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子贾慧献,情系太行人——“太行人家”创立者专访

 唯我英才 2017-09-11

编者按

书生也能力量无穷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本出自清朝诗人黄景仁《杂感》中的诗句如今作为一句题词出现在贾老师自画像中,他似乎觉得很贴切。除了这句话,画中最显眼的莫过于荔枝树下的站着的那位书生了,而这一书生形象便成为了“太行人家”的头像。“荔枝”谐音“励志”,荔枝树上横竖枝交错有“横竖都要励志”的含义,画中最不起眼的小鸟仿佛在一旁嗑着荔枝嘲笑书生。简单的几个事物组合成画却呈现出其深刻的内涵,贾老师说:“其实很多人都说书生人没有力量,但是他的思想、精神价值其实是无限的。看似没有力量却浑身都是力量,这就是我的初心。

“太行人家”头像完整画作


贾老师出生在涞源县的一个小村庄,家中的亲戚都是善良淳朴的农民,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贫穷,而最初贾老师创办“太行人家”的想法就是源于自己的家乡。他说:“家乡很穷,二十年前这样,二十年后依旧是这样,好多疼你爱你的亲戚摆脱不了贫穷,让我感到极大的困惑, 内心非常无力。”就像当初鲁迅思考如何才能拯救国民的精神,贾老师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做的工作并不能帮助许多贫困的乡村家庭解决实际问题,并由此陷入深思:“我能做些什么让他们摆脱贫困贫穷?”虽然贾老师并没有像鲁迅一样做出“弃医从文”的重大决定,但他决定用他的方式来回报家乡,回报太行。


极具特色的邯郸古村落


贾老师想到了宣传:利用自己的专业和优势挖掘太行乡土文化里的闪光点,让大家共同来关注这个群体。“他们这个群体不仅仅是贫穷,他们身体里面还蕴藏着几千年留存下来的乡土文明的气息。把公众号和公益商业结合起来,把五星农户的产品推销出来,让更多的人关注太行乡土,用公益得来的钱去回报乡民,帮助乡民。”关于五星农户,贾老师是这么解释的:“集真诚朴实智慧文明于一体的农民,他们的产品值得信任。”贾老师利用教学之外的时间多次探访白洋淀,采访白洋淀百工,探寻雄安历史文化;深入太行山的其他古村落,如邯郸、邢台等地的村落,挖掘其中的闪光点。


贾老师与白洋淀老船工交谈

白洋淀造船技术


万里长征第一步

在“太行人家”的众多文章中,阅读量最高的就是那篇《1963年保定城的那场大雨》,文章发出第一天阅读量就突破十万, 1963年保定大雨时那些珍贵的照片无疑唤起了许多老保定人的回忆,他们纷纷转发留言,之后阅读量便突破二十万大关。“那篇文章是我编辑加图片,黑马老师写的”,提起那篇文章贾老师言语中也全是淡然了:“说心里话,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关注阅读量,但是到现在我不关注阅读量,我最喜欢的文章其实是阅读量只有两千的一篇文章。”“那您最喜欢的是哪篇文章呢?”贾老师说:“是写保定五十年代华侨的一篇。”

贾老收集资料时偶然发现五六十年代时有一批海外华侨怀着爱国之心回到了祖国,回到了保定,他们当时只有十六七岁,如今都已经七八十岁,还有的已经去世了。“我这么了解保定平民历史,我都不知道,那些老华侨们十六七岁左右回到了祖国。我听到有这么一个群体之后,经过采访挖掘发现这不就体现保定的人的爱国之心吗?他们经历了那么多,但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却没有被记录下来。”于是贾老师决定在公众号中记录下他们的故事。“我去一位老先生家,八十多岁了,马来西亚华侨,港台腔。生活在保定生活这么多年了,让我喝咖啡。他那种绅士的形象对我的震撼极大,但是现在也很贫穷,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群体都是非常非常精彩的。” 贾老师还说:“太行人家做下去的最根本动力是要把平民的历史文化,把我们乡土文化继承和传承下去,我认为平民的这种精神是最伟大的。


邢台古村落中的三位老奶奶

古村落中的小道


谈到如何收集那些珍贵的照片和历史资料时,贾老师说:“第一我有收藏的习惯,保定古物市场卖旧书的都认识我,有保定的古物资料都给我留着;第二就是到平民家中去,最大的收藏其实在民间,所以很多东西都是我在联系的平民家庭当中发现的。”随着“太行人家”关注度的提升,也有很多商家找贾老师合作,“其实真正要在商业里面找到志同道合的,有情怀的商家非常难。不是不承认他们的存在性,但是要找到他们确实很困难。我觉得商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看短利,我今天投你一分钱,明天见十块钱,所以我跟他们保持相当的距离。”只要不违背贾老师的初衷他都能接受,如今保定饭庄中也有“太行人家”的公益展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