来见。

  第二天,张仪穿戴整齐,一大清早就来到相府等候。等了好半天,才被领着从侧门进入相府,苏秦正在堂上,张仪待要上前,却被相府手下人制止,要他等候。可是苏秦接见了一批又一批客人,只是不召见他。张仪站得腰酸腿软,才听见苏秦在堂上问道:“客人在哪里?”张仪气得不行,仍拱手执礼上前相会,可苏秦端坐不动不予还礼,只是说,饭后再谈吧。张仪和苏秦各自坐到案前,只见苏秦案上山珍海味,自己桌上却粗茶淡饭,张仪忍气咽了几口饭菜。待苏秦吃完,传张仪来说话,张仪忍不住大骂苏秦说,想当初你我同学,情同手足,如今我前来拜会,你先是借故不见,继以冷漠相待,想不到你才发达,就如此势利。苏秦却不恼不怒,缓缓说道:“我曾说过张兄才胜于我,不想今日你却是志大才疏。要我荐一个人岂不容易,可是只怕您难有作为,给我丢脸。你不要怪我。”张仪大骂:“大丈夫岂要人荐,我自有本事。”苏秦说:“那好,我就赐些黄金给你,请自便吧。”

  张仪拂袖而去,回到旅店,满心恼怒。正好,他在路上又碰见贾舍人,遂满心倾诉自己的委屈。贾舍人即说,我正要到秦国去,你不妨坐我的马车一起去秦谋个职位。张仪遂与贾舍人一路同行,一路上贾舍人对张仪关怀备至,拿出许多金帛供他使用,到了秦国,又多以金帛珠宝贿赂秦王左右。

  张仪在贾舍人的帮助下,凭其智慧谋略,终于得到秦王重用,封为客卿。过了些时,贾舍人借故要回国,来向张仪辞行。张仪对资助自己的恩人满怀感激,深情言谢。

  可是贾舍人却说,先生不要谢我,您应该谢苏秦先生。张仪大为惊愕,贾舍人于是说:“这一切都是苏秦先生故意安排的。苏秦先生感到掌握秦朝权柄的人,非君莫属,他希望你握权之后,能阻止秦国进攻赵国。”张仪满面羞愧地说:“我竟错怪了苏秦的提携之恩了。再说,我陷入苏秦计谋中竟不能知,自愧弗如。苏秦既为赵国宰相,我怎么能让秦国去进攻赵国呢?”

  之后,张仪分析形势,晓以利害,力劝秦王不要伐赵。苏秦利用反忤之计,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