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的时候,经常遇到中老年人伸出舌头让我看他们的舌苔,让我帮忙判断一下身体里有什么情况,都被我拒绝了。回答是,我看病不看舌苔,因为这东西对诊断疾病没有什么帮助。 医学院学生都要上一门叫做《诊断学》的课程,虽然诊断都是关于疾病的,但诊断学和其他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临床课程不同,它大多不涉及具体疾病的详细信息,而更多的是研究某个异常表现和疾病的关系。内容包括病人的感觉、医生查体发现的异常体征、化验室的异常检查结果等等。如果研究疾病的学科是以疾病为中心发现更多的信息,诊断学则是以异常信息为中心,联系更多的疾病。在各种不同异常信息的组合下,筛选出最符合的疾病(初步诊断),提供几个备选的疾病(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指导。如果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疾病治疗间没有多大的矛盾,那么立刻就开始治疗,如果存在矛盾之处,还要搜集更多信息来确定哪一个更符合最佳诊断。如果初步诊断的疾病属于自限性或者其他不需要特殊治疗的疾病,那就不用治疗。 所以说,诊断除了指导疾病怎么治疗,还有助于医生明确需不需要治疗,需不需要改变治疗。假如身体的某种信号会改变诊断,那它就是重要的,需要医生加以重视,哪怕对于大多数病人没有必要;如果这种信号有还是没有基本不影响诊断,那它就是不重要的,医生没必要给予关注。至少在内科领域,舌苔就是这种基本不影响诊断的信息,看或不看对诊断大多没有多大影响,也就不会改变治疗决策。在几乎所有内科疾病的教科书里,也基本没有关于哪个疾病的舌象描述。 当然医学是不断进步的,即便是已经被医生当成金科玉律的诊疗规范,未来也有被新证据改变的可能。虽然现在医生大多不看舌苔,但将来未必不会有关于舌苔和疾病的新发现,不过这与当今大众和很多媒体对舌苔的重视不是一个概念。在后者那里,不仅仅是舌苔,还有头发、眉毛、指甲、掌纹等等,并不是一个个等待开发的领域,而早就成了一个个诊断疾病和判断健康状况的灵敏信号。 这种通过蛛丝马迹发现重大线索的情节设定很有福尔摩斯探案的成就感,但阅读侦探小说大多是被作者带着节奏,真正的探案没有那么神奇,福尔摩斯也只能存在于小说和影视剧里。这种神奇的诊病方式该待的地方也只能是小说和影视剧。 首先,类似与舌苔诊病这样的传说,根本没有大样本的数据支持,只是某些人凭空想象出来的。 其次,诊断一个疾病大多是综合信息的结果,最好的指标是一个指标针对一个疾病,这种都非常少,只靠一个指标就诊断多种疾病的情况并不存在。 最重要的是,舌苔诊断的很多病名没有价值,比如脾虚、肾亏、阴虚阳亢等等,这些所谓的疾病相关的症状可以有更科学的疾病来解释,或者大多就是焦虑、抑郁或者功能性症状。而对于心理和功能性症状的病人来说,最需要的是安慰和教育,而不是用一些稀奇古怪的病名来吓唬和误导病人。 在健康道路上没什么捷径可走,唯有科学传播和学习,类似于舌苔诊病这样的伪知识只会对获取科学知识带来阻碍。同样的还有其他诸如指甲、掌纹、相面的伪医学知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对健康要求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卫生健康问题值得人们去关注,没必要再增加一些伪概念来自己吓唬自己。 李长青,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主持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各一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热心公益科普,参与创立健康中国人网并任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