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竹松:腹有诗书气自华文 / 陈旻 陈竹松 祖籍湖北天门、现居敦煌,笔名陈青,号一点酒香。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酷爱古风和近体诗,恪守诗词格律。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丝绸之路》等杂志。出版诗集《又见西风吹月弯》。 今朝有幸与君逢 其实,人与人相识、相知都是讲究缘份的。 初次见到诗人陈竹松,是2015年5月,我刚从新疆攀登雪山后来到敦煌。期间,“敦煌画院”为我举办了一场“十年探险登山分享会”。 分享会后我参加了在现场的“敦煌鸣东”团队的会后会,就此结识了主持这场会议的企业家陈竹松。年轻帅气的竹松身材挺拔,面容俊朗,温文尔雅,有着书生的气质与风度。他所带领的团队成员身着职业装,整齐划一。个个精神饱满,现场气氛活跃。40分钟的心得分享,充分证明陈竹松是一个组织能力和执行力很强的领导者。这一幕,给我留下初识好印象。结束了已经很晚的分享会后,竹松即兴写下了两首诗发给我,“云宵残月度疏钟,画院琴声意趣浓。把酒临风千里外,丝丝幽梦与君同。”、“浪子生涯曲路残,酒香烟墨手中杆。唐诗元曲心头乱,夜咏冬梅不畏寒。”诗词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性情之至道也。无庸讳言,竹松是一个在古典文学领域善学的人,一个有诗性的重情之人,一个信手拈来的快笔手。 陈竹松诗 刘正昆书墨 再次见到诗人陈竹松,是同年6月。我们一同与敦煌探路者户外俱乐部秦总去距离敦煌70公里开外的悬泉置。这是一处2014年6月才申遗成功的汉代邮驿机构现在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的遗址。在路上,我对竹松又多了一份了解和认识:敦煌人的女婿。湖北商客。喜欢古诗词(20年写下诗词600多首)。 “我是彻底的爱上敦煌了!只要细心,敦煌处处都有惊喜。小小的敦煌太神奇了,这么偏远的地方,到处都是名胜遗迹,文化底蕴极其厚重。”竹松在路上不无感慨地诉说他的心声。 陈竹松在悬泉置遗址 边振国书墨 就在悬泉置遗址处,我们在古代的“驿站”里逗留,竹松便信口拈来了一首小诗《鹧鸪天·悬泉置》——“沉睡千年汉简风,今朝有幸与君逢。昔时明月仍犹在,昨日雄姿无影踪。声细细,翠重重。申遗曲路赋苍穹。敦煌儿女齐心聚,大国泱泱一巨龙。”一首诗,一阕词,五十五个字而已,却呈现着诗人的独特个性、情感以及对山水的热爱。“我的创作,几乎不涉及自己视野之外的事物,而是孜孜不倦地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第一手材料。对于自己生活了15年的敦煌,敦煌给了我极大的精神养分,它濡养了我的心灵和思想。”诗言志。言为心声。诗人写诗,就是用笔来说话,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 我被他感染了。虽是经商客,但他仍然保持着诚恳的风范,很容易地令人尊敬和信赖,和他共事你会有安全感。
