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小乙读史】杜甫告诉你穷是一种什么体验

 tnj660630 2017-09-11

穷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

把问题输到网上,随便一搜,会有各种答案跳出来。

得票率最高的有:

喝酸奶要舔盖子了 ,吃薯片也要舔手指、吃泡面喝汤什么的。

林林总总,千奇百怪。

说这些话的人就不怕太矫情了吗?

穷,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吗?

其实我也不知道。

就让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用诗句来告诉我们。

(一)

祭祀在古代是件大事,牛啊、羊啊、猪啊的都得上。但是杜甫没有这些,怎么办呢?

他用黄柑(柑橘类的一种)祭祀祖先,“登俎黄柑重”,还开玩笑说什么:“你看这柑子不是又大又黄赛羊肉吗?”

说到这杜甫还不忘加上一句:“登俎黄柑重,支床锦石圆。”

黄柑能拿来祭祀祖先,石头就能拿来当床腿,圆圆的好可爱。

全然不提拿石头来充数,是因为床腿断了,没钱修。

杜甫有一个很心爱的小桌子,多半是那种可以趴在上面写诗的小茶几,外层是黑羊皮包着的,估计是杜甫为数不多的好东西。

它在四处漂泊的路上一直陪伴着杜甫。

这是个好听的说法,直白一点就是,杜甫走到哪就把它背到哪,用坏了也舍不得丢。

“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这个小桌子被用的快散架了,杜甫就用绳子把它捆起来。

看看不行了,再捆一圈。捆了一圈又一圈。最后捆成了粽子,不知道这种桌子还能不能用?

再比如说,古代人穿的是长衫。他老先生的长衫短到快遮不住屁股了,就这样,还一补再补。

杜甫由此想到了鹌鹑短秃的尾巴,把自己穿的衣服叫做“鹑衣”。

这生动的联想力和革命主义的乐观精神还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二)

按说,杜甫也是当过公务员的人,杜拾遗,品级虽然不高,那也是直通天子,天天可以面见皇帝的。

杜甫的工作就是专门给皇帝提意见、举荐人才。

放在今天,这样的公务员出个门怎么也得前呼后拥吧。

可是他老先生前脚上完朝,后脚就进了当铺。

有诗为证:“朝回日日典春衣”,把春天穿的衣服都给当了。

这句出自《曲江二首》,全诗写的正是春天的事儿。

春日而典春衣,您能典点别的吗?这是要把自己逼上绝路啊!

衣服都典的差不多了,一到冬天,太阳出来的时候,杜甫就得抓紧时间晒太阳,积蓄点温度好过冬。

为此他还写诗自嘲,说“无衣思南州”。

南州就是现在的广东一带,那儿天热,不需要穿太多的衣服。在士大夫眼里,当时的广东还是蛮荒之地,和今天大为不同。

杜甫也顾不得这么多了,能不受冻就好了。

可是怎么能不受冻呢?

杜甫住的茅草棚子都能被秋风刮破,还有熊孩子搂了他屋上的茅草就跑。一到下雨天,只能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也正是在这首很惨很惨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杜甫想到了其他穷苦的人们,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号。

下雨的时候,家里连一处干的地方都没有。就连这样的屋子,还能让贼惦记上了。

一次,杜甫家里遭了偷儿。

这自然不是好事,但是什么也没有丢,因为无物可丢。“侧闻夜来盗,幸喜囊中净”。

杜甫一想,那小偷白白地忙了一阵而毫无所得,又不禁为自家的贫穷而深感庆幸了。

谁说“穷”字一无是处呢?它可以免除失盗之苦啊!

一定有人要说了:“都这样了,没想到他还挺快活的!”

是啊,我们绝大多数的不快乐都是源于比较,大家的眼睛都往上看,和过的更好的人去比,痛苦由此而来。

但是杜甫的眼睛永远朝下,他的目光所到之处都是黎民百姓。杜甫在艰难跋涉的途中写到:“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

写下这句的时候,正是“仲冬”——十一月,杜甫穿着单衣,缺衣少食,寒峡中路又难行。一路又一路,累的话都说不出,“行迈日迟迟”。

杜甫想的却是:和百姓相比,我不用去当兵打仗,“免荷殳”,又怎么敢抱怨路难呢!

