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提拔老同学 却引火上身 一个英勇殉国 一个沦为叛徒

 铁血老枪 2017-09-11

阮大铖,明末清初人士,籍贯安徽,具体的出生地有人说是怀宁,有人说是桐城,但是这两个地方的老百姓都不愿承认他是自己的老乡,因为他虽然是个能唱会写的才子,但更是个令人唾弃的叛徒。

阮大铖早年学习十分刻苦,有着同龄人少有的聪慧与成熟。考中进士,随后入朝为官。此后的阮大铖平步青云,在官场混的风生水起。

戏曲中的阮大铖

阮大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收收录在《和箫集》和《咏怀堂诗集》里,里面的诗词题材丰富,种类繁多。既有田园诗,也有山水诗。他的环山诗温柔敦厚,朗朗上口:“拂袖行呤归去来,草堂猿鹤莫相猜,云霄自愧无修翮,雨露谁为弃不材”。 他不但在诗词方面有着很好的天赋,在戏曲创作上,也显示出过人之处,他的代表作《燕子书笺、《春灯谜》等深受陈寅恪先生的推崇和喜爱。

单从他的诗词来看,很难把他和奸妄小人联系在一起。明末是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朝廷里面有派系斗争,民间有各种起义,边境还有满清的大兵压境。阮大铖为了个人利益卷入到政治漩涡中,后来和阉党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所以导致被罢官。

他在参加会试时,认识了好友马士英,两人很投缘,并双双考取功名。成了好朋友,也都成了在明末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马士英官位最高到内阁首辅,阮大铖最高的官位做到兵部尚书。

电影《董小宛》中的马士英和阮大铖

马士英出任南明弘光皇朝的宰辅后,不顾东林党人的争执,重用其同年好友阮大铖 。而阮大铖一朝大权在握,便对讽刺他的复社成员大张鞑伐,或拘捕下狱,或肆意杀害。

弘光朝覆灭后,马士英被南明唐、鲁两王势力拒之门外,但他并没有投降,而是率领部下投长兴伯吴日生军中继续抗击清军,最终兵败。

一种说法他被建州军于太湖擒杀,另一种说法马士英遁逃台州后,入四明山削发为僧,清兵剥其皮,实之以草,极为惨烈。而阮大铖则选择了一条跟他相反的路:投靠清军。投降后的阮大铖不顾百姓感受,一路上为清军摇旗呐喊。清军攻打仙霞关时,年老体弱的阮大铖不堪舟车劳顿,病死在路上。

历史画像中的马士英和阮大铖

马士英、阮大铖这样两个在明朝末年手握重权的人,前者保家卫国,英勇战死,后者却奴颜媚骨,当了叛徒。而当年提拔好友阮大铖也成了马士英人生的一大污点。《明史》中这样评价马士英:“为人贪鄙无远略,复引用大铖,日事报复,招权罔利,以迄于亡”。

由此可见:仕途有风险,交友需谨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