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勇敢的追求是超越

 智汇百川 2017-09-10

■专家说

教师要有互联网意识

陈志文

无论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不可避免。那么,面对互联网甚至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需要做什么准备?我想,最核心的就是要有互联网意识。

首先,教师需要明白知晓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代人的特点。只有知道服务对象是什么时代的人,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

今年新入学的大学生,大多是1999年出生,很多00后也已经迈入大学校门,他们完全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孩子最大的变化就是在知识的丰富性上远远超越了教师。

要了解这些孩子,教师自己首先需要变成一个互联网人。无论喜欢与否,教师都必须与时俱进。认知与有实际体会是两回事,我们务必要求自己去用互联网,才能真正懂得互联网与互联网文化,也才能真正懂得这些孩子。在这种体验中,教师才会发现互联网的好与不好,才会去改变自己已经固化了的教育教学方法。

当然,在熟悉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衍生的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好处,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简单的互联网工具的使用,到具体的学情监测与运用;从基本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到育人方式方法的调整。

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是复杂的,加之各地情况的复杂性,我们很难总结出几条经典的方法可以照搬,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用心体会总结,提炼出更适合当地情况与学生情况的方式方法。

重视互联网,但不等于过度依赖互联网,教师最需要准备的是一个教育者最基本的要求:心中有学生,做好一个教师的本分,不仅教知识,更需要育人。

从绝对的知识传授角度来说,互联网以及衍生的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会比绝大多数教师做得都好,效率会更高。但人的成长与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校教育中的“育”向来就存在复杂的内涵,绝不是程序可以替代的。

1994年,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当时互联网先驱人物钱伯斯有一段名言:未来互联网影响最大的,是教育。但是,20多年过去了,我们发现互联网影响最小的恰恰是教育。为什么?2012年慕课兴起,2013年起在中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互联网+教育”的热潮,大量资本涌入,国家相关部门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今天回头去看,不仅高举互联网大旗的教育企业大都归于沉寂,而教育,也没有像资本所吹嘘的那样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这就是教育本身的规律,也是教师存在的最大价值。教师不仅教孩子们知识,也是在陪伴教育他们成长,心中有人,这是计算机、程序永远无法完成的。教师一个会心的笑容,一个及时的拥抱,都可能及时化解掉学生心中的心结,成为他成长中的一个个加油站。如果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教师这个职业可能就会很快消失。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为龙头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兴技术会层出不穷,迭代也会更加快速,教育必然面临更为深刻的变化。但无论这种影响与巨变是什么,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明白并坚持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就永远不会落伍,就永远会是一个好老师。(作者陈志文,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教师说

迎“新”而上才有力量

叶德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育给了极好的呼应。微课、翻转课堂、智慧课堂、未来课堂、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的新名词在这一两年里冲击着教师们的思维,教师无论“自愿”或“不自愿”都逐渐地融入其中,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但教育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模式,甚至教育根本就没有模式。原因很简单,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也是人。

大约4年前,我所带的班级开始接触“未来课堂”:孩子们上课用平板电脑,作业、考试都在电脑上完成,上课的花样多了,学生兴趣也高了。也正是因为有了手机、电脑,随时随地的学习变成了可能,有记者之前问过我:叶老师,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你会不会担心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会大大降低?我的回答是:当然不会!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我们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到底是什么地位。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仅有的一点学识如何去给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领者?凭良心讲,作为一名30多岁的年轻人,我的阅历尚浅,我没有底气说我一定能引领学生。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我真做不到随时随地陪伴。毕竟3年后,孩子们就会离开学校,有的或许会从我的生命中永远消失。

当然更不是监督者。我工作13年,时间不长,但是越来越觉得对学生应该有一颗敬畏之心,在学生面前有时要示弱。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给孩子们提供更大的舞台,让孩子们更加自由地成长。

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教师,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人”,服务的目的是“人的成长”。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过程。

所以,技术永远都不可能替代老师。因为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方法的探寻、情感的体验,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这是一个把有限变为无限的过程。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排斥技术介入教育,技术应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而不是教师的“脚手架”。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自从有了技术,课堂更活跃了,氛围更民主了,学生参与度更高了,也能更加快速、准确地获得学生反馈。

而更重要的是,对于像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课堂不再局限于教材,我们可以在网络的世界里寻找更多素材;伴随而来的新课题,就是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合理、有意义地选择网络资料。

但如果技术用得好,课堂会有更多的“生成”,而教案会有更少的“预设”,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交流”“对话”,甚至“质疑”,并且通过一起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新技术、新理念。不管是有技术、无技术,只要我们的教育活动尊重学生、尊重规律,都是有意义的。

“互联网+”让我们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与教材;而“心中有人”让我们的教育面向人的成长,当我们的格局大了,胸怀广了,我们的教育就能尽可能做到——变有限为无限。

不惧怕,不拒绝,迎“新”而上,才是我们教育的底气和力量。(作者叶德元,系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历史教师)

■校长说

做“人师”而非“经师”

王卫国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无人+”时代来临,教育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面对技术变革,我们教师该如何而为,才能确保未来是为我们而来呢?