常年征战给百姓带去家破人亡的痛苦,杜甫看的太多了,他噙着泪水写下了“三吏”“三别”。

拿“三别”来说,《新婚别》是以新娘子的身份写的,以比喻开头。《垂老别》是以一个子孙尽死,愤而参军,与老妻告别的老人的角度写下的,直叙起篇。《无家别》是以一个被征召的单身汉的口吻写的,通篇用追叙,追溯无家的缘由。

杜甫并不是简单的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而是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写下了一系列反映人民思想感情和情感诉求的作品。

这些家破人亡的百姓,对杜甫来说,不是一个个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杜甫把自己带入其中,和他们同悲同叹,同声一哭。“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三)

关于穷,杜甫很会拿自己打哈哈,他在一首诗里细致的写出了穷的心理体验: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没有钱买食物只好餐霞食柏,是无奈,也是骄傲!

没有米,不能开火,自然也就不必打水了,水井都冻住了。这种刻骨真实的生活体验,没有感受过的人,不能写。

最有意思的还是那种微妙的心理,口袋空空,怪不好意思的,所以留着最后一个钱不花,权当装点门面。

餐霞食柏只是说的好听,没饭吃的人容易饿醒,自然睡不成懒觉,倒也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也算是一个收获。“杖藜入春泥,无食起我早。”

虽说肚子干瘪而诗兴不减,大清早的出门觅食去了。

怎么觅食呢?

杜甫人称“菜肚老人”,既然没有肉吃,那就不想了,吃吃蔬菜,挺健康的。

但是常常连菜都吃不上,用杜甫的话来说“蔬食常不饱”。

迫于生计,他只好从野外采来一些草药,到长安城里摆地摊。有时候卖药挣不到一天的伙食费,就只能到熟人家去蹭饭。

关于蹭饭这件事,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对这段穷困生活描述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

看来对杜甫而言,最痛苦的还是蹭饭。

一个人的时候还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一家人的时候怎么办?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天寒地冻,日暮苍山,白头乱发,此时的杜甫再没有什么幽默可言。

他到山里去找“橡栗”,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这里面杜甫还用了一个典故,因为这种橡栗就是庄子“齐物论”里描述的栗子,“狙公”给猴子选择要“朝三”颗还是“暮四”颗的东西。

一家好几口人,这怎么够吃?

幸好他老人家还认得几味草药,在长安不是还摆过地摊吗?重操旧业,上山挖草药,补贴家用。

“长鑱长鑱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长鑱是一种锄头,杜甫叫的这么亲切,是因为把性命都托付在这把挖草药的工具上了。以至于嘴里絮絮叨叨“长鑱长鑱”的念个不停。像是一种祈祷,保佑自己能挖到点什么。

思之令人心酸。

但他的身体,早已在飘泊不定的穷困生涯中熬垮了。“眼复几时暗”——视力已经不行了。“耳从前月聋”——耳朵也听不清了。“右臂偏枯半耳聋”——一条胳膊几近残废。

安史之乱时,杜甫的小儿子就被活活饿死了。“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杜甫痛心的写到:“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

关于杜甫自己的死,有人说他是饿死的,也有人说他是撑死的。

不管哪种说法,说的其实都是一件事。

杜甫在前往郴州投奔亲戚的路上遭遇大水,被困江上,几天没有东西吃。

幸好被当地县令知道了,这个地方官立即实施爱心救援行动,先从洪水中救出杜甫,再派人给他送来香喷喷的烤牛肉加一坛白酒。

然后,说是杜甫许久没有进食,一下子醉饱过度,肠胃受不了,加之本来身体就不好。

死了。

死的像一个黑色幽默。

在杜甫的集子里有专门写给这个县令的感谢诗,自己讲述了这件雪中送炭的事,诗名就叫《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

诗名完整到可以讲一个故事了,其实很多人就是从这诗名里做出了各种推测。

不知道杜甫是吃完才写的,还是写完才吃的。总之,推测杜甫是饿死或撑死的,现在很难找到确实的依据了。

这一次,杜甫没有办法写诗告诉我们了。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对我而言,没有之一,就这么穷困潦倒的——死了。

杜甫的穷,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穷。

杜甫的穷,让我更想做一个好人。

好吧,不说了,让我先哭一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