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时徐公砚,至今犹磨墨

 尤里蒙提 2017-09-10
      有“中华第一自然砚”之称的徐公砚,现在的产业规模有多大?日前,记者走进沂南县城汉街,徐公砚文化研究协会的招牌赫然在列,里面摆放着各式徐公砚。原来的小手工作坊,现在逐渐发展成覆盖周边地区的文化产业项目,徐公砚在质量和艺术上也有新的提升。

  刚从安徽考察歙砚归来的徐公砚文化研究协会会长朱茂强认为,延长徐公砚产业链条,可在弘扬发展书法艺术的背景下,考虑开发"文房四宝"小砚台,让学生使用徐公砚。

  本报记者 王洪涛 王红军

  石材“发墨而不伤笔”

  徐公店村位于沂南县青驼镇,制作徐公砚的徐公石就发现于这里。据临沂市诸葛亮文化研究会副主席李遵刚介绍,徐公店在当地有一个人尽皆知的传说。

  相传,唐朝时,有一位举人名叫徐晦,进京赶考时路过此地,偶见路边沟中有奇形片石,因爱其形色,试磨成砚,随身使用。开科之时,因天寒地冻,众举人砚中之墨皆结为冰,不得书写,惟徐晦砚墨如油,挥洒自如。徐晦一科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尚书。

  后来,徐晦年高休官,因感砚台之恩,举家迁往得砚之地,称为徐公店,其石亦名“徐公石”,所产石砚也遂称“徐公砚”。这个故事在《福建晋江徐仓地名渊源考》中也有所记载。后因徐公砚产地偏僻,砚石又深埋于地下,宋代之后产量日渐萎缩。

  如今,“徐晦得砚”的佳话在徐公店周边村镇皆有流传,徐公店人也以此解释徐公砚的诞生。徐公砚文化研究协会会长朱茂强表示,“徐公砚石材非常稀有,它存于玄武岩风化层,由于风化层中含有大量的水分,经亿万年的浸泡,石材温润,今验证在零下5度不会结冰,而且徐公砚磨出的墨汁,愈磨愈细腻黑稠,发墨而不伤笔,为砚石中的上品。”

  雕刻技艺“因材施艺”

  走进徐公砚文化研究协会,“春、夏、秋、冬”四方砚吸引了记者眼球。砚石中局部出现的黄、红、黛青等色彩,本是徐公石优秀的独特品质,也成为了山水砚的神来之笔。

  “徐公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天然形成。”李遵刚说,“每一方砚都利用天然石形,巧妙设计雕琢而成,砚台四周都可见亿万年风化水蚀的纹理,独立成型,自然成块,扣之如磬,扪之如玉,造型返璞,意境归真,被誉为"中华第一自然砚"。”

  据介绍,徐公砚“七分天成,三分人工”,贵在天然。“徐公砚都是根据石头的"彩"来设计的。所谓"彩",就是石头里的自然纹样。好的"彩"就能形成奇妙的创意。"彩"不好,可能会被认为那就是块平凡的石头。”李遵刚表示,徐公石到了大师手中就会“因材施艺”。

  据李遵刚介绍,徐公石表面粗糙,但内部存在丰富的“彩”。而徐公砚的雕刻手法讲究动与静、主与次的关系,力求石材与“彩”完美结合,“在似雕非雕、似与不似之间,既像天然的又是雕刻的,浑然天成。而且,没有一方砚是重复的。”

  “实用砚台”求解窘境

  作为鲁砚重要成员之一,徐公砚现已经跻身全国十大名砚之列。历年来,先后荣获第三届中国文房四宝名家名砚大赛金奖、全国名砚博览会金奖和首届北京国际书画艺术博览会最高奖—景泰蓝奖杯。

  但是,现在的徐公石已非常稀少,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砚石沟里的徐公石已经没有了。从七八年前开始,朱茂强就开始有意识地储藏徐公石,在张庄镇的四个存放点,他有好几万块大小不一的原石存放着。“这些年,仅原石价格就翻了好几番了。”

  “有了原材料,雕刻技艺都可以现学,关键是徐公石越来越少。”朱茂强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或许会发现新的原石,但都不如砚石沟的石头好。“我们亟须解决的是徐公砚厂家单打独斗的问题,提高现有加工者、经营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水准。”

  对于未来徐公砚的前景,朱茂强认为,一方面要提高徐公砚的观赏价值,使之成为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品;另一方面,可以开发小砚台,也就是“文房四宝”砚,突出砚台的实用功能,在各个层面打响徐公砚品牌。来源大众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