又见西风吹月弯 《又见西风吹月弯》是陈竹松于2016年10月出版发行的第一本诗集,这本诗集装帧形式为线装本,它传递着古色古香、浓厚典雅的文化气息,具有很鲜明的艺术魅力。我被这古典美而吸引。诗集中收录了诗人的180首诗词。翻阅诗集。细品。“浮沉千古丝绸路,追梦阳关。遥望楼兰,又见西风吹月弯。”、“大漠悠悠万古埋,孤泉独卧惹尘埃。人潮似海慕君来。”、“寂寂关山夜,凄凄万古愁。孤城傲立几春秋,边塞月如钩。”、“红柳胡杨相对唱,春风吹遍玉门关。”、“沙泉醉眼已成仙,欲揽银钩舞九天。素袖迎风佛雅弦。正缠绵。千古相依日月边。”……这一首首流光溢彩的诗词,犹如与老友重逢时的对语。许多已经淡忘的事又回到了眼前,于是本来已经空了的那段记忆又变得丰富,生命好像一下子变长,也一下子变得更实在。诗人所走过的地方我也去过,同样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把我再次带进了那令人迷醉的世界。敦煌就在我们的眼前,敦煌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陈竹松诗词集《又见西风吹月弯》 陈竹松诗 刘超书墨 这些诗词都以热烈放达的情怀和对生命丰富的感悟而表达出来,能够深切体悟到诗词中所有的一切物象都是会呼吸的,有生命力的。诗人竹松将敦煌装点成一个诗歌的圣地,在美妙的诗歌中恣意呈现。 这大概也是敦煌赐给竹松最好的礼物:物物皆可入诗,事事皆可成词。诗词中所见,不仅是情愁爱绪,更是他生活的痕迹。 “看着每一个汉字都跳跃在诗词上,我心中升起一种想一个个安抚它们的激动。” “我很庆幸,我终于找到了一种能够再现人生经历与情感的表达方式。它使我的心灵视觉一往情深地关注敦煌这片热土。在真诚、理性而宁静的仰视中,我把个人的情感认同与充满生命活力的现实生活糅杂混合之后深深地熔铸于我的《又见西风吹月弯》诗集中。” 陈竹松诗 贺生荣书墨 这本《又见西风吹月弯》诗集是竹松多年的成果,字里行间凝聚其膏脂和心血。这是诗人倾心着力之作,只有非常热爱敦煌和痴迷敦煌文化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来。敦煌博大而精深的文化遗存恰是诗人赖以创作的不息的源泉。 陈竹松的《又见西风吹月弯》即将出版前,嘱我为他的新书写一篇文章。竹松是我认可的有德行、有才华的小兄弟,我当然欣然同意。不过,我深恐自己的文章对于竹松的大作,不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佛头着粪”。我虽然执笔写作二十几年,但是在研究诗词美学方面却是谈不上,所以有些惭愧,亦有敬畏之感,因为敬仰敦煌,更因为敬仰敦煌文化。 陈竹松诗 杨海潮书墨 在读这本诗词集的时候,我是在读诗,是在读词,更是在读人。只有经历许多,才能了解许多,才能书写许多。相信大家在这些诗词中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沉醉在美好诗词中的感觉是很美的。那一刻,灵魂是轻盈的、澄明的。 陈竹松 酒香烟墨手中杆 在陈竹松的诗词世界,《又见西风吹月弯》开启了出书立著的源头,才一年的时间,他即将在十月出版第二本诗词集——《弯月云中卧》。真的令人赞服。祝贺! 他新创作的诗词尚未被收录在新书之前,我有幸看过一些片段,这是他长途跋涉后返回家园的热烈倾诉,也是他在生命拥有激情后短暂的闪亮。是诗人真诚而动人的文字,是进入生命自身的文字:“东风吹遍丝绸路,文博携来雨露香。一带春流接欧亚,齐心共建大敦煌。”、“我有一张琴,沙州独自深。鸣山浮绿水,古刹绕余音。谁弄阳关曲,诗来梦里寻。今生缘未尽,何以解痴心。”、“泪落无人处,飞天悔断肠。青丝枕边绕,谁解我凄凉。”、“古刹钟声绕月泉,桃风杏雨柳生烟。因缘香火真如是,净土清幽极乐天。”、“长安月色百花娇,倾国之容弄玉箫。若是君王真解意,何须扭动美人腰。”、“惊容雁字划云霄,此梦天涯故土遥。铁马金戈等闲事,琵琶一曲断春桥。”……一首首动人的诗词背后,都有一个同样动人的故事。这些新鲜的诗词,全新角度发现敦煌背后的唯美意蕴。诗人感情细腻、文笔纯美还原唯美诗词创作情境,带领我们无障碍邂逅古人最彻骨的怀想体验。 