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家乡代言人·百场直播秀台州”的第八期,我们来到了仙居的皤滩古镇,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发源地。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当地民间称为“唐灯”。其工艺源自唐代,制作过程考究、工序复杂,做一盏花灯,少则10—20工时,多则50—100工时。分制图、胶浆调配、熨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贝、持针、刺绣、竖灯、制作篮头、组装、装饰13道工序。 其最大的特点: 一是针刺,灯面图案均由刀凿针刺成孔,经过透光漏影,形成繁多的花色品种; 二是无骨,通体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 在皤滩中学学校,有这样一位老师,她既是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传承人,又是学校的数学老师。她就是方荷玉。 “我小时候每逢过年村子里做灯、迎灯都非常喜欢,就偷偷地跟着制灯的老艺人蒋培成学习。从艺历程中,将传统的针刺无骨花灯技艺与现代的数学、美术知识相结合,使仙居花灯得到新的发展。”方荷玉说。 方荷玉从2009年开始在学校建立了花灯制作社团——中华第一灯,招收一些对无骨花灯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系统地教学。 2010年在校方的支持下组建了花灯展厅,成立了由学校年轻教师组成的花灯研修班。并参与校本教材《古街古灯》编写。 因此,皤滩中心学校成为了以“传承无骨花灯、培育傲骨俊才”是为文化主题的学校,并被评为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省非物质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每年寒暑假,都会有来自上海师大、浙江大学、浙江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学生学生前来向她学习。 现花灯社团已达百余人,每年“五一”社团都会组织同学到皤滩古街进行花灯现场制作和义卖,并将义卖所得用来捐助校内的贫困学生及受灾地区。 在直播中,方荷玉还介绍和展示了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工艺。 “我是土生土长的针刺无骨花灯发源地皤滩人,传承和发扬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是我的目标和使命,学校是传承非遗技艺的最佳场所。”方荷玉说。 截止发稿时,本场直播点击量已达到133813。 更多“我是家乡代言人·百场直播秀台州”直播,请继续关注网易浙江台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