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中风合并血管性痴呆和腱鞘囊肿

 昵称47136511 2017-09-10

中风合并血管性痴呆

邵某 男 52岁 2014年8月18日就诊

主诉:患者反应迟钝、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一年。

病史:患者一年前患脑梗死,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头部磁共振示右侧基底节区大面积梗死灶。


: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查体合作,偶有强哭强笑,烦躁易怒。记忆力丧失严重。不能正确识别家人,定向力差。夜间睡眠差,小便频偶有失禁。大便2-3日一行。舌红少津,脉细弱。

查体:MMSE量表评分11分。计算力(100-7=?)。双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左侧上肢肌力2级,下肢肌力3级。左侧巴氏征(+)双掌下颌反射(+)。血压140/100mmHg。头部MRI示:右侧基底节区大面积陈旧性梗死灶。皮层下白质脑病、脑萎缩。

中医诊断:痴呆  肝肾阴虚  中风

西医诊断:血管性痴呆  脑梗死


处方:主穴:百会、情感区。

配穴:太冲、光明、太溪、飞扬、神门、支正、大陵、外关。

基础治疗参考病案1

针法:头部穴位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电针疏波连接情感区。

疗效观察:患者针灸治疗二十次后,右侧上肢肌力3级,下肢4+级。MMSE量表评分为17分。记忆力及定向力有所恢复。四十次后,患者计算力有所恢复(100-7=93,93-7=86,86-7=?)夜间睡眠良好,血压稳定。

按:血管性痴呆(VD)是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随人口老龄化和脑血管病发病率增高,其发病也有上升趋势,发病机制多由于血管因素造成与记忆、智能有关机构的破坏,并导致与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降低。本病属于中医学“痴呆”范畴。病位在脑,病机责之于心、肝、脾、肾。本案患者属于肝肾阴虚型。多由于禀赋不足,劳伐过度等导致元气,精血亏虚肝肾不足髓海失充,痰浊淤血阻碍气机,经络,元气精血的化生疏布障碍。头针选取情感区,经临床观察,情感区相当于大脑的额极部,可以调神益智对于脑血管痴呆有较好的疗效。另临床观察该区对于脑病引起的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强迫等治疗也有良好的效果。又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心主神明,治疗本病时采用原络通经针法,选取病变所在脏腑肝经、肾经、心经、心包经的原穴及相表里经胆经、膀胱经、小肠经、三焦经的络穴,和诸阳之会百会穴,交通阴阳,通调十二经络达到补益肝肾,调神健脑之效。


 腱鞘囊肿  

周某 女 45岁 2015年4月28日就诊

主诉:右手拇指掌指关节囊肿十天。

病史:患者长期从事针织工作,半个月前因工作量较大,出现右手拇指掌指关节酸疼不适,十天前右手拇指掌指关节出现一个肿块为求治疗今来我院。

现:患者右手拇指掌指关节背侧面有一囊肿,如弹珠样大,质地坚硬,边界清晰,触之活动度较好,轻微压痛。患者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病病史。月经节律,平素偶有口干,夜间睡眠质量好。舌质略黯,苔白,脉沉。

自带右手骨关节X片,无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筋结  痰瘀阻滞

西医诊断:腱鞘囊肿

处方:阿是穴。

针法: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选取一次性无菌灸针,采用围刺法,以囊肿处为中心,沿着囊肿基底部,针尖略向上穿透囊壁,刺入囊肿中心,两针两侧对刺。不留针,起针后用棉球揉按囊肿,再用消毒纱布加压包扎,嘱患者右手不可持重物。每日一次,每周六次。

疗效观察:针刺一次,起针后揉按囊肿时,可见针孔处渗出无色较粘稠液体,第二次针灸时,患者发现囊肿明显缩小,治疗三次后,囊肿完全消失。巩固治疗两次痊愈。

按:腱鞘囊肿为关节囊内结缔组织蜕变而导致的疾病,多与关节劳损有关,囊内为无色透明或淡黄色粘液,较为浓稠,属于中医“筋结”范畴。中医辨证多认为由于关节劳损,损伤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筋脉聚结所致。治疗时采用患处阿是穴围刺法,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通筋散结。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文/编辑  by  远征名老中医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