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中医独特的保健养生方法,在夏天做艾灸可以去湿补阳,收获「冬病夏治」的益处。
秋冬季做艾灸,好比「雪中送炭」,帮助人体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女人做艾灸特别好,艾灸之于女人还是「送子观音」!
不少高龄女性因为宫寒怀孕困难,即使怀上也易流产,最后坚持做艾灸灸出了「好孕」。
艾灸,以艾草的药力加上灸火的热能,在人体相应学位产生良性的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世家副主任中医师邓聪介绍,艾灸至少有以下三大疗效。

疗效一:艾灸因为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的功效,所以对于寒湿痹痛,寒邪引起的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以及脱证,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痰饮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疗效二:艾灸具有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的功效,常用于调治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病症;
疗效三:艾灸具有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没有生病做艾灸,可以激发人体内部的正气,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延长寿命。古人用艾灸足三里来养生。
穴位 | 位置 | 作用 | 关元穴 | 在身体前正中线,脐下3寸的地方。 | 是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具有调理气血、培元固本的功效。 | 命门穴 | 在后背部,在后正中线上,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与肚脐相对应。 | 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 | 中脘穴 | 在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或肚脐和胸骨下端连接线的中点。 | 主要调治消化系统疾病,长期艾灸有补益后天脾胃的作用。 | 足三里 | 在小腿的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外侧缘一横指处。 | 调节免疫力,起到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等作用,也是保健穴位。 | 丰隆穴 | 位于小腿的前外侧中点,外踝尖上八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肌肉较鼓起的地方。 | 对祛湿很好,有化痰、减肥、消脂等作用。 | 解溪穴 | 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即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 | 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 |
邓聪强调,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艾灸虽好,但也需要辨体质。
1、艾灸的适宜人群
艾灸是温阳通络的,主要适用于寒性体质,或者寒邪导致病痛。
这类人的特征是火力不足、畏寒怕冷、手足冰凉、容易疲劳、精神不振、筋骨关节疼痛僵硬、痛经、月经延后等。

2、这种情况不能做艾灸
体质辨识提示你是阴虚体质,则不适合做艾灸。阴虚进行火炽会灼伤阴液,导致虚上加虚,施艾灸相当于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对照一下有无这几个症状,就知道是否阴虚: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情况不宜艾灸。
此外,进行艾灸牢记「三不宜」,千万别犯错:
一不宜:精神比较紧张、冒大汗、身体劳累或肚子空空、吃得太饱都不宜灸。
二不宜:怀孕后在中医师指导下可以做艾灸,但是孕妇不宜灸腰骶部和腹部。
三不宜: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部位进行艾灸要注意温度,且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疤痕。
*通讯员:黄月星、陈瑶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