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将乐毅 凉月轻风 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 公元前320年,燕王哙即位后,任用子之为相国。子之办事果断,得到燕王的赏识和重用。燕王因年老不再过问政事,从此“国事皆决于子之”。燕王又听信苏代、鹿毛寿的建议,搞了一次不合时宜的禅让活动。公元前316年,燕王哙学着古代传说中尧、舜禅让的样子,把王位让给相国子之,自己却北面称臣。他把国内官吏中俸禄在300石以上的官印收回,交给子之,以便让子之执行国王的权力。为此,燕国的世袭贵族极为不满。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以太子平为首的贵族与将军市被联合,率兵包围王宫,准备推翻子之,连攻数月没有成功。子之反击,取得大胜。子之对燕国贵族大开杀戒。太子平、市被惨遭杀害。燕国内乱达数月之久,“死者数万,百姓离志”。 这时,齐国齐宣王在孟子的策动下,派匡章率军,五十天内就攻下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三年之后,在赵、魏、韩、楚、秦等国的压力下,齐国撤军。赵国派兵护送在韩国的燕国公子职归燕,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对齐国恨之入骨。但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根本无法与齐国抗衡。于是,燕昭王降低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致使人才源源不断地向燕国聚集:乐毅自魏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来......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燕国富强了起来。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举全国兵力大举伐齐。昭王又将相国大印交给乐毅,这样乐毅就有了军政大权。燕国又联合秦国、魏国、韩国、赵国共同伐齐,五国联军由乐毅统一指挥。由于乐毅指挥得当,联军以摧枯拉朽之势,仅用半年时间,就攻下齐国七十多个城池,占领了齐国绝大部领土。 在攻打最后剩下的即墨和莒两个城市时,燕军遭遇到了顽强的抵抗。乐毅用了四年时间,也没有攻下来。于是各种谗言都传到了燕昭王那里。说乐毅完全可以把两个城池拿下来,他是拥兵自重,想当齐王,只是妻儿现在还在燕国,一时不好下手,但齐国有的是美女,乐毅迟早会背叛燕王的,燕王应早做准备。 燕昭王摆下晏席,召开大会,对进谗言的人说:“先王(被齐国杀掉的燕王哙)当时想把国家禅让给贤能的人,就没打算把江山留给自己的子孙。只是受到禅让的子之德行太差,燕国人心里面也不服气。齐王乘乱攻破我国 ,杀害了先王,我继承王位后,对齐国恨之入骨,所以广揽贤才,力求富国强兵,以报灭国杀父之仇,如果有贤能者,我愿意与他共同拥有燕国。现在乐毅已经攻破齐国,为本王报了国仇家恨,齐国本来就应该归乐毅所有,并不是我们燕国应该得到的。乐毅如果能拥有齐国,与燕国一起,并为列国,结为友好邻邦,共同对付其他诸候国的挑战,这是燕国之福,也是我的心愿。你们何敢出此秽言?”言毕,便把进谗言的人杀了。 第二天,昭王将王后穿的衣服送给乐毅的妻子,将太子穿的衣服送给乐毅的公子,并派遗一百多辆的车队,由相国带领,浩浩荡荡地将妻子和儿子送到乐毅那里,并封乐毅为齐王。乐毅诚惶诚恐,不敢受命,跪拜上书,以死发誓,表示对昭王忠心不二。于是,燕国人更加敬佩乐毅的义气,从此再也无人敢离间君臣二人的关系了。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自做太子时就对乐毅有所不满,他即位后,即派骑劫代替乐毅任主将,并召回乐毅。乐毅知道燕惠王对自己不怀好意,害怕回国后被杀,于是投奔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为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敬重,以借他的威名来震慑诸侯国。 齐国田单与骑劫交战,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燕军打得大败,接着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土地。 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致使燕军惨败。可是他又怨恨乐毅投奔赵国,害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燕兵败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使者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立下赫赫战功,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没有不敬佩的,我哪里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正遇上先王辞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误导了我。我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年在外,风餐露宿,想召将军回来休养将息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计。不想将军误听传言,抛弃了燕国而归附于赵。将军你对得起先王的一片深情厚意吗?” 为此,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报,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 燕惠王读罢乐毅的《报燕惠王书》后,羞愧不已!于是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乐毅从此往来于赵、燕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最后,乐毅在赵国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