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开学已近两周了。从开学到现在朋友圈里各种热闹,特别是部分孩子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家长,各种期待,各种担心,也有各种纠结: 小小的姓名贴,一不小心还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返工好几次了都! 一张简简单单的包书皮,竟然有各种要求,材料啊、颜色啊、还有包书的方式! 对家长来说,这些细节要求似乎没有必要,但对老师来说,实际上这些要求都是长期经验的总结。 以包书皮为例,老师是希望不要太过于花哨而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仔细想想,确实不无道理。 对于刚刚进入“正式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一开始从细节上给予关注,对孩子做好学习准备很可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孩子的创造天性被束缚了吗? 呵护孩子天性:“创造性”比“规矩”更重要 当然,有些细节回过头来认真想一想,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要求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合理且必须? 以孩子的姓名贴为例。 姓名贴主要是为了起到识别作用,便于老师更好地熟悉每一位孩子。 根据老师以往的经验,一些家长因为追求个性,导致孩子出现攀比心理。为防范于未然,老师对姓名贴做出了统一的规定。 不能不说,老师确实是煞费苦心。但如果问题处理地再灵活一点,老师们的苦心换来的可能就不会是家长们的吐槽。 如,在制作姓名贴时,一些非原则的细节问题适当放松,这对孩子个性表达、形成良好品质很有意义。 朋友圈里还有家长吐槽:各种对孩子和家长的要求实在是太细致了,一时半会哪能记得住啊,更别说小孩子了! 确实,对于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规矩”可能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无所适从感,增加孩子入学的担心、焦虑甚至恐惧。 我们来看看一些学校的课堂“规矩”: 课前准备:进教室后伏桌静息,脸统一朝讲台前…… 课中坐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平放在胸前…… 回答问题:举手时,要举右手,胳膊肘不得离开桌面,不能站立举手…… 这些“规矩”细致入微,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有相应的规定,整齐划一“好看”的表象下,是孩子被束缚了的天性与自由。 有研究表明,一定意义上,自由和创造是同义词,人的创造灵感常常是在自由状态下产生。 当然一些常规的“规矩”很有必要,它能指导孩子如何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但有些细节上的“规矩”却束缚了孩子心灵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孩子会沟通分享吗? 提升孩子沟通技能:“分享”比“独乐”更重要 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基础。 一般地说,社会性发展得好的儿童能够更快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人际关系融洽,懂得合作、分享,也更乐于学习。 因此,培养孩子基本的与人交往能力,使孩子更好适应入学后的学习生活,让孩子“乐”上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可能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一些细节: 如,有的孩子不太懂得跟小朋友交往,在学校总是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再如,有的孩子不愿意让别的小朋友碰自己的东西,即便是自己不想要的也决不让给别的小朋友,只要有谁一碰,他立刻就说“是我的,不给你”。 孩子的这些细节表现,实际上有可能体现出孩子缺乏一种沟通、分享的意识与能力。 因此,在学习准备期的家长会上,老师可以指导家长做如下的一些细节上的准备: 了解与自己孩子同样入学的邻居小朋友,设法让他们认识,并约好一同上学; 注意让孩子扩大交往范围,在带孩子外出玩耍时,多鼓励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 ,老师也可以在学习准备期间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互相帮助的习惯,如,在看到有小朋友需要借用学习用品,提示其他小朋友可以主动提供帮助,等等。 孩子的学习兴趣被保护了吗? 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兴趣”比“知识”更重要 有人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可见兴趣之于孩子学习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孩子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让孩子“爱”上学,也是学习准备期阶段老师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们都知道,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该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呢? 在学习准备期间,有的老师可能担心教学进度,急于开始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 磨刀不误砍柴功。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实际上就是一个磨刀的过程。 在学习准备期间如何磨好刀?这一点,我们仍然可以从细节着手。 例如,营造有吸引力的环境氛围:开学前,我们可以将教室布置的更有童趣,缩小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环境反差;开学后,学校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持续采取各种方式迎接一年级新生上学; 再如,设计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学习准备期间,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游戏来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孩子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也可以更多地利用有趣的生活场景,将学习与生活实际运用相联系,让孩子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孩子善于提问吗? 培养问题意识:“善于提问”比“知识技能”更重要 小学阶段更加强调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训练。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杨振宁曾指出,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 因此,孩子在适度的知识准备以外,也应注重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事物或概念间相似点并由此建立联系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表达的能力等。 在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老师说,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心,也很喜欢提问或追问,但是到了五年级,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完成学习任务为主要目的。 为什么短短几年有这么大的差异?有老师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我们不知不觉地忽视了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和保护。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细节,每当孩子不断提出各种问题的时候,家长或老师都有可能不经意地说:问题怎么这么多?有人开玩笑地说,一句不经意的话有可能就此埋没了一个牛顿……。 话虽有些夸张,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如何培养和保护好孩子的问题意识等也是学习准备期阶段家长和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仍然可以从细节着手。 如,家长可以多从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引导孩子从日常生活中已习以为常的很多现象中发现问题; 再如,老师可以创设一种愉快、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孩子挑战权威,使得孩子能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大胆地提问和讨论,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以及由此引发的“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由于“细”,一些“小事”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而对于刚刚进入“正式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这些“小事”或者“细节”可能对他们的学习甚至未来发展都将产生影响。因为,在这些细节中,蕴藏着影响'孩子持续学习的基础素养,在这些细节中,蕴含着孩子未来学习与生活的各种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