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咱北京是从什么开始, 受了港台剧的影响? “老公”一词儿的称呼可是有些年头儿了, 以至于有次看央视采访歌唱家胡松华夫人, 主持人说:“你老公。。。。。” 话音未落,就被胡夫人打住: “我们不叫老公,称老伴儿。。。” 是这么叫可能比较时髦?还是觉得好听? “老公”最开始是指老年男子,也可称自己的父亲, 在《红楼梦》里出现,是指官宦太监。 后来民间开始流传口语中唤丈夫为“老公”。 但曾经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 在讲座中就批评过,这夫妻间的称呼。 “老公”这种说法不对, 妻子对配偶,除称“丈夫”外, “也可以称外子”。 不过话说回来了,在北京谁会喊自己丈夫叫“外子” 这都“见外”了,叫着可有点不顺。。。 在北京,总的来说,咱最爱的称呼还是下面这些, 贴近生活版 ▼▼▼ 我们家那口子——最有调侃味道哦,尤其您在胡同里, 街坊邻里间一张口:就是“那口子”,“那口子”的,亲切! 孩儿他爹——以前觉得是羞涩的叫法,如今喊出来觉得特逗。 我爷们儿——绝对属于北京大妞的专属叫法, 就是透着亲!!!
在北京咱不叫“老公”,还能叫什么呢? 嘿,叫的可多了,好些个您不一定知道哦! ![]() 从早先,“良人”开始, ▼▼▼ 这称呼挺好听,“良”就是“好”, 那时的男人估计是不花心吧。所以叫“良人”? 丈夫管老婆也叫“良人”, 相敬如宾的感觉。 熟悉的一声:“郎君” ▼▼▼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通称贵家子弟为郎君。 京剧《孔雀东南飞》 (走近焦仲卿,温存地问他) “郎君好容易请假回来, 适才还是欢天喜地, 忽然闷闷不乐,所为何来?” 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一种雅称; 相对应称妻子为“娘子”, 同样是对妻子的爱称。 不过对于北京爷们,让他们喊声“娘子” 估计一身鸡皮疙瘩。 值得一提的“大官人” ▼▼▼ 一看到“官人”二字,不用多想, 脑子里直接蹦出“西门大官人”。。。。 在宋代,宫延中流行“官家”一词; 老百姓中自然就把“官人”这个词流行开来。 到了今天,咱们还把新郎叫称“新郎官儿”。 看来这个“官”字流传太久了。 官宦人家常用:“老爷” ▼▼▼ 老爷一词,不仅限于对丈夫的称呼, “土地老爷”、“巴依老爷”, 有对一家之主的尊重, 不过在官宦人家,对丈夫这样称呼, 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 不过,北京土语里,“老爷儿”,多加个儿音, 可就是太阳的意思了。 旧时妻称夫也称:“外子” ▼▼▼ 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 再文雅点儿的就叫称做“外子”, 相对于妻子的“内人” 在外人面前,有时直接说“贱内”、“家内”; 在北京,还爱叫:‘’冤家”、“家里的”、“屋里的” 要拉长音儿的:“相公” ▼▼▼ “相~~~公~~~”,只要看到这两个子, 就让人不由自主地拉长了音儿, 咱北京的京剧里、 还有越剧、无论是青衣还是花旦, 这俩字儿使用频率极高~ 相公一词在古代,可是比官人更胜一筹, 可见在古时男人的地位达到了极盛, 当然,还有生活中,麻将不能胡牌了, 也爱喊上语句:嘿,成相公了。 到了北京八九十年代,词语就丰富更多, 更有涵养 ▼▼▼ 先生—— 有仰慕、尊敬的感觉, 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地使用。 爱人——总觉得,丈夫称妻子多用, 不再“屋里的”、“做饭的”等有歧视色彩的称谓, 男人——归属感,加个定于语:“我男人”。 现如今,再喊“老公”的时候, 各位是不是已经叫顺口了? 这眼前的爷们儿,和“太监”一个称呼,能喊出口? 其实,称太监叫“老公”时, 发音“老”字要拉长尾音上扬,“公”字发轻声。 所以,对于今天的叫法,您大可不必太在意。 不过在北京的大街上,听到了“孩儿他爹” 或是喊“我爷们儿”的北京大妞,还真是倍感亲切! |
|