陈竹松诗 李建荣书墨 读竹松的新作,波涛般的文字一经一行行、以一浪浪的节奏,击拍着阅读者的心弦。一种愉悦。一种触动。我知道,这就是诗意的力量——诗的内蕴!这些诗词充满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竹松的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他有着内心的深沉。词的好坏在神不在貌,是在它精神品质表现了什么,而不在它的外表写的是什么。 陈竹松是有心的。 它是一颗真实的心。诗人具有真诚单纯、自然温厚的心灵,本性天然,不矫饰,不虚伪,内心犹如一株不沾染世俗尘垢的绿草,无论对亲人朋友、妻子家人还是对自然万物都一往情深、饱含真情。 陈竹松诗 刘彦书墨 这几日在网上盛传的《梦之境—敦煌》新片场视频,诗作者就是陈竹松,他在新片里这样写到: “苍茫戈壁,寂寞了谁/羌笛吹瘦了玉门关/阳关,又蒙上了汉唐的沙子/你,向我走来/张开了,柔情的双臂/时光,抚摸着伤口/倾诉着你动人的故事/ 我想,找个梯子/爬到月亮上去/偷窥你,悲喜的容颜/又怕你消失在,无边天际/星星望着你,几千年/鸣沙山,是你坚挺的脊梁/三危山披着佛衣/闪烁着,万道光芒/天边的敦煌/天边的情缘/沉醉在佛祖的怀抱里/安详宁静…”不难看出,他的诗词中一直有一个敦煌“飞天”的身影。而且,他的文字里一直偏向于自己内心的所指,即他内心的深爱。从他笔下所出的文字,其实,都是送给敦煌的礼物。只是,他没有说出来而已,而他的文字,却已将他的内心陈示无疑。 陈竹松诗 朱建斌书墨 他一直在抒情。 竹松是一个痴于情又深于情的人。他性格细腻、执拗、浪漫,充分体现在他的文字上。其实竹松自己对于敦煌的眷恋,也是他对敦煌的触摸,更是对敦煌的祝福。他的真情挚感已然达到了一个重内修、重体悟,对自然、对内心的真心关照的境界。他将生命移入西部的敦煌,他被激情点燃,他的想象力,感受力变得异常放达。 陈竹松诗 高文新书墨 阅读他的诗词,我为他的感性和执着而赞佩。在他的笔下,始终有一种柔软而细腻的情愫随着时光的索引愈演愈烈,犹如一杯甘醇的酒,饮下去便欲罢不能。 诗文如其人。他是个难得的对话者。无论什么题,都能写出彩儿。而每一个阶段的他写出的文字都让人齿颊生香,爱不释手。用生命、用思想进行的行走,大抵都有这样的魅力。 陈竹松诗 周博书墨 他是一位诗人,胸中笔墨成千篇,满含着对敦煌的热爱,对敦煌的解读;他是一位传播者,致力于传承敦煌文化,让更多喜欢敦煌的人走进诗词的世界。竹松以诗歌的方式向敦煌顶礼,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是敦煌应该具有的文化的一部分。 我特别相信人的品质和做事的品质相得益彰。身在商海,写诗填词,有此佳作,真是难得。 光是真诚地吐露自己的心声和感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脚踩在大地上,踩实踩稳,才是一个诗人的本分。在诗人陈竹松这里,我深切感知到他最真诚的热爱——对诗、对敦煌。 本文作者和陈竹松 陈旻 文化行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中国环境报》作者,《马王巴拉图苏和》一书作者,作品《秘境阿尔金山》入选中国生态文学优秀作品集《大地文心》。作品见于《中国环境报》《映像》(中国最美期刊)《中华英才》《中国摄影报》等媒体。《当代敦煌》专栏作家。 个人事迹曾被《中国妇女》(外文版)《中国女性》《远方的家》《映像》(中国最美杂志)《妇女之友》等媒体报道。 - END - |
|
来自: 阳关残雪 > 《敦煌文史与古丝绸之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