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医案

 昵称47136511 2017-09-10

                                酒糟鼻                               



  周某,女,32 岁,2010 年 4 月 5 日就诊。

【主诉】酒糟鼻3 年余,加重2 周。

【病史】
  该患者3 年前无明显诱因于鼻尖,鼻翼处出现对称性分布红色 丘疹,伴灼热感,随进食辛辣或饮酒后加重,反复发作出现痤疮样丘疹脓疱。自行购买除螨类化妆品,效果不佳,后又选用口 服中药汤剂(具体药物不详)、红霉素软膏等外用药剂涂抹,均无 明显效果。1 年前确诊为酒糟鼻。口服西药甲硝唑、克拉霉素等抗 生素治疗,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治疗,今来我院门诊。现患者鼻 尖及鼻翼处持久性红肿,毛囊口扩大,伴有皮脂溢出,密布痤疮样 丘疹,个别形成根部坚硬轻按即觉疼痛的疖肿及脓包。鼻部、面颊 部灼热不适。心烦易怒,夜寐易惊醒,消谷善饥,大便秘结,自觉 口中有异味。
【查体】舌红苔黄,脉数。
【诊断】中医诊断:酒齄鼻  肺胃郁热
             西医诊断:酒糟鼻

【处方】大椎、少商、商阳、内庭。

【操作】患者端坐位,头颈部稍向前倾,颈部大椎穴充分暴露,取穴处 常规皮肤消毒,采用一次性放血针,于大椎穴点刺 3~5 下,气罐 于该处拔罐 3 min,使之出血 3~5 ml。再用放血针点刺双侧少商、 商阳穴、内庭穴,用无菌干棉球挤压局部皮肤,放出鲜血 5~10 滴。 每日治疗 1 次,治疗5 次为一个疗程,休息 2 日,再进行下 1 个疗 程。

【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 1 个疗程后,患者鼻部灼热感明显减轻,痤疮样丘疹

由密布变成散在,脓包消失,疖肿未见新发,按之压痛减轻。继续 治疗 1 个疗程后,患者鼻部红色变浅,个别疖肿根部变软,痤疮样 丘疹散在,鼻部略有痒感,毛囊孔仍有粗大,患者自觉心情愉悦, 大便通畅,饮食略减少,夜寐安稳,口中异味消失。后因工作调动, 中断治疗。

【按】本病相当于中医学文献所指之“酒齄鼻”。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载:“肺风、粉刺、酒糟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糟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清《医宗金鉴》曰:“肺风粉刺肺经热,面鼻疙瘩赤肿痛。”《灵枢·经脉》载:“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脉》载:“胃足阳明之 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这都说明了手足阳明经广布于面部,对于滋养面部肌肤,治疗面部疾病有重要的作用。这位患者的病因为素体阳盛,饮食辛辣,邪热内郁,发于肺胃,其病在头,属于脾,发于皮毛属肺,故本病病机为肺胃郁热。根据“实则泻之,热则疾之”的原则,采取三棱针点刺放血疗法。督脉为阳经之海,大椎属督脉穴,又是手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在大椎处放血能清泻阳经郁热。“肺主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与大肠相表里,井穴有泻热之用。选取手阳明大肠经井穴商阳及胃经荥穴内庭放血,诸穴并用,清泻肺胃蕴热。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白某,男,34 岁,2009 年6 月2 日就诊。
【主诉】左季肋部疼痛 40 余日。
【病史】患者1 个月前因进食辛辣鱼腥之物后,左侧肩胛骨下缘部突发疼痛,1天后疼痛部位出现成簇水疱,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如 绿豆大小,沿六、七肋间神经走行呈带状排列,疼痛如刀割伴灼热 感。去皮肤科就诊,诊断为带状疱疹,予以阿昔洛韦(具体用量不 详)静脉滴注。弥可保1 片,每日3 次口服;布洛芬1 片,每日3 次口服,同时给予更昔洛韦软膏外用。静脉滴注15 日后,患者 皮肤水疱干涸、结痂脱落,残留病变局部皮肤呈红色斑块样色素沉 着,肩胛骨下缘及胁肋部遗留针刺样疼痛。予以维生素B1、维生素B12 每次1 支,每日1 次肌肉注射。疼痛略有缓解,为求根治今来

就诊。现患者步入病室,痛苦貌,面色少华,语言流利,查体合作。 左侧肩胛骨下缘及胁肋部散在斑块状色素沉着。局部皮肤针刺样疼 痛伴灼热感,皮温略高于健侧,疼痛夜间加重,难以入睡,口苦口 干,小便频数。



【查体】左侧肩胛骨下缘及胁肋部散在斑块状色素沉着。局部皮肤针刺样疼 痛伴灼热感,皮温略高于健侧。舌质紫黯,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中医诊断:蛇盘疮  气血瘀滞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痛

【处方】左侧 T5~T8 夹脊穴,疼痛部位局部阿是穴。

【操作】患者取侧卧位,第五胸椎至第八胸椎棘突左侧旁开0.5 寸,将 疼痛部位分成三到五个区域,每个区域以各自痛点为中心,沿皮平 围刺,针尖朝向痛点。进针得气后,T5~T8 夹脊穴为一组,每个围 刺部位为一组,电针密波刺激。

【疗效观察】针刺治疗3 次后,患者感觉夜间疼痛减轻,疼痛由刺痛变为麻 木痒痛不适,病变部位色素沉着变浅,灼热感及口苦消失,劳累及 感受寒凉时疼痛偶有加剧。坚持治疗1 疗程后,患者局部皮肤麻木 痒痛感消失,饮食及二便正常,夜寐佳,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按】带状疱疹属中医学“蛇盘疮”“缠腰火丹”“蛇丹”等范畴。部位多位于身体一侧,主要责之于肝、胆。此案患者为进食辛辣之 物,酿生热邪,郁结于肝胆经,阻碍经络气血运行,故发作为疼痛。 热邪粘滞不去,阻塞孙络、皮部气血,故而虽见疱疹消退,结痂脱 落,仍有疼痛。治疗选取疼痛部位分区沿皮围刺,搜剔皮部、孙络 之余邪,分而治之、分而化之。夹脊穴选择主要依据西医理论,带 状疱疹病毒侵犯脊神经后根感觉神经,而引起神经支配部位疼痛。故针刺相应部位夹脊穴,电麻仪采用密波,密波有抑制疼痛的作用,使得邪去神安痛止。


远征名老中医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