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南水北》节选

 老鄧子 2017-09-11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韩少功本人是如何评价他的这本《山南水北》的:

这本书不过是作者向更大世界开放,是向生活中更多植物、动物、人物的接近和叩问,是对文化人小圈子某种封闭化生活模式的打破尝试。与其说出世,不如说入世。与其说退避,不如说进发。区别仅仅在于,这种进发选择了社会主流可能觉得不大顺眼的方向,比如没有指向夜总会、大豪宅以及美国华尔街,而是指向了另一些地方。


那里同样有伟大的生命,同样有美丽和忧伤。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那里同样有自我心魂的相约之境。


既然那一片山南水北与我们同处这个世界,既然那一切是如此广阔和如此坚硬地存在,那它们就不应该被轻易地删除,不应该被当作遥远的仙境或鬼域视而不见。

《山南水北·再版后记》

下面是今天的节选内容:

都市人大多移居他乡,是一只只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荡。先辈对于我们来说,常常只是一些描述远方和虚无的词语,不是经常可以听到的(鞭炮)、嗅到的(香火)、摸到的(坟土和青草)实在。我们在祭日里两目茫茫,无事可做。久而久之,我们在清明节、重阳节、七月半、冬至日、除夕过年这一类日子里,可能吃喝渐多而缅怀渐少。


相比之下,故乡不同于他乡。定居故乡者一直与前辈为邻,一直是广义的守灵人:出门就可能是父母的坟地,爬上坡可能就是祖父母的坟地,转下坳可能就是曾祖父母的坟地,钻过竹林还可能有伯父伯母叔父叔母的坟地……先辈组成了房前屋后的四面八方,随时闯入视野,幻化出音容体态,不是什么虚无。在这里,一种中国人视之为传统核心的孝道,一种慎终怀远乃至厚古薄今,在成为一种文化态度之前,其实早已是农民实际生活的情景规定,是睹物思情和触景生情的自然。他们祭祀时事死如事生,是因为死者一直逼近眼前,是触目和坚硬的现实。


《山南水北·守灵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