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西安桥梓口每个人都会经历童年,每个人都会拥有童年记忆。各异的衣服、各异的包、各异的碗兜,童年是多彩的,每个人的记忆都是美好的。 城墙根下的草台班子 1987年,西安洒金桥那时候,会骑车是项值得骄傲的技能,有辆车是笔宝贵的财富。 1988年,西安西华门板车加椅子,简单、实用,这种出行方式的改良式默契的“老夫老妻”面对岁月摆出的难题,所显露出的是一种应变和智慧。 1986年,西安钟楼在过去,西安耍猴的民间艺人,大多来自河南省的新野县。 1989年,西安双仁府昔日的老西安城,一巷一井。有了自来水,井台变为水站,依旧是小巷居民生活的中心。饭前是主妇们的阵地,饭后是孩子们的乐园。 1989年,西安回坊西羊市在过去,西安旱厕的清理主要靠人力向外运输。 1989年,西安四府街炎炎夏日,睡在席子上的牛牛娃。 1989年,西安钟楼汽车坏了基本靠推。 1989年,西安西羊市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天的第一顿饭尤为重要,西安的早点,豆浆、油条、包子、稀饭、胡辣汤、米线、甑糕、油茶麻花,倒也丰富。对于老西安来说,早点选择吃什么,和选择怎么吃,同样重要,它不仅是一个进食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享受。 1987年,西安回坊在陕西,餐厅服务员,一般都叫“伙计”或者“伙计娃”。 1987年,西安庙后街三秦儿女齐吼秦腔,秦腔在陕西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民众自发组织的秦腔自乐班。 1990年,庙后街建华巷街坊邻居们在居委会的组织下铲除积雪。“在有说有笑中的群体劳动”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 1989年,西安庙后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西安潮人,烫“招手停”,穿喇叭裙。 1989年,西安桥梓口回民的经营方法很灵活,但是有一点是始终不渝的,那就是做生意讲诚信。 1988年,夏家十字老房子,街坊邻居,其乐融融的邻里关系,这种场景在逢年过节之时,达到一种世俗生活的极致之美。图为1988年的大年三十,夏家十字的街坊邻居当街收拾年货的场景。 1988年,大学习巷快乐的俩伙计。 1989年,西安庙后街门牌写有:“省建八公司家属院”的所在地,原味庙后街保存良好的一处古建筑院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