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北滑县城关镇寺庄村西南角的一处建筑工地基坑内,农民工施工时发现一艘古船。文物考古人员在此后的发掘过程中,在古船的旁边又发现一条古船。图为滑县城关镇寺庄村原来的麦田现在是地基。 古船位于一个长55米、宽20米、深3.3米的基坑内,周围堆满了一人多高的黄土,在基坑的中间呈西南东北走向露出了一块约10平方米的船甲板。 工作人员用洛阳铲进行进一步挖掘。洛阳铲,是河南洛阳附近村民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 洛阳铲的功能可真强大,几个人不停地在工作。 洛阳铲因为是要作为挖掘探洞、采集探土之用,故而铲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圆筒形,类似于瓦筒状,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见的一种凶器——管儿插。 一号船全长25.5米,最宽处6米,船首宽4米,船尾部宽3.75米。二号船长23.3米,最宽处6米,船尾宽3.65米,船首残宽3.85米。这与1987年8月发现,今年4月份发掘出来的南海一号全长30.4米、最宽9.8米相比,稍小了些。 它们比2007年5月发现的南海二号(又称“南澳Ⅰ号”)明代沉船25.5米长、不足7米宽规模相近。两艘内陆出土的古船,与造船技术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两艘古沉船相比,其规模毫不逊色,且其年代比南海一号、南海二号还要早。 两名专家正在研究发掘方案。 围观的村民自觉站在警戒线外,他们好奇地看着几个人在用洛阳铲这种原始的东西来回在地上捣着。 2艘古船皆为南北向,方艏方艉,平底,两端上翘。两艘船的船底板与舷板皆为单层木结构,船底为纵向单板平铺;船舷均不同程度损毁,从残留的舷板看,船舷为单板上下拼接,板与板之间用铁钉从外向内斜向楔入加以固定,缝隙间填桐油灰;船内有水密舱,船体内铺设有“龙筋”,“龙筋”起到支撑和加固船体的作用。 拿着古船照片与《清明上河图》图中画船一比,其形制居然十分相似。 发掘出的古船木板不是十分光滑,说明在加工木板时没有使用到工具刨。刨在我国约出现在明代中叶。图为考古专家用相机对船拍照取证。 滑县两艘船的发掘过程中,一直有人在执勤守护、秩序井然。最后听说把两艘古船运到了安阳市保护了起来。发现船的农民工也受到了相应的奖励,不知道奖金是多少?(凤凰网 李刚)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 中国文物网 来源 凤凰网 李刚 如涉及到原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古玩元素网,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