教师应该为“人师”,而非“经师”。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都是一项以灵魂唤醒灵魂、以情感浸润情感、以智慧引领智慧的事业,正因此,它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人格塑造、品德养成、精神提升的引路人。教师要始终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要成为四有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精神导师,以爱育爱,以情动情,培养精神明亮的人。

精神的丰富、情感的真挚、人格的伟岸,这些是技术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到的,是“人师”独有的特质。

教师应该提升科学素养,为创新之师。

教育的未来应该把焦点放在有意义的学习上,教师着力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通过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素养,有很好的信息素养,会整合各种技术、资源等,让学科教学成为学科教育,让课堂鲜活灵动、欣欣向荣。

教师应该涵养人文底蕴,为儒雅之师。

越是发展,越是需要有人文底蕴做支撑。一个具有人文底蕴的教师,他的心智是豁达的,情感是纯净的,意志是坚韧的。而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和谐发展所必需的“元素”。要获得这些底蕴,教师就要博览群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学会反思,勤于笔耕,让写作成为一种享受。

未来的教师不是知识的化身,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未来的教师是真正的人师,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典范。(作者王卫国,系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副校长)

■家长说

言传身教作表率

王淑贤

9月1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中,帘幕后坐着来自意大利的机器人特奥和真人分别演奏乐曲。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演奏流畅,无任何差错,完美得无可挑剔。

技术变革时代,一个智能机器教师可能会出现在课堂上,这既是新技术,也是新挑战。这种挑战下如何做个好教师呢?

好教师的标准是:道德高、方法好、会讲课。教师的言行透露着师德,言传身教的表率是最好的教育。教师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有好的方法,要因材施教而不是千篇一律。只要有爱心,了解学生,会引领学生,就是一个好教师。

与机器相比,教师有思想、有情感、思绪万变,人的情感温度是随时调节高低的,而机器不会随时与学生互动,更不会察言观色。教师在用自己的情感讲课,那份情感会感染学生,那是一个愉悦的过程,是一个分享和接受的过程。再完美的智能机器人,总是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腔调,时间长了也会令人乏味。

技术变革时代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以人为本,真真切切去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者王淑贤,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利民中学学生家长)

■网言网语

北京市十八里店中学张振华:

我认为,技术变革时代的好教师,要注重所教所学的“实用”性。“实用”简言之即学语言、练思维、学做人。知识很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知识的产出能力。

我在讲授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时,设计了讲探险家的故事、辩论探险利弊、模拟探险三个环节,分别训练学生搜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主要练习“说”;通过辩论,提升对探险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态度,主要练习“想”;根据情境,自己设计脱险方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主要靠合作,练习“做”。技术变革时代的老师,需要注重所学的实用性,既关注课堂知识的呈现,更要指向课堂外孩子们的应用能力培养。

山东省肥城市桃都中学于桂金:

教师在技术变革中,仍要怀有爱心,这也是机器人做不到的。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教育的桥梁。

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在教学中融入新科技。现在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学生对这些新科技非常感兴趣。若教师还不改进教学方式,势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质量也自然上不去。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堂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使课堂在教师的“控制”中。

教师更要做一名学习者。科技在变革,教师也要做出变革,而不能做一名守旧者。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智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教师要比学生更先一步学习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信服,进而在课堂上才能“掌控”学生。

四川省大竹中学教师杨标:

随着教育AI(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传统概念将会发生一些变化,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实质不会变,变的仅仅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

首先看传道。随着“人生规划”课程的开设,依靠对学生职业潜质科学测定的大数据,教师指导学生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就是AI时代师德的表现。

其次看授业。AI时代,学习主要是靠学生自己,依靠多种媒体获得,老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因此,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利用AI教育系统去发现筛选甄别信息。

最后看解惑。解惑,成为AI时代更为重要的一个教师功能。AI时代,在不能通过机器解决的问题面前,教师的解惑作用就表现出来了。此时学生的疑问,正是你呈现知识的最佳时机,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陈喆:

作为一个新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互联网的不可抗力。很多00后的孩子对网络的利用超出我们的想象,而我们的一些教育理念还停留在旧时代。我将从两个方面谈谈利用互联网做好新时代下的人民教师。

一是利用互联网达到教师的自我提升。说到利用网络,很多教师会想到互联网上的各种备课资源,我认为这种想法太狭隘。教师自我提升,更多的是开拓我们的视野方面,比如一些微信公众号,例如中国教育报、好教师等等。

二是利用互联网达到学生知识的拓展延伸。很多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上网这件事情是有些抗拒的,我认为与其限制学生上网,不如告诉他们一些有助于学习的网站。我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会向学生推荐类似于网易公开课等不错的教学网站,供学生查找学习。

《中国教育报》2017年09月10日第11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