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你穿越一场惊涛骇浪

 小天使_ag 2017-09-11

  恢宏,热血,英雄主义,这是军事题材作品惯常被贴上的标签,比如这个夏天连破纪录的爆款电影《战狼2》。演员吴京并没有当过兵,但他说,他有军人情结,电影是他抒发这种热爱的途径。那军人眼中的军人呢?


在海军作家陆颖墨的笔下,军人有铁的纪律,训练有素的技能,超越常人的意志,但他们并不是金刚不坏之身。更绝妙的是,书写这样多重色彩的人群,作者只消几千字。可能,不拖泥带水也是军人的一种习惯。


回到作品,初读《归航》,第一感觉这是一部事件小说。情结很简单,但小说的阅读体验,当得起惊心动魄四个字。开篇即是画面感极强的一幕描写,“巨浪猛扑过来,掠过右甲板,迎头浇盖了整个舰桥。”三言两语,读者的心便和主人公西昌舰舰长肖海波紧紧拧在了一起。


台风就在眼前,命令已经到达,舰艇必须马上撤离。可是其他舰艇全都顺利解缆起锚,唯有西昌舰怎么都解不开缆绳,无法离开防风水鼓。此时,一股紧张的情绪透过文字弥漫开来。尤其看到肖海波“心里并不托底”的时候,慌张的堵着简直要脱口而出四个字,如何是好!


这正是事件小说的妙处,用情绪带动情节,用情绪塑造人物,瞬间便有身临其境之感。但同时,这也是险处,若不能于乱象之中控制情绪的走向和节奏,整部作品将会面临如西昌舰一般的境地——被情绪的巨浪拍打得支离破碎。


读者已慌,作者却不能乱。所幸西昌舰舰长肖海波,或者说作者陆颖墨,都有着军人特有的强健神经。肖海波果断地阻拦了老水兵的冒险行为,在狂风巨浪中用手术刀般精准的手法斩断了缆绳。


但胜利从来不会得来的太容易,小说至此进入了最艰苦的鏖战阶段。即便没有见过大海上的巨浪,哪怕连晕船都不曾体验过的读者,但看一处便足以体验西昌舰历经的万道难关——八个小时。


最漫长的网球比赛,都足够诞生两个世界冠军,更不用说上班族琐碎的一天了。而这八个小时,在西昌舰上,却又是分秒必争,险象环生。


读书观影,很多人怕被剧透。但我觉得精彩的作品无畏剧透,《归航》二字其实已经是最大的剧透,看到结尾处,肖海波带领舰艇官兵果断而勇敢地冲出台风圈时,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忍不住长出一口气。仿佛自己也是西昌舰上的一个螺丝,一块甲板,刚刚经历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


这不是我第一次面对西昌舰和它的舰长肖海波。作者在数年前也写过关于西昌舰的前世今生。时隔多年,再见西昌舰,舰长肖海波和作者自己,都没有变。


但细细品读,他们又都有些变了。和历经风浪的西昌舰一样,作者的文字更坚决,更冷冽。也似祖国的海军,更多了一重大气磅礴的风度。陆颖墨于千钧一发之计也没有忘记稳住晕船的官兵。舰是一心,文为一体。这是作者的作品如此抓人的关键所在。


这样的文字,值得阅读。


这篇小说是一个窗口,一个让我们体验大海的窗口。回顾中国文学史,田野山川,江河湖泊,甚至雪山草原,都有作家笔墨的书写,唯独大海稀缺。


以往我们虽然可以看到讲述大海的故事,但也只是叙述,只是故事。《归航》的意义在于,它带给我们一种特殊的体验,一种亲身体验大海的味道和感觉。就像阅读《老人与海》,读者可以领略那片古巴老渔民所深爱的大海带给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阅读《归航》,也能让我们拥有不多见的视野宽域,以及身临其境的惊涛骇浪。


浪里除了有故事,还有人。主人公做为新一代的指挥员,这个在文学领域中出现的全新的形象让人印象着实深刻。作者摈弃了“套路”,主人公也不再具有传统以往中,不是“为了设计缺点而故意为之的蔫痞坏形象”、就是“毫无缺点一味完美假大空正面形象”的塑造人物(尤其是军旅指挥官人物)的固定模式,作者突破了这个格局,他所开辟的是一种“真实”的塑造方法。


人物之真实,不在于有没有优点和缺点,而在于生活本身给予人物的一切特质。主人公不再是“纸人”,变成了活生生的人,在此种创作的思维下,肖海波钢铁般的意志更加具体而生动,他做为新时代指挥员,时代精英中坚力量,更加入木三分。


    肖海波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