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因当年银元造假手法不多,不外加铜、加铅、加锡、加锌。由于当年的银币铸造工艺相较现在偏简单,唯一的防伪标识只有翻铸法一种。私铸难度不大。所以对银元真伪的辨识要从工艺以外的材质上判断。掺杂了不同材质的银元,密度就不同。 在基本相似的受力方式下产生的振动,震颤声音和共鸣声音自然是不同的。这和现在的共振音箱放在不同平面上发出不同的音质是一个道理。 加铜银元震动之后声音尖脆;加铅银元沉闷甚至不起颤声。(掺锡掺锌的上手就轻,玩熟了的人不用过多分辨) 听响方法分两种: 一种是当行常用的“落地响板”。红木柜台上落台面上的银元会有固定的声音,或者用敲击正中心的方法。真假一对比立现。真的加响板,假的叫哑板。 所以这也是老年间在当铺经常看到当铺的赎当铺口,伙计、帐房经常不停的在手里耍弄着银币。这是一种训练。 二,就是电视剧或者小玩家之间常见的,拿拇指中指的指甲掐捏银元上下中心,从侧边吹一口气然后听声。这在清末民国年间(清末是有银币的,张之洞年间的墨西哥鹰洋和后来清政府自制的蟠龙银元。不是只有袁大头和孙像币)是小民之间干的事情。有身份的人是不会做这种事情的。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在中国,银元一般都是指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是发行的袁大头。 在大多数影视作品里,鉴定袁大头的方法就是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捏住银元的正中心,猛地吹银元的竖边,迅速放到耳朵边听声音。这种方法真的有效吗?还是仅仅只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 虽然袁大头被称之为银元,但它并不像现在的熊猫银币一样是纯银的,在1914年(民国三年)刚开始制造时,袁大头的金属成分是银占90%,铜占10%,后来很快改为银89%,铜11%,并且这个比例标准一直使用到停产。 市场上常见的银元几乎是吹不响的,因为铅比较重且软,不容易产生震动发音。现在的伪造者大多是借用电脑制版,一合金材质冒充银子,其制作几可以假乱真,但终究不是银,发音尖长,内行人以辨别就知道真伪。 除了吹之外,还有两种更简单的鉴别方式,一是敲,二是称:取两枚银币轻轻地磕彼此的边缘,真币发出的声音清脆,伪币声音听起来发木。真币一般足重,经过流通损耗也在26g左右,其色润泽柔白、音色柔长、文图精确、包浆自然;伪币一般不足重,或加大加厚导致超重,且颜色灰暗。 最近空空给大家做南红赌石视频,涨还是垮?关注南红讲堂,查看开石结果。 银元能吹响,须用指甲夹紧吹,指肉帖上就吹不响,银元是银铜合金质,含铜的合金本身碰动振动就易共振,这与其物理属性有关,假的银元亦能吹响,本身与银无关,不过真假声音就不一样,真银元声悠而长,假的声脆而短。主要是含铜量注定的,例乐器,铜锣,铜的含量注定其